书城成功励志伪装的哲学
7626500000005

第5章 笼络人心不如掌握人心2

宋代吕蒙正之所以三次为相,历仕太宗、真宗,除了敢于直言谏方,政见超人这一原因外,其待人诚恳宽厚,胸襟开阔,谦虚谨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时光的流逝,吕蒙正的善行,逐渐为朝臣所了解并得到朝臣的拥护和敬重。

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在太监王继恩的帮助下,抢先一步继位,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的继位在朝野上下引发了不少议论,宋太宗为笼络人心,便决定大规模开科取士。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一次开科,便录取了500名进士,吕蒙正是进士第一名。

对这一批进士,宋太宗都予以重用。吕蒙正以进士第一名的身份,被授作监丞,升州通判,赐钱20万,并下旨,如遇到对百姓不利的事情,准许他们通过驿站直接向皇帝报告。在宋太后的直接关注下,吕蒙正很快便得到参与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了。

吕蒙正为人正直宽厚。当初,他父亲有好几个宠妾,与妻子刘氏渐渐疏远,刘氏因此与其发生矛盾,于是,刘氏和吕蒙正被赶出了吕家。离开吕家后,刘氏发势不再嫁,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吕蒙正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后,家境大为改善。吕蒙正不计较父亲把他们母子赶出家门,使他们吃了许多苦,把父母接到家中,同堂异室而居,照顾的十分周到,重新成为一家人。

吕蒙正入朝为官时。还不到40岁,简单的经历,快速的升迁,令朝中许多老臣感到不满。但是,由于他是皇上的红人,谁也奈何不了,只好在背后说些怪话,发发牢骚。吕蒙正刚入朝堂时,有个人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是参政?”吕蒙正假装没听见,从那人面前走了过去。和吕蒙正一起准备上朝的同僚,听了这话后,愤愤不平,非要问清楚那人姓甚名谁,吕蒙正连忙制止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还是不知道为好。”对新旧朝臣间的矛盾,吕蒙正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体现了其待人宽厚的性格,吕蒙正待人以宽厚的名声渐渐在朝中树立了起来。

随着吕蒙正在朝中为官时间的延长,吕蒙正逐渐积累了政治经验。端拱元年,吕蒙正出任宰相,从他步人仕途到位居宰相,前后仅12年的时间,而此时,吕蒙正也不过是个40出头的中年人。地位的变化,并未使吕蒙正待人以宽厚的性格发生变化。

位居宰相,自然有许多人跑到他那儿去活动以求升迁。对这样的人,吕蒙正巧妙地予以回绝。江时朝中有人专门收藏古镜,自称有面古镜能照见方圆200里以内的东西,那人打算把这面镜送给吕蒙正,希望得到赏识。吕蒙正听说后,便笑着说:“我的脸只有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上这照见方圆200里的镜子呢!”吕蒙正以其机智与幽默,巧妙地打消了送礼者想要通过送礼而得到好处的念头。

虽然吕蒙正的迅速升迁与宋太宗的重用和提拔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吕蒙正并没有有恃无恐,端拱元年,吕蒙正刚刚出任宰相,便有人向宋太宗告发,说他挟私报复。当时,张绅为蔡州知州,因为贪污被免去官职。有人对宋太宗说:“张绅家境富裕,不会去贪污,这肯定是吕蒙正挟私报复张绅。吕蒙正贫寒之时,曾向张绅借钱,张绅没借给他那么多,他便怀恨在心,现在吕蒙正任宰相,便有意加害张绅,以泄心头之恨。”宋太宗听人这么说,便下命恢复张绅的官职。

面对这样的恶意诽谤,吕蒙正并没有向宋太宗进行辩解,他以其宽厚的胸怀,相信事久自然明白。

淳化二年,吕蒙正被罢相。此后考课院发现了张绅贪污的证据,宋太宗便将张绅贬为绛州团练副使。淳化四年,吕蒙正复出为相,宋太宗觉得当初错怪了吕蒙正,便对吕蒙正说:“那张绅果然犯了贪污罪。”

本想得到一声感谢或者是申辩的宋太宗什么回答也没有得到,吕蒙正依然是不辩也不谢。他用宽厚的沉默,回答了诽谤与误解。

从而可以看出,吕蒙正他曾贫贱过,曾被人屈辱过,甚至被人诽谤过;但他始终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之。这是无语的申诉,无声的劝诫,无言的抗辩。这是令人倾倒的人格力量。也可以说这是人生的大智。

一说到人品、行为,也许会让人觉得在说教似的,而扭向一旁不加理睬。而且,在这个宣传自己的时代,也许有人会说,无言地说服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会说这种话的人,就是不了解“说服”的人。

日本热门舞蹈“八点!全体集合”这个电视节目,创下了最高的收视率,就宣传效果来说,它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节目。

只是,这个节目的内容不合乎企业的形象,广告提供厂家是一个衰退的企业。其结果还是失败了。看来想要利用金钱提高自制产品的品质,只有提高产品本身的品质才是最好的宣传。

人也是一样的,人品、行为也就是产品的品质,把产品的品质抛开一旁,而只大力宣传,这样是不能持续长久的。只要品质优良,不必宣传也会被大众认定,这才是真正的“说服”。

《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树和李树,一点也不会替自己宣传,但他们美丽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自然而然地吸引人们前来而随集成一条道路。这句话是譬喻说,伟大的人物不必自我宣传,人们也会慕名而来。

李广是汉武帝的一位将军,大约和司马迁同时代人,他和北方的骑马民族匈奴争战屡屡立下大功,所以匈奴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非常敬畏他。但是,他似乎是一个时运不济的将军。虽然战绩显赫,却一直不能出人头地,而且,最后的下场也令人惋然。他鞭策直驱志愿远征匈奴,但在行军中,因作战计划龃龉迷了路而引咎自戕。

李广虽是以一位悲剧将军而终,但他在掌握人心这一点上,却是很成功的。在他自杀时说道:“广军之士大夫,一军皆泣”,从上将以至士卒,每个人都为他的死哀悼。不仅如此,听到了他的噩耗的老百姓,无论是认识他或不认识他的人,不管是老是少,每个人都悲痛万分。

李广所以如此被全国百姓所爱戴,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当代无人和他并列的弓箭手,且对抗匈奴勇猛善战,立下了不少辉煌的战绩,而他之所以为部下所拥慕,并不只是因为这些战绩,而是平常对待部下的态度,紧紧地抓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心。

李广的做法是这样的。

他是一个对金钱很淡泊的人,皇帝所赐予的恩赏,他全都分给部下,平常的饮食也都和士卒一样。直到他死之前,经过了40多年,食有十千万的俸禄,但是家里仍然没有半点恒产,而且,也没听过有关这方面的谣传。

行军中,饥渴难当时,如果发现了泉水,在所有的部下没有喝完以前,他决不去喝,粮食不够给部下时,他也从不自己吃。

李广的部下每一个人都忠心拥护李广,乐意服从他的命令。

司马迁在写李广的传记之后。曾引用《论语》“其身正则令行,其身不正则令不从”这句话说道:

“此为李将军之谓也,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不与道口辞”。

意思是说他言行举止虽像个乡下的农夫,却不是平庸凡俗之人。这样的男子,却能令部下心服,乐意为他牺牲。这样的言行举止,才是无言的说服,才是掌握人心的极至。

李广“不与道口辞”之论宛如村夫子一般的言行举止,就是一个好例子。在现代,能够以这种方法当作说服的战略,在意识上加以活用的,就是尼克松。

1960年美国总统的选举,尼克松和肯尼迪是二位竞争激烈的对手,尼克松以其现任副总统之职,在开始时占强大的优势,但选举的结果,肯尼迪扭转了情势获得胜利。据说尼克松的败北是由于四次举办的辩论会,他的方法错误。肯尼迪的辩论重点完全针对所有的“美国人”和美国的“未来”,给观众鲜明的印象,而尼克松的辩论则是攻击性的,只能给人不安定而阴暗的印象。这两种印象的不同,分出了这一次总统大选的胜负。

1968年,尼克松再次竞选美国总统,他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想要彻底改变形象,其一就是无言战略。

这次的选举对尼克松来说,情势远比上次更艰难。首先,他必须在总统选举之前,打败洛克斐勒等强劲的对手,赢得共和党提名。所以,尼克松在迈阿密的共和党的大会中,尽量保持沉默稳重,表示对自己很有信心,意图是给其他的党员“尼克松强”的印象。他说话时,除了强调“法和秩序”以及“尽力达到最完美境地”外,决口不提其他具体的策略,希望能借此完成的无言战略,给人信赖感,彻底改变他“败犬尼克松”的印象。他的战略成功了,不仅以些微之差获得共和党的提名,且在总统大选中,大败民主党约翰福利,一雪1960年的耻辱。

无言战略本身决不是一种新的说服方法,前面已经叙述过了,范雎对大王的询问保持沉默,就是将这种“战略”活用的说服技巧。但是,在中国古籍中,将这种说服方法赋予技巧以外的意义,而有积极的评价的,就是《老子》和《庄子》。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及斯者希”(《老子》四十三章)

“不言之辩,果有深知者,此为天府之谓”(《庄子》齐物论)

不言之教和不言之辩意思相同,皆可解释为“沉默是最有说服效果的”。

《庄子》之《徐无鬼》篇中,曾借孔子之口更具体的说明“不言之言”的内容。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楚王知道了立刻为他摆设席宴,当时有宰相孙叔敖和贤者市南宜僚同坐。

席中,楚王问孔子道:

“今日和先生见面,我想古代的贤者亦不过如此,能否请先生赐教?”

“我学会了‘不言之言’,尚未对任何人说过什么话,但今天我就说一句吧!”

孔子继续说道:

在座的市南宜僚先生,在白公胜谋求叛变时,他玩着投掷小布袋的游戏招待对方的使者,因此化解了家老子西、子期两家的危难。另外,孙叔敖先生则一边尽兴舞乐一边深思远虑,筹谋计策挫败了外敌,因此楚国人民才能过着和平安乐的生活,您二位的做法,确实地实践了‘不言之言’的教诲。”

这完全是个寓言,登场的人物也未必符合史实,且孔子是否有这种思想也是个疑问。《庄子》一书中,常常提到孔子,借孔子之口表达庄子的思想,所以这个“不言之言”与其说是孔子的思想,不如说是庄子本身的思想。庄子的这种思想,后来以“老庄思想”流入道教中,给予后世的中国人很大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家多多少少都接受了“不言之言”是最理想的说服方法。

总结:牢记“沉默是金”的定律,多看、多想、多做、少说,才容易干出成绩。另外,沉默给人的印象是成熟、稳重,深沉而有才学。

3、人际脉络关系中左右逢源

老子说过,人不能无群。宁可忍辱负重,也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要学会做到左右逢源,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以屈求伸,也常常是有远大志向者所为。以屈求伸,常是有远大志向者所为。忍辱负重,左右逢源,全靠精神支撑,对这样的成功者,是不敢用运气来诠释的。

汉时皇后邓绥就是以自己的谦恭谨慎,左右逢源,终得皇上的荫封。

邓绥是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她自幼性格柔顺,甘愿委屈自己以宽慰别人。她5岁的时候,有一次,祖母为她剪发,由于老眼昏花,不小心将邓绥的前额碰破。邓绥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别人问她:“你这样做,难道不知疼痛吗?”邓绥答:“不是不知疼痛。祖母疼爱我,为我剪发,我若喊痛,就会伤她老人家的心,所以我忍住了。”这件事反映出邓绥屈己慰人的品格。

东汉永元年,邓绥被选入宫,成为和帝的贵人。第二年,另一个贵人阴氏,因身为贵戚被立为皇后。从此,邓绥格外谦卑小心,一举一动皆遵法度。对待与自己同等身份的人,邓绥常常克己下之,即使是宫内隶役,邓绥也不摆主子的谱。有一次,邓绥得了病。当时宫禁甚严,外人不能轻易进宫。和帝特意恩准邓绥的母亲兄弟进宫照顾,并且不做时间上的限制。邓绥知道后,便对和帝说:“宫庭禁地,对外人限制极严,而让妾亲久留宫内很不合适。人家会说陛下私爱臣妾而不顾宫禁,也会说我受陛下恩宠而不知足。这时陛下和臣妾都没好处,我真的不愿您这样做。”和帝听后非常感动,说:“别的爱妃都以家人多次进宫为荣,只有邓贵人以此为忧,这种委屈自己的做法是别人比不了的。”从此对邓绥更加宠爱了。

邓绥得到和帝越来越强的宠爱,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卑。她知道皇后阴氏的脾气,也隐隐约约感到阴氏对她的忌恨,所以对阴氏更加谦恭。每次皇帝举行宴会,别的嫔妃贵人都竞相打扮,金簪耀目,玉珥放光,环珮叮咚,服装艳丽。只有邓绥独穿素服,丝毫没有装饰。当她发现自己所穿衣服的颜色有时与阴氏相同时,立即就进行更换。若与阴氏同时进见,从不敢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抢她的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