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第2版)
7614900000056

第56章 眼科疾病(2)

灸法:①用温灸器灸,每次取主穴(背部腧穴),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7日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7日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附片灸,每次取3~5穴(常选背部穴位),将附片放在穴上,上置适当大小艾炷,点燃施灸,各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1~2壮后,留针10~15分钟,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迎风流泪。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肾俞、脾俞、足三里、太冲、阳白。

灸法:①用艾条雀啄灸,在上述穴位上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7日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附片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迎风流泪。

附记:笔者经验。若能配合药物外治,则效果更佳。具体方药可详见《百病中医诸窍疗法》一书。

眼睑下垂

眼睑下垂又称上胞下垂,中医称睑废。就是指上眼皮下垂而不能自动上提,也就是眼睑不起作用。

【病因】

多因脾虚气弱,脉络失和,肌腠疏开,邪风客于胞睑所致,亦有因外伤而致者。

【症状】

上睑下垂(有发于单侧的,亦有发于双侧的),轻者半掩眼睛,重者上睑无力展开,遮盖整个角膜,上睑麻木,弛缓,开张失去自主。一般精神疲乏,食欲缺乏,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阳白、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外风侵袭者,加风池、合谷;脾气虚弱者,加脾俞;先天不足者,加命门、太溪;眩晕者,加百会、气海。

灸法:①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1~2壮后,留针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取阳白穴,取艾炷如麦粒大小,着肤直接灸,每次灸3~5壮,灸至局部皮肤温热红润而不起疱为度,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上胞下垂。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皆效。

配穴方二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阳白、太阳。

灸法:用刮痧加灸法,先用补法刮前四穴至出现潮红为止,刮后予以艾条温灸之,各灸10~15分钟,再用梅花针叩刺阳白、太阳穴,各10~30下,然后用艾条雀啄灸之,各灸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眼睑下垂。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使用,疗效尚属满意。

眼睑痉挛

眼睑痉挛中医称为眼睑瞤动,俗称眼跳。

【病因】

多因眼神经反射所致。或因素体虚弱,情志不舒,复受风邪刺激所致;或因血虚生风而起。

【症状】

眼睑跳动不止。轻者于眼睑上贴一纸,稍后即止。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膈俞、肝俞、脾俞、百会、内关。配穴:上睑跳者,加阳白、丝竹空;下睑跳者,加四白、下关、翳风。

灸法:①用温针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1壮(或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以艾条悬之温和灸,各灸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5日为1个疗程;③用温灸器灸,可在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等背部穴位施以温灸器灸,每次灸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5日为1个疗程。

主治:胞轮振跳(眼睑痉挛)。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一般1个疗程左右可愈。配穴方二脾俞、肝俞、阳白、太阳、四白、巨髎(均取患侧)。灸法:①用梅花针加灸法,在上述穴位先用梅花针各轻轻叩刺2~3分钟,再以艾条温和灸之,各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4穴,各灸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眼睑痉挛。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一般5次即愈。

青光眼

青光眼是由于眼内压升高而引起的内眼眼病。属中医绿风内障、青风内障范畴。根治颇难,危害甚大。

【病因】

本病有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之分,致因亦异。继发性青光眼是因其他眼病累及所致;先天性青光眼则因房角发育不全所致;原发性青光眼又可分充血性和非充血性两种。充血性青光眼多因情志过度刺激,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或肝胆之火干扰,外感风热诱发内风等而导致气血不和,脉络受阻,以致房水瘀滞,眼压增高,瞳孔散大所致。非充血性多因劳神过度,其阴暗耗,肝肾亏虚;或七情内伤,肝经郁热,脉络受阻,目失滋养所致。

【症状】

轻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仅有一时性视物不清,头眼胀痛,可有虹视,休息后可缓解。重者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伴有剧烈头痛、眼痛、恶心呕吐及眼压增高(一般>22mmHg,甚至可达80mmHg,一般多在清晨或夜间),睫状充血,瞳孔散大等。晚间可见视神经乳头凹陷或萎缩,口干或不干。

【疗法】

配穴方一太阳、风池、印堂、鱼腰。

灸法:用冷灸法,先确诊,再查眼底、眼压、眼力、并停用其他各种治疗方法。采用半导体冷灸治疗仪进行治疗。每次取2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每个疗程复查1次。以第2个疗程起,除局部取1穴外,肝火盛者加光明或太冲;心火盛者加内关;肾虚者加肾俞。第1个疗程冷灸为15~20℃,每次20分钟,第2及第3疗程冷灸为5~10℃,每次30分钟。

主治:青光眼。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前眼压增高35例,53只眼,治后双眼达正常值12例,单眼达正常值23只眼。治前视力下降39例,治后显效14例,有效7例。治前头痛、眼痛34例,治后显效28例,有效6例。治前恶心、呕吐14例,治后均获痊愈。

本疗法对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及术后患者疗效不高。

配穴方二主穴:合谷、光明、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肝郁气滞者,加期门、太冲;肝肾阴虚者,加太溪;兼有胸满、腹胀者,加内关;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

灸法:①用温和灸,每次取4~6穴,各灸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温灸器灸,常选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等背部穴位,施以常规温灸器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天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者。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脾俞、足三里、肝俞、肾俞、太溪穴。取麦粒大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各灸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艾条回旋灸,在眼周穴(攒竹、四白、瞳子髎、阳白)施以回旋灸,每次5~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青盲(青光眼)。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

配穴方三大椎、身柱、风池、心俞、肝俞、合谷、光明、三阴交。

灸法:①用梅花针加灸法,每次取4~6穴,先用梅花针用平补平泻手法,叩刺至局部皮肤微出血,即以消毒棉球拭净血迹,再以艾条点燃悬之温和灸,各灸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回旋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杞菊地黄丸灸,每次取3~5穴,取杞菊地黄丸(大丸)切片,放在穴上,再上置中、小号艾炷,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青光眼。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临床验证有效,久治效佳。

近视

近视是临床常见的眼病,尤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

【病因】

多是后天形成的。多因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时在光线不足处学习(看书)或工作,或阅读体位不正,或光淡阅细字体,或病后目力未复和用眼过度所致。

【症状】

外眼无异常发现,视远不清,移近则清楚,故又称能近怯远症。而证有轻重之分,一般分轻度、中度、高度近视三种。

【疗法】

配穴方一睛明、承泣、攒竹、心俞、神门、肾俞、关元、肝俞、光明、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①用温针灸,除眼周穴位外,余穴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2~3壮(或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10日;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以艾条悬之温和灸,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10日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7日。

主治:近视眼。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注意:睛明、承泣、攒竹等眼区穴用常规针法,不宜灸。

配穴方二翳明、太阳、鱼腰、崇骨。

灸法:用艾条雀啄灸,在上述穴位行以雀啄灸,各灸3~5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假性近视。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奇穴疗法》。屡用效佳。此外,还可配合自我眼部保健操,以巩固治疗效果。

斜视

斜视属中医目偏视、神珠转反等病范畴。现代医学称之为眼肌麻痹。是眼球转动受限的一种眼病。

【病因】

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外受风邪侵袭所致。

【症状】

目斜视。

【疗法】

配穴方一翳明、太阳、鱼腰、印堂。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在上述穴位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雀啄灸,在上述穴位,各灸5~10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眼肌麻痹(斜视)。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奇穴疗法》。

配穴方二①肝俞、风池、四白、太阳、合谷;②华佗夹脊穴(胸椎1~腰椎2)。

灸法:①用梅花针加艾灸法,先用梅花针叩刺①组穴,再叩刺②组穴,然后用艾条悬之温和灸①组穴,再回旋灸②组穴,每次灸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雀啄(或回旋)灸,每次取①组穴中的2~4穴和②组穴。用艾条雀啄灸①组穴,各灸10~15分钟,再以回旋灸②组穴,从上到下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斜视。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