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对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论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了一些重大决策和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党的十七大大会上,社会保障又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中,更是第一次以单独的章节提出了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并且明确了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保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到十七大报告,三大报告跨越十载,可深刻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举措和发展方向。与前两次报告相比,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论述有如下特点:
(1)从篇幅上看,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是最长的。例如,十五大报告论述社会保障体系的篇幅只有77个字,十六大报告185个字,而十七大报告是350多字,每次都成倍增长。这不是简单的数字累加,而是向人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社会保障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有着无比重要的历史地位。
(2)首次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虽都提及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但未对该体系作进一步论述。十七大报告则高屋建瓴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制度目标、重点领域等做了高度概括。例如,“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这句话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保体系的框架蓝图,明确了我国社保体系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这是我国建立社保体系的一个制度目标。再例如,“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这句话实际指出了当前社保体系建设迫切需要完善的三个重要领域,是当前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再例如,“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这句话点到了目前我国社保体系的薄弱环节,同时也为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中的地位定了性,那就是“补充”性质。
(3)努力改革社保基金管理现状。目前,社保基金绝大部分仍实行县级统筹,掌控权实际处于县级政权手中,这大大影响了社保基金的使用效率,违反了保险学的“大数法则”,降低了社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为社保基金的违规使用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也造成了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的困难。为此,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思路
社会保障是社会建设的重头戏,内容非常庞杂,涉及的方面多,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联动性强,迫切需要把思路理清楚。十七大报告不仅像以往一样把社会保障的对象和内容说得很周全很有层次感(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且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提出了三个基础、三个重点和两个补充的发展新思路,它们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十七大报告勾勒出以基本养老、医疗、低保制度为重的点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框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组成,并且这些组成部分具有由政府强制实施、覆盖广泛、保障基本生活等特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当然应以此为基础。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都可以捐助,商业保险通过投保人的自愿投保满足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两者对社会保障都是有益的补充。在这样一个既有基础部分又有补充部分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为什么又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呢?这是在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依据,按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的。
(1)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在保障对象的覆盖范围上具有全民性。社会保障是一个多层次体系,它首先可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部分,进一步细分,社会保险又分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个险种,社会救助可分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住房救助等,社会福利可分为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孤残儿童福利等。在这样众多的项目中,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一个城乡居民都需要的,其他项目,不论是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还是教育、医疗等专项救助,或是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等专项福利,保障对象都是特定的人群,覆盖范围上没有像这三项制度如此广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政府财政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制约,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要将社会保障覆盖到城乡居民,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必须以这三项制度为重点。
(2)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在保障内容上具有不可或缺性。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没有养老金、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失去生活来源后没有糊口的经济收入,将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对任何一位社会成员来说,不管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不管今天收入有多高,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了这三项制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市场竞争或遇到社会生活风险出现收入来源中断时有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就可以基本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为社会成员提供起码的生活保障,就可以鼓励人们放心大胆地去创造财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3)完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直接拉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但是,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仍然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其中固然有节俭持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有人们担心社会风险的因素。很多人省吃俭用、积极储蓄,就是为了防老、防病,怕失去收入来源后基本生活没保障。把这三项制度建立起来,就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安全感,起到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建立这三项制度作了系统论述。一是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实际上已经勾勒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2006年底,我国享有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1800多万人,占当年城乡就业人员76400万的28%,说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还相当窄,要大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覆盖面。二是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我国从1998年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7年开始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这三项制度建设,在2010年之前就可以实现城乡居民的全覆盖。三是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目前,我国城镇普遍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于2007年上半年初步建立。但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各方面还不完善,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总之,十七大报告展现了一幅动人画卷,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必将进一步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从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五)在社会管理方面,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这是对我国社会管理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百分之百的中国特色。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是一种别样的格局,例如,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分工合作。我们明确了党的领导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在管理中的作用,社会包括民间组织、社区组织的作用,还有老百姓的参与,这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建设基础在社区。近年来,各地对社区建设高度重视,在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和社区组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社区公益性服务事业迅速发展,很多下岗职工、退休职工对社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社区能够在居民的养老、医疗和促进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加方便、廉价、快捷的服务。把社区建设成和谐、安定的温馨家园,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推进。所有这些提法,体现了对新时期推进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诸多方面的难点认识非常到位,政策针对性强,措施非常得力。
三、广西社会建设实践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回顾十六大以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党和政府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为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在重大民生问题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以实现“两基”为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民族教育事业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两基”)的伟大战略目标。15年来,尤其是2004年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4年来,广西的“两基”工作经过全区“各级领导‘苦抓’、各族人民‘苦干’、教育战线‘苦战’、社会各界‘苦帮’”,终于在2007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的督导检查验收,“两基”的普及程度、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和扫除文盲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自治区和国家目前的验收标准。广西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实现了“两基”目标。
1.实施教育建设大会战,全面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在“两基”全面推进阶段,广西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实施了6项国家建设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以及4项自治区建设项目(“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基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教育项目、“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水毁学校重建工程”等),10项教育建设大会战,覆盖全区各县,使全区办学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校舍面积达到4322.43万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不含危房)达到5.3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不含危房)达到7.24平方米;中小学校具备教室、宿舍、办公室、食堂、厕所等必备基础设施;二是小学基本具备“五室一场”(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卫生室、少先队活动室和运动场),初中全部具备“八室一场”(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室、卫生室、团队活动室、会议室和运动场);三是农村初中绝大部分是寄宿制学校,需要寄宿的农村小学也基本具备寄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