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要点】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相应节段的华佗夹脊穴。
2.操作用毫针针刺和梅花针法。用毫针针剌相应节段的华佗夹脊穴,病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继用梅花针叩刺疱疹及周边皮肤,以刺破疱疹,内液流出,疱疹周边皮肤发红为度。轻症者每日1次,重症者每日2次。针刺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局部,不外敷药物。
方二
1.取穴均取患侧,胸背部神经痛取T1~T8夹脊穴;腰腹区神经痛取T1~L5夹脊穴;骶区神经痛取L1~L5夹脊穴;上肢神经痛取T1~T3夹脊穴。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10ml空针套5号半针头抽取:醋酸泼尼松龙1.5ml、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μg、2%利多卡因2ml,充分混匀,让患者伏于桌上,充分暴露背部,将所注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1.3~25ml,有得气感后抽无回血再把药物缓慢注于穴中,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和渗药。每次注入相应病损的上下两穴,或上中下三穴。每穴注药1.8~2.6ml,隔天1次。毫针围刺:视病损疼痛部位大小,选用30号1.5~3.0寸毫针4~8根,在病灶周围向中央呈十字状或环状以15°沿皮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术,平补平泻,不提插,留针30min,每天1次。主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三
1.取穴夹脊穴。配穴:局部。
2.配穴用电针法。用毫针刺夹脊穴,得气后采用泻法。再用28号2寸长的毫针在疱疹前后左右进行围刺,针身通过病变部位达到对侧。围刺完毕后,将针逐一捻转,然后再接电麻仪通电20min。一般为2个疗程,每1疗程为7d,疗程间休息3d。
方四
1.取穴大椎至中枢。
2.操作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从大椎自上而下重叩3遍,使皮肤微出血,然后自上向下走罐,使出血量达5~10ml,次日复诊时用直径1cm的粗针刺神道透至阳,留针1h。每10min捻针1次,泻法强刺激。除首诊外均用粗针透刺,每日1次。
【治疗效果】
本组治疗3次以内疼痛消失者62例,4~6次疼痛消失者30例,7次以上疼痛消失者6例,3次以内疱疹结痈者74例。无效者2例[李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3):26]。魏玲用方二治疗80例,针刺夹脊穴组28例,口服西药组30例,结果分别治愈65、9、10例,显效11、8、8例,有效4、5、6例,无效0、6、6例,总有效率80%、22%、24%[魏玲.中国针灸,2001,21(6):333]。孙远征用方三治疗27例,痊愈26例(74.29%);显效8例(22.85%),进步1例(2.86%),总有效率100%[孙远征.黑龙江中医药.1994,(3):38]。刘志武用方四治疗本病31例,全部治愈。其中3次治愈6例,4~5次18例,6~8次7例[刘志武.针灸临床杂志,1998,14(5):27]。
【处方荟萃】
1.取相应脊髓节段的夹脊穴,用韩氏电针治疗仪进行治疗,每日1次,6次为1疗程[周利.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1]。
2.测出患者头围长线段,由前向后经颈部绕一圈,将二线端对齐,沿胸椎正中线向背后下稍拉紧,合拢的线端所达之处,即“蜘蛛穴”,灸1壮即可,数小时内疼痛大减,3d痊愈[何学平,新中医,1985,17(11):27]。
3.夹脊穴1(病变部位对应上、下1个神经根节段);夹脊穴2(病变部位对应上、下2个神经根节段);夹脊穴3(病变部位对应上、下3个神经根节段);疱疹局部,沿病变所对应神经走行,取病变部位上、下3个神经节段,由神经近端向神经远端沿皮透刺。取0.38mm×40mm毫针,先直刺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卧针向脊椎远端透刺。针刺得气后,施捻转泻法,留针4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郭言川.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18]。
【按语】
用背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止痛迅速彻底,远期疗效好,无不良反应,易被患者接受,西药对照组虽也能改善症状,但治疗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往往遗留部分疼痛,由此可见,背针疗效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三、湿疹
湿疹是一种与过敏有关的急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湿疮”、“湿疡”、“浸淫疮”。
【病因病理】
本病与过敏体质或第Ⅳ型变态反应有关。外因系外界物理化学及食物等刺激;内因系慢性病刺激使机体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而导致皮肤炎症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发。精神因素亦与之有关。日久热邪伤阴,耗津耗血,肌肤失养而成慢性。
【诊断要点】
1.急性期有多形性、弥漫性、糜烂渗出性及瘙痒性皮损,境界不清,分布对称。
2.慢性期有浸润肥厚、苔藓样变,反复发作,加之过去有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病史。
3.与接触性皮炎和神经性皮炎鉴别。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百会至命门、大杼至肾俞。配穴:风池、曲池、合谷。偏于脐上者加点刺少冲、少泽、少商。偏脐下者加点刺出血3~5滴。
2.操作用挑刺法。主穴按每隔1寸,作为一个挑刺点。消毒后,用挑刺专用针自上而下以45°轻捷挑动至纤维嘣嘣发响为度,点刺井穴时要消毒后立即点刺出血适量。隔日1次。
方二
1.取穴脊柱两侧,肩上区,颈椎1~7与胸椎1~5,或腰骶椎及其两侧。
配穴:肘弯区、手掌区;膝弯区,足背区。病变局部周围。
2.操作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椎1~7至尾椎)轻刮3行,肩上区轻刮1~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再刮病变局部的周围。然后随病变部位,上部病变:重点刮颈椎与胸椎1~5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肘弯区、手掌区;下部病变: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膝弯区及足背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大椎、肺俞、肝俞、睥俞、肾俞、肩髃、曲池、合谷、神门、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用刮痧法。在上述穴位皮区依次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对慢性湿疹者在刮拭后,可在湿疹周围应用放痧与挑痧法。10次为1疗程。
孔繁荣用方一治疗湿疹8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3例,2次治愈4例,4次治愈1例[孔繁荣.中国针灸,2001,21(3):164]。程爵棠用方三治疗本病。临床屡用,效果甚佳(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42)。
【处方荟萃】
1.在位于腰骶区旁开两侧俞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等)部位上,每边选5~6个穴,每次点刺少量出血为宜,点刺两侧约15s内完成,每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主治阴囊湿疹[苏清华.中国乡村医生杂志,2001,17(4):33]。
2.取第2胸椎棘突上缘,采用拇示指捏法。患者俯卧,使背部肌肉松弛。
操作者将两手示指屈曲,以示指中节背面紧触胸2穴皮肤,拇指前按皮肤向后捏起。随捏随提,两手交替进行(周荣.捏脊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18)。
3.取第3胸椎棘突上缘,采用扯皮法。患者俯卧位。操作者用拇指和示指拧人体背部胸3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又急速放松,使拧组织的手略旋后,并向一侧牵拉拧住的组织,然后又急速松手。常发出“嗒”的声响,以皮肤发红为度(周荣.捏脊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18)。
【按语】
患部皮肤溃烂或局部感染不能用梅花针叩刺,外治也不能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涂抺。不能吃牛肉、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发物”及辛辣饮食;忌用咸性大的肥皂洗涤,避免穿动物皮毛、羽毛、人造纤维类衣物。不宜过度搔抓。
湿疹属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其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用背针通过针刺和药物的综合效能,可收到较好疗效。可有效地提高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变态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淋巴循环,减少渗出,从而迅速消除炎症,使皮损消退,渗液停止,瘙痒消失,对急性发作者效果尤佳,一般4~5次可获效,慢性者也有一定效果,需要多个疗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故本病早期治疗更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