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专供敷贴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d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到5~7d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病人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敷贴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敷贴,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
三、适应证
腧穴敷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腹泻、面神经麻痹、失眠、高血压病、颈椎病、月经失调、子宫脱垂、婴幼儿腹泻、遗尿、青少年近视、过敏性鼻炎、牙痛等的治疗。
四、禁忌证
1.局部皮肤有损伤、溃疡、瘢痕者,不能使用本法。
2.孕妇的腰骶部腹区不能用本法。
五、注意事项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敷贴,以防蒸发。在应用腧穴敷贴法时,应注意选择活动度较小的部位。对刺激性强的药物,保留时间不可过长,如局部出现水疱,可用甲紫(龙胆紫)药水擦抹。在敷贴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应查清原因,如为药物所致,须改用其他药品;如系胶布所致,可改用纱布包扎。
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敷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第十一节整脊疗法
整脊疗法又叫作“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一种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腰,以促进督脉气血通畅,使病椎恢复正常的一种方法。
一、诊查法
1.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桡侧呈“八”字形分布,按压在需要检查的地方。
2.软组织检查法:用指腹在患者脊柱的两旁及脊柱正中,分别由上至下,左右分拨按压,以了解椎旁筋肉(棘上韧带)有无变厚、挛缩、钝厚、结节及条索样剥离等病变情况。
3.脊椎检查法:用拇指触按患者脊椎棘突,观察其是否有偏歪现象。在触按过程中,可一手触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躯体,使患者身体前屈后仰,左右旋转,以反复比较。也可用拇指指腹桡侧按压在上部脊柱旁,向下滑动,以根据其曲线来确定其是否有偏歪。
二、整复手法
1.脊柱整复法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对侧推按,以拨正偏歪棘突;左(右)手扶持患者躯体,使脊柱逐渐屈曲,并向棘突偏歪一侧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两手协同动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顶住患椎棘突,在旋转的最后几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复位时指下可扪及弹跳感。
2.软组织分筋法在施行复位手法前后,还应根据患椎筋肉伤损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舒筋活血。
三、适应证
1.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损伤性截瘫等。
2.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外伤后综合征、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等疾病。
四、禁忌证
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月经期,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患、肿瘤及骨结核等患者应慎用本法。
五、注意事项
1.应用本疗法,病椎定位准确是获效的前提,熟练的整复手法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检查病椎定位不准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断错误,均可使疗效不显,甚至加重病情。
2.整复手法必须准确,用力柔和,切忌粗暴。治疗时一次整复不能拨正偏歪棘突,不宜连续施治,可以配合分筋疏理、拿点摩擦等推拿手法解除痉挛,然后再施以整复手法。某些病人要间隔数日施治1次,连续四五次治疗才能拨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
3.在颈椎部位施用本疗法整复时,手法不当可能会刺激椎动脉而产生虚脱症,个别患者或可造成医源性脊髓损伤而导致高位截瘫等严重后果。
4.对颈椎病、外伤后头晕、脑外伤后综合征、耳目失聪及肩臂疼痛麻木等表现为头、面、颈、臂部位症状为主者,应在颈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整复手法。对心律失常、胃脘痛、肋间神经痛、腹泻等表现为以胸、腹区症状为主者,应在胸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手法。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患者,检查及整复手法应侧重于腰椎段。
第十二节脊针疗法
脊针疗法又称“脊针针刺疗法”。是应用毫针刺入脊针穴位,施以特殊手法刺激穴位,其刺激通过穴位的经络与神经传导作用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参见王敏惠《脊针疗法》)。
一、毫针的选择
1.小儿用1寸28号毫针。
2.成人用1.5寸28号毫针,身材高大肥胖腰椎较大的患者可选择2寸28号毫针。
3.绝对选择不脱柄的毫针,凡脱柄或针柄松动的毫针应及时弃之。
4.弯、锈、残缺、曲折、尖钝的毫针均不能用于脊针疗法。
5.以选用不锈钢针或合金制的毫针为宜。
二、进针角度与深度
1.进针角度第1次:进针方向直刺,进针后针尖应偏向脊中线方向以75°内斜夹角刺入,至椎板之上面。第2次:进针方向是斜刺,成45°。将第1次进针退出皮下与后正中线平行,向下刺入下一椎横突的后壁。第3次:进针方向是横刺,与皮肤成15°,将第2次进针退出皮下与后正中线平行,向下刺入下一椎横突附近皮下疏松组织内,留针30min后取针,或用胶布粘贴24h取针。
2.针刺深度原则上均以1.0~1.4寸以内为常规的深度。以背宜浅、腰宜深、颈宜较浅、骶宜较深;胖宜深、瘦宜浅、儿童宜更浅为原则。譬如,正常成人颈椎段针刺1寸左右,胸椎段1.4寸以内,腰椎段2.0寸左右。儿童深浅度一定要酌情掌握。
三、操作方法
1.确定病情后,病人采取伏卧位或俯首坐位,力求患者坐、卧端正,颈、背、腰向前屈曲,使脊柱棘突充分暴露。
2.常规消毒针体与进针穴位及其邻近皮肤,以左手拇指尖固定在所选穴位相应上下两棘突之间。
3.左手拇指放在相对的棘突之间,右手拇指和示指紧握针柄,快速刺入穴位表皮内,先以90°直刺1.0~1.4寸。
4.进行一个方向捻或转,得气后左手压在刺入针体皮肤上,进行左拇指下压,右拇指、示指持针上拉的手法。行针数次。
5.再将针退至皮下,以45°向前下方斜刺1.0~1.4寸,以压拉手法行针数次。
6.再将针退至皮下,以与皮肤15°向下沿皮下刺入1.4寸,平放留针30~40min,留针期间,可令患者任意活动,到时间将针拔出即可。
7.一般急性病症针刺1~3次即可见效,慢性病症以针刺5~7次为1个疗程,各疗程之间应休息3d。
四、适应证
脊针疗法主要治疗内科、外科、神经科及其他疾病,如咳嗽、胃炎、遗尿、腰痛、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病、肩周炎、头痛、神经衰弱、支气管炎、肾绞痛、坐骨神经痛,梅核气等。
五、禁忌证
1.患者身体过分衰弱或有晕针史者,不宜做脊针针刺治疗,孕妇亦应慎用。因脊针针刺疗法刺激性较强,年龄较小的儿童不宜应用。
2.对孕妇的腰、骶部不能针刺。
3.脊柱两旁穴位上的瘢痕组织不能针刺。
六、注意事项
1.直刺脊针穴,针尖应置于椎弓板附近或横突上下缘处,此外,若患者出现触电感觉时,宜停止行针并将针体上提少许,再予以留针或稍行针。
2.每次进针点不一定按照前次针刺的痕迹点,固体位改变可使穴位来回变位,应以该次体位选定进针的穴位刺入点刺入针体。
3.肩疙瘩系结缔组织,直接将针体刺入应有的深度有一定困难,要捻转进针方可顺利。
4.15°角平置针,进针时越松越好,恰好埋入表皮下层疏松组织内,以避免留针时身体活动而引起疼痛。
5.臂、肩、肺、胸、心、膈、血七个穴,特别要注意,一定要按照规定的进针点刺入,或以“针尖朝向脊椎横突,不触骨头不下针”的标准进行操作,以免针刺损伤肺脏。
6.施针体位尽可能采取伏卧位,这样脊椎的两旁肌肉较为松弛,施针方便,并可避免晕针的发生。
7.脊针刺激性较强,往往给病人造成-定疼痛和难受,施针时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酌情掌握刺激的强度。
第十三节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工具选择
1.苎麻:选取已经成熟的苎麻,去皮和枝叶晒干,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一团,在冷水里蘸湿即可使用。
2.头发:取长头发,揉成一团,蘸香油,作工具使用。
3.小蚌壳:取边缘光滑的蚌壳,多为渔民习用。
4.铜钱:取边缘较厚而又没有缺损的铜钱。
5.牛角药匙:即通常用于挑取药粉的牛角及其他材料制成的药匙。
6.瓷碗、瓷酒盅、瓷汤匙、嫩竹片、玻璃棍等,选取边缘光滑而没有破损的即可。
7.准备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许植物油或清水。
二、操作方法
1.先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用干净毛巾蘸肥皂,将刮治部位洗擦干净。
2.刮治手法:施术者用右手拿取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确定的体表部位,用腕力轻轻向下顺刮或由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刮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一般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
3.一般要求先刮颈、颈后区,再刮脊椎两侧部,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脊椎两侧一般以上背为主,如需刮全腰背,可分段刮治,先左后右。
4.刮痧一般约20min,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三、适应证
本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如:痧症、中暑、伤暑表证、伤暑里证、湿湿初起、感冒、风热喉痛、呕吐、腹痛、疳积、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头昏脑涨、小腿痉挛疼痛、汗出不畅、风湿痹痛等症。
四、禁忌证
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病、卒中等,应即送医院治疗,禁用本疗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均不能用本疗法,如初愈也不宜采用。
3.饱食后或饥饿时,以及对刮痧有恐惧者忌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
1.治疗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如天气转凉或天冷时应用本疗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
2.刮治需用媒介,如植物油或清水等,不能干刮,工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3.初刮时试3~5下即见皮肤青紫而患者并不觉痛者,为本疗法适应证。
如见皮肤发红患者呼痛,则非本方法适应证,应送医院诊治。
4.要掌握手法轻重,由上而下顺刮,并时时蘸植物油或清水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5.刮痧疗法的体位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有仰卧、俯卧、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适为度。
6.刮痧的条数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处刮2~4条,每条长2~3寸即可。
7.刮完后应擦干油或水渍,并在青紫处抹少量驱风油,让患者休息片刻。
如患者自觉胸中郁闷,心里发热等,再在患者胸前两侧第三、四肋间隙处各刮一道即可平静。
8.刮痧后患者不宜发怒、烦躁或忧思焦虑,应保持情绪平静。同时,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
9.如刮痧后,病情反而更加不适者,应即送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