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
一、子宫功能性出血
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发生异常的子宫出血,称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将其归属于“崩漏”范畴。
【病因病理】
当青春期和绝经期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单独或同时改变时,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失调,子宫内膜积累增厚或雌激素水平下降过多,内膜的破坏太多时出血就较多。
中医认为,本病之发生多由冲任损伤、肝脾失调所致,可兼夹热、虚、瘀之不同病因,崩属急重症,漏症则势缓,以虚实论本病,则虚证居多或本虚标实,且脾气虚最为明显。因脾统血,脾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遂致崩漏。
【诊断要点】
1.经血无周期可循。
2.经量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
3.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赤带以及癥瘕、外伤引起的阴道出血相鉴别。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督脉与膀胱经穴。
2.操作用划痕法。取督脉与膀胱经相当于腰阳关至腰俞之间水平段,任选三点,低位效果好于高位,用三棱针将表皮横行划破1~2cm,深0.2~0.3cm,间隔0.2cm,自上而下连续3针,对出血严重者,可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月经量最多的那天为治疗时机,一般每月治疗1次,3次为1疗程。出血量多,可连续治疗,但不能超过3次。
方二
1.取穴次髎、肾俞、腰眼、大肠俞。配穴:三阴交。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毫针迅速刺入双侧穴内,得气后,留针30min,同时外加TDP神灯照射30min。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腰阳关、八髎。
2.操作用刺络拔罐法。在腰阳关或八髎穴处用三棱针重刺3~5下,再拔罐5~15min,出血5~10ml,重者可在起罐后用5根艾条重灸拔罐处,每隔2~3d刺络拔罐1次。主治崩症或漏症但出血夹血块或色紫暗质稠者;或腰骶酸痛漏症病程长疗效不佳者。主治子宫内膜囊腺型增生性功血。
方四
1.取穴脾俞、肾俞、命门、气海、神阙。
2.操作用拔罐法。先用单纯拔罐,留罐15~20min,起罐后,再隔盐灸神阙穴。其方法是用食盐,生地炭各等份,共研细末,每取5g填于患者脐孔内(略高于皮肤表面),然后将艾炷置于盐面上,点燃灸治。每次灸治时间,要求到阴道停止出血为度。
【治疗效果】
汪桂清用方一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除2例生育期功血病1个疗程内显效外,其余13例在1个疗程内痊愈[汪桂清.针灸临床杂志,1996,12(1):46]。沈克艰用方二治疗陈某。每日子宫少量出血已十余年,诊断为子宫肌瘤、息肉,经用方二治疗4个疗程,症状消失。[沈克艰.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0):26]。曹文用方三治疗110例,对照组120例,痊愈78、53例,显效15、27例,有效12、25例,无效5、18例,总有效率95.45%、85.00%[曹文.中国针灸,2004;(2):94]。程爵棠用方四治疗本病,屡用效佳。一般1次,最多2~3次即愈(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1997:264)。
【处方荟萃】
1.取肝俞、脾俞、肾俞。配天枢、关元、中极、百会,背穴进针1~1.5寸,针尖略向下斜刺,提插捻转,以针感传至会阴部为最佳。行针1min后,将针拔出,腹区穴针感至小腹酸胀,留针30min,每5min行针1次,百会穴捻转2min,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曹瑄.针灸临床杂志,2005,21(5):34]。
2.取脊柱(从尾椎至大椎穴)、腰骶区、小腹部。用捏痧、叩打法。术者用双手竖拳叩打腰骶区,约10min后腹区出现舒适感,接着从尾椎部捏至大椎穴止。往返20min,尔后平推小腹,以腹区有热流感为度,再在关元穴拔火罐约10min,每日1次,中病即止(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90)。
【按语】
临床观察表明,针灸治疗本病有约70%的患者恢复排卵,标志着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的恢复和建立,其临床疗效则会相对持久。而西药黄体酮限于周期用药的禁忌证,用药期有效,停药后绝大部分会发生撤药后出血甚至完全复发,不如针灸治疗组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治疗后贫血程度的改善情况,针灸组在初始治疗的1~3d控制出血和改善临床症状不如西药组有优势。随着疗程的增加由于西药的禁忌证和治疗的局限性,尤其是用药1周后的停药和减药,病人大部分出现停药后出血,甚至是大出血。故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其贫血程度的改善西药组不如针灸组显著[曹文.中国针灸,2004;(2):94]。
划痕法是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促进腺垂体分泌卵泡成熟和黄体生成素,促进排卵而起到止血、调经的作用。
因功能性子宫出血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状态,所以刺络选穴时出血量要少,一般在10~30ml。对于严重贫血者,可只点刺穴位拔火罐。
应注意后天调养及保持身体健康。注意精神调养,避免七情内伤,并宜注意饮食之调摄。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寒冷等刺激及不必要的精神紧张。
二、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等方面发生异常,并伴随其他症状者。中医学则根据症状将其分属于“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各症。
【病因病理】
本病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外环境的改变,过度的精神刺激,受饮食营养和其他疾病的影响,流产或产育过多,经期不注意卫生等,导致腺垂体或卵巢功能异常,都会产生月经不调。中医学认为,本病原因多有热蕴或寒滞胞宫;或肝肾亏损,致冲任失调而致;其中月经先期主要由血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固摄冲任;或忧郁化火;或久病失伤阴而致;月经后期可因机体营养不足,血海空虚;或冲任受阻,血运行不畅;月经先后不定期主要因脾虚,肝郁而致气血不调,冲任紊乱引起;月经过多可因气虚摄纳无权;或血热迫血妄行而致,月经过少则常因血虚、肾虚所致。
【诊断要点】
1.月经不调主要表现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2.常伴烦热、面赤、心烦易怒,或经色异常,面色苍白,或头晕腰酸等。
3.区别是因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月经失调。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次髎。
2.操作用激光照射法。充分暴露次髎穴,He——Ne激光光斑正对穴位,激光管口距人体30~40cm,照射时间10min,每日2次,10d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中髎。
2.操作用毫针刺法。用毫针快速刺入穴内,探寻针感,使针感从腰骶通过会阴直达小腹,使用平补平泻法,每逢月经完第2天针刺。疗效为15d。
方三
1.取穴①关元、次髎、三阴交;②气海、肾俞、足三里。
2.操作腹区穴用穿线法。在局部消毒局麻后,用穿有2号羊肠线的三角针进行埋线,埋入羊肠线3cm,对实者用泻法,虚者用补法。腰及四肢穴用注线法,用装有1号羊肠线的9号穿刺针埋入2cm羊肠线。两组穴交替进行,15d埋线1次,5次为1疗程。
方四
1.取穴脊针:腿穴、会阴穴。
2.操作用毫针刺法。以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表皮内,先以90°直刺1.0~1.4寸,进行一个方向捻或转,得气后左手拇指指腹或示指指腹压在刺入穴位下边皮肤上施行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45°向前下方斜刺1.0~1.4寸,以压拉手法行针数次,再将针退至皮下,以与皮肤呈15°向下沿皮下刺入1.4寸,平放留针30~40min。在留针期间,可令患者任意活动,到时间将针拔出即可。
【治疗效果】
张志胜用方一治疗月经不调38例,中药对照组20例,结果分别痊愈26、9例,有效11、5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97.4%、70.0%[张志胜.中国针灸,2000,20(3):139]。路喜军用方二治疗王某,月经一般推迟3~5d,经量少血黯,时有血块,用方二治疗3个疗程痊愈[路喜军.针灸临床杂志,1997,13(9):42]。温木生用方三治疗汤某,女,32岁,1年多以来经期不定时,血色暗而量少,平时腰膝酸痛,头晕乏力,月经期加重,用埋线治疗3次,症状消失,经期经量基本正常(温木生.实用穴位埋线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04)。王惠敏用方四治疗本病15例,明显好转3例,有所好转8例,无效4例(王惠敏.脊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168)。
【处方荟萃】
1.取上髎穴。采用摩法,以掌根部着力于脊背第1骶骨孔处,手指伸直,然后用肘关节屈伸运动,带动掌面沿经络循行路线做直线往返摩擦,以深部透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周荣.推背疗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52]。
2.在腰阳关穴至腰俞穴之间任选一点,一般以低位效果较好,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将表皮横行挑破0.2~0.3cm,深0.1~0.15cm,自上而下连续挑3针,间隔0.1cm。挑时病人有似注射进针般感觉,且以皮肤略有出血为度。
挑治时机,一般于月经来潮后即可挑治,但以月经血量开始增多(多数是月经来潮第2天)时挑抬,效果较好。多数可1次见效,无效者可连续挑2~3个月经周期(谭德福.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经验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83)。
【按语】
临床上诊治月经不调,以月经周期和出血量的改变为主,并结合月经的颜色、质地和全身兼证,从寒、热、虚、实进行辨证。在治疗上,重在调经以治其本,《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说:“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宝,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故埋线时均以此为原则选穴,疗效很好。埋线时,应该注意鉴别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如为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应同时治疗原发病,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激光照射具有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防御免疫功能,增加免疫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通过照射能较快地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三、经前紧张症
经前紧张症又称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月经前7~14d(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躯体、精神及行为方面的症候群。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水肿”等。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尚未明了,可能系卵泡刺激素分泌过多,从而导致雌激素分泌旺盛,孕激素相对不足,亦与其他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增加有关。中医学认为妇女月经前或经期诸症的发生是因阴血由冲任二脉下注胞宫,血海充盈,而全身阴血不足,使某些脏腑功能或气血功能失调表现出一系列不适症状,而其脏腑主要责之肝肾兼及心脾。
【诊断要点】
1.周期性发生的系列异常征象,症状出现于月经前1~2周,月经来潮后迅速明显减轻至消失。
2.主要症状躯体:头痛、乳房胀痛、腹区胀满、肢体水肿、体重增加、运动协调能力减退;精神:激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疲乏及饮食、睡眠改变;行为改变: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意外事故倾向、易有犯罪行为或自杀意图。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筋缩透中枢、脊中透悬枢、命门透腰阳关,肝俞透胆俞、脾俞透胃俞、三焦俞透肾俞;魂门透阳纲、意舍透胃仓、肓门透志室。
2.操作用毫针刺法。采用沿皮透穴法进行针刺,用1.5寸毫针背上部沿上述经脉由上至下分段刺入,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于经前14d开始针刺,月经期间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
方二
1.取穴①肝俞、脾俞、三阴交;②肾俞、心俞、神门。
2.操作用埋线疗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羊肠线的9号或12号刺针针刺背腧穴,头部穴向前平刺,埋入00号羊肠线1cm;腹区穴斜刺,埋入1号羊肠线2cm;肢穴直刺埋入2号羊肠线1.5cm。两组穴交替使用,7d埋1次,6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徐莺莺用方一治疗本病30例,对照组30例,显效19、10例,好转8、8例,无效3、12例有效率90%、60%[徐莺莺.针灸临床杂志,2006,22(5):38]。
【处方荟萃】
取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及患者某些部位或异常反应区,下腹区及膝弯区。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1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在腰骶椎及其两侧患者主诉或异常反应点的某些部位),再刮下腹区及膝弯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88)。
【按语】
用背针疗法疗效显著,如于经前数日尚未发病时即进行针灸治疗效果尤佳。治疗时经前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进少盐饮食,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