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7612800000031

第31章 内科疾病(7)

【处方荟萃】

1.用梅花针在胸椎5~10两侧各重刺三行,剑突区由外向内围刺三圈;上腹区平脐水平向上轻刺4~5行;双肋缘下各轻刺两行。每日1次,最少坚持1个疗程(21d)[孙霈.中国针灸,1997,17(3):197]。

2.脊柱两侧和胸椎8~12及其两侧,上腹区、膝眼下及异常反应点。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胸椎1至腰椎5)轻刮3行,再重点刮胸椎8~12及其两侧,手法力度中等,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异常反应点(取2~3个)及上腹区,最后刮膝眼下。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67]。

【按语】

消化性溃疡引起胃脘部疼痛的同时,能在背部胸5~9节段产生疼痛和感觉过敏区(即内脏牵涉痛)。肝、脾、胃俞旁也有不同程度异常变化,可呈条索状、结节状。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其机制可能是传导患病内脏疼痛的神经和牵涉区皮肤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个脊髓节,因此,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到邻近躯体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我们所提及的类胃俞穴即是胃痛在背部所引起的牵涉痛区。在这些反应点上施以针刺等级治疗,常能获得较好疗效。刺激信息可通过传入神经传递到“类胃俞穴”及胃所共有的神经中枢,中枢将电信号整合后,将电信号经传出神经传递到胃上的效应器,从而引起治疗作用。

三、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由于胃膈韧带与胃肝韧带松弛无力、胃张力减退,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而言。本病属于中医学“胃下”、“胃缓”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多由于妇女生育过多,慢性消耗性疾病、卧床少动、体长瘦弱者,腹壁紧张度减低,腹壁脂肪缺乏或肌肉韧带过于松弛以及腹压下降所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体质瘦削,或病后失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因而发生下垂。

【诊断要点】

1.瘦长体形,经产妇生育较多,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

2.有站立性晕厥、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食欲差、饭后腹胀、下坠感、胃痛、喛气、倦怠等。

3.胃内有振水声,站立时腹主动脉搏动明显。

4.胃X线钡剂透视、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小弯在髂嵴连线下,胃下极在髂嵴连线下>6cm。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膈俞、脾俞(或胃俞)。配穴:中脘、气海(或关元)。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一次性7号针头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快速进针,然后缓慢进针,待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每穴注入1ml。每日1次,2周为1疗程,疗程间隔5d。

方二

1.取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2.操作用毫针刺法。每日针1穴,自上而下反复应用。针刺时,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根据患者体质情况灵活掌握深度及针感。一般进针1~1.5寸时患者自觉胃有向上紧缩感,当双侧针同有此感时,同时捻转20余次,反复数次起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脾俞透胃俞、三焦俞。配穴:提胃透肓俞。

2.操作用埋线法。用12号腰椎穿刺针,放入1号羊肠线2cm,刺入皮下后,倒针,朝向另一穴透刺,三焦俞则垂直刺入,得气后,推入肠线,退回穿刺针,外盖创可贴。每月治疗1次,6次为1疗程。配合中脘、足三里、关元穴艾灸,6d为1疗程。

【治疗效果】

范桂滨用方一治疗胃下垂42例,对照组38例,结果分别痊愈25、13例,显效8、10例,有效7、1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95.24%、92.11%[范桂滨.中国针灸,2001,21(3):149]。何周智用方二治疗18例,治愈6例,显效3例,好转6例,无效3例[何周智.云南中医杂志,1985,6(4):31]。陈森然用方三治疗胃下垂17例,总有效率95.5%[陈森然.上海针灸杂志,1986,(3):17]。

【处方荟萃】

取骶椎段脊段穴,位于第1骶椎棘突(棘突下旁开0.5寸),本段只有1个穴位。采用拇、示指捏法。患者俯卧,使背部肌肉松弛。操作者将两手示指屈曲,以示指中节背面紧触脊柱两侧皮肤,拇指前按皮肤向后捏起,随捏随提,两手交替向前推进。捏脊时间为1~3min(周荣.捏脊疗法,2006:37)。

【按语】

使用方一时,治疗时间最好在饭后3h左右。针刺毫针针尖斜向椎间孔、脊神经出口处的方向横刺。严格掌握深度、方向,防止事故。起针后嘱患者直腿抬高(放枕头或被子上)15°~25°,休息30min。治疗期间,须食容易消化的食物。每次针后及治疗期间饭后要抬腿休息30min。

针刺治疗胃下垂报道较多,一般治疗时间较长,许多门诊患者不易坚持治疗。在治疗的病人中,大多在脾、胃俞上有压痛,随着病情好转,压痛即消失。

事实说明:背腧穴不仅能反应脏腑病变,而且是治疗脏腑病的特殊穴位。针刺背腧穴治疗胃下垂,患者胃向上紧缩感较强,疗效好,疗程短。在胃基本上排空的情况下针刺治疗,有利于胃的回升。直腿抬高的办法来自民间,究竟对胃的回升有多大意义,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胃痛

胃痛是以上腹区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的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症状。中医又称“胃脘痛”。

【病因病理】

多见于西医之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及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疾患,引起胃部平滑肌痉挛,从而产生疼痛。中医学认为,本症常见病因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以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

【诊断要点】

1.胃脘部疼痛,常伴烦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上消化道钡剂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4.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5.多普勒超声、肝功能检查,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类胃俞穴(在第7~12胸椎左侧压痛点)。

2.操作用电针法。用毫针进针得气后,将G-6805电针治疗仪电极接于双侧穴位,以3HZ高频脉冲电刺激。每天治疗1次,每次通电15min,7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背部阿是穴(背部右侧肩胛骨内缘压痛最明显处)。

2.操作用按摩法。术者站患者背后,沿背部右侧肩胛骨内缘,由上向下按压,患者疼痛最明显处即为阿是穴,在此穴处用力按压,可用拇指左右弹拨,每次2~3min,隔5min可再次按摩,一般1次可止痛。

方三

1.取穴胸椎9~12夹脊穴。

2.操作用电针法。取1.5~2寸毫针,在胸椎9~12夹脊穴进针,针尖朝向脊柱。针刺排针一般不少于上下4个穴位,针感传导要求直接传至患病脏器,行针1~5min,患者自觉有热感或舒适感,随即疼痛消失。留针30min,必要时可用G-6805治疗仪持续刺激。

方四

1.取穴灵台。

2.操作用针罐法。常规消毒后,用26号不锈钢毫针向上斜刺(约45°),根据患者的体态胖瘦不同,分别刺入穴位0.5~1.5寸,以得气为准(但此处绝不能深刺),得气后用龙虎交战法行强刺激2min,留针30min即可。如疼痛不能缓解,需摇大针孔,出针后在此拔一火罐,吸出少量血液。对于急性疼痛多数1次治愈,对于迟缓性疼痛可每天1次,7d1个疗程。

【治疗效果】

蔡国伟用方一治疗25例,胃俞对照组25例,痊愈18、9例,好转5、8例,无效2、8例[蔡国伟.上海针灸杂志,1995,14(5):195]吴岳峰用方二治疗106例中,痊愈86例,占81.1%,显效14例,占13.2%,有效6例,占5.7%、其中1次治愈90例,占84.9%,总有效率为100%[吴岳峰.针灸临床杂志,2000,16(8):52]。赵健用方三治疗48例中,痊愈21例,占43.75%,有效23例,占47.92%;无效4例,占8.33%,有效率91.67%[赵健.中国针灸,1997,17(1):48]。张庆熙用方四治疗胃痛123例中,治愈94例,占76.4%;好转28例,占22.8%;无效1例,占0.89%。有效率为99.2%。其中1次治愈78例[张庆熙.中国针灸,2001,21(9):547]。

【处方荟萃】

1.取灵台穴,双手反背,用指关节由轻到重按摩,一般数分钟即效,如20min不缓解,需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张学文.按摩与导引,1996,(3):30]。

2.取胸夹脊穴9~12,左右计6穴,针刺达一定深度后麻电传感直到腹部,将针退出少许行泻法,运针数分钟后留针30min[来心平.针灸临床杂志,1994,10(6):42]。

【按语】

夹脊穴针刺针感传导要求很高,只要传到痛处,痛即消失。应用本法较注射阿托品作用快,较远近端取穴作用强且重复性很强,便于临床医士掌握。另外,对此类患者首先应明确诊断,方可施治,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免贻误病机。

五、呕吐

呕吐是指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中医属“呕吐”范畴。

【病因病理】

呕吐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梗阻、胆囊炎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或腹肌剧烈收缩而引起。中医学认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此多因胃腑被外邪所伤,或因饮食不洁、喜食生冷之物,损伤睥胃,或饮食不节、食滞伤胃,或脾胃虚弱、胃阳不足所致。或痰饮内阻、肝气犯胃等脏腑病邪干扰所引起。

【诊断要点】

1.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2.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3.多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情志刺激或有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史。

4.上腹区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5.通过辅助检查以区别导致呕吐的原发疾病。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风门、三焦俞、大椎、膈俞、胃俞。

2.操作用拔罐法。先用1号罐由哑门拔起,至大椎,反复几次至紫红色痧疹显露,再用4号罐沿风门至三焦俞拔起,皮肤潮红后留罐于大椎、膈俞、胃俞10min,每天1次,10次为12疗程。

方二

1.取穴胃俞、脾俞。配穴:足三里。

2.操作用药罐法。常用煮罐方药为曼陀罗、白芍、元胡索、桂枝各15g,生姜30g。煮成浓度为30%的药液20~40ml。煮罐(竹罐)3~5min。依法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留罐20~40min。每日1次。

方三

1.取穴脊柱两侧、颈前、颈侧区、上腹区,胸椎8~12(急性配胸椎1~5)及其两侧及膝眼下。如伴有肠炎配下腹区和脐侧区。

2.操作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自颈椎至胸椎12)轻刮3行,再重刺激(重刮或中度)刮胸椎相应区及其两侧刮5行,以出现痧痕为止,再用拧痧或刮颈前、颈侧区和上、下腹区、脐侧区,以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两膝眼下(诱导)。每日1次,治愈为度。

方四

1.取穴肝俞、胃俞。配穴:内关。

2.操作用埋线法。在穴位消毒局麻后,用装有0号羊肠线的9号穿刺针刺入穴位,肝俞从其下2cm处进针,后将针尖向上,斜刺入肝俞穴下的肌肉中,埋入肠线3cm;胃俞操作同肝俞,内关穴直刺进针2cm,埋入00号肠线1cm。取出针管。外盖敷料。每7d埋线1次。

【治疗效果】

丛莘用方一治疗贾某,女,52岁,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发热,饮食则呕。

用方一治疗后,当日呕吐即止,发热消退[丛莘。中国针灸,1997,17(7):427]。程爵棠用方二治疗本病,屡用效佳。一般1~2次,最多5次即愈(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72)。程爵棠多年使用,都收到较好的疗效,恶心欲吐即取颈前区用拧痧法,至出现痧痕后即止(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61)。用方四治疗张某,呕吐3个月,在情绪不好时容易发作,久治无效,诊断为神经性呕吐,用上法治疗1次即愈。

【处方荟萃】

1.肾俞、肝俞、胃俞。配中脘、足三里。采用单纯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min,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72)。

2.采用摩法时,以掌根部着力于脊背胃俞穴,手指伸直,然后用肘关节屈伸运动,带动掌面沿经络循行路线做直线往返摩擦,以深部透热为度(周荣.推背疗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53)。

【按语】

用背针疗法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但对于剧烈的突然发生的呕吐,在治疗的同时,要尽快找出病因而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如呕吐严重不进食,已出现失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应配合液体疗法,以尽全功。治疗期间,应稳定患者的情绪,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思想顾虑,避免精神刺激或忧思郁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