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广西的实践
7605800000004

第4章 经济建设(3)

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之前所走的工业化道路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它将传统的工业化任务与信息化任务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以下特点:

(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型工业、新型农业、新型服务业并举的发展道路。我国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式是工业孤立发展或工业内部小循环而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模式,甚至出现以牺牲农业和抑制服务业发展为代价的片面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将工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之中,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新型工业、新型农业和新型服务业之路。

(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低耗高效型发展道路。传统工业化是以高资源和能源消耗、低产出型的粗放型经济,而我国的资源比较短缺,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低资源消耗、节能和高产出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传统工业化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如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都相继发生了不同类型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之后才治理污染,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更多地发展清洁型产业,禁止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同时国家将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保护环境,边发展边治理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最终形成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高科技含量的发展道路。传统的工业化是以机械化和自动化为主要模式的,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传统工业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在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体现更高科技含量,充分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之路。

(5)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了工业化之后,进入信息化阶段,即是一个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过程。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正在进行的过程中,远没有完成,而信息化又扑面而来,这也就决定了我国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必然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6)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国内外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对内依靠剥削农民,甚至通过法律的途径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实施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对外依靠建立殖民地,掠夺国外的生产要素为本国工业化服务,甚至在瓜分殖民地过程中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走出一条对内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对外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

(7)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化是机器排斥工人,产生了大量失业的发展道路,我国必须走出一条既能够推进工业化又能够增加就业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劳动力总量十分庞大的国情所决定的。我们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这个国情,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又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8)传统的工业化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逐步过渡的生产要素结构单向流动的过程,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结构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

(9)中国特色新型上业化道路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的问题,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平。我国必须走出一条既要不断地提高效率推进工业化,又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让亿万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成果的新路子。

2.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更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相比,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工业体系,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本存量、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了我国选择工业化发展路径的能力。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工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必须另辟蹊径。

(1)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表现在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是通过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种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上还是“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数据显示,我国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特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已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来讲,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很难长期支撑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面临着资源、环境、技术的硬性约束。因此,我国的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2)我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差距扩大、国内需求结构的失衡使我国今后的发展战略不能仅仅注重数量的提高,更要着眼于“质”的改善。选择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将工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之中,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互助合作、改善消费与投资结构,是解决我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内在要求。

(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已逐渐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和起飞的重要的推动力。在此形势下,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先工业化后信息化、先污染后治理和以大量的资源投入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地顺应时代特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3.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转变发展思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运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推动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关键性作用,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新型工业化道路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一,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和前提就是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被广泛应用的过程。在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中,高新技术产业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将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结果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二,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信息化的方向,而信息技术属于现代科学技术中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一组技术,而不是一个技术。同时信息技术要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也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此,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众多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意味着要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路子,而高新技术的应用恰恰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辟新的资源应用领域,甚至更多的废旧资源得到重新利用,并改善环境。可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是高新技术,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为重要的它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克服传统的以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主义理念,能够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上一代与下一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排斥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是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的发展模式。要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我国各地的生产力发展严重不均衡,传统产业还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发展传统产业必然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要完全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可能,但是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武装和更多的投入把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边发展边治理,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因为,第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清洁产业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更大的比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二,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能够把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第三,利用高新技术可以提高治理污染的能力,更有效地治理污染。第四,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和教育素质以及环保意识都将大幅度地提高,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改善生活质量,从而为进一步保护环境提供基本保证。

(3)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开发

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人才是关键,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开发。

第一,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论家队伍。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而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数以百万、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直接操作的劳动力会大大减少,但发明、研制新技术需要大量人才乃至科学家,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同样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能否得以充分利用、成本能否降低、经济效益能否提高,取决于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需要有一个让各类优秀人才迅速成长和脱颖而出的机制。不但要培养大量的合格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

第三,需要形成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机制,使人力资本投资获得更高的收益。新型的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在人才问题上,要树立投资的观念,既然是投资,就要求有相应的收益,这种收益不仅体现为物质收益,还表现为社会价值的实现。要形成一个人力资本投资→为社会贡献→社会和个人收益→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的机制。

(二)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努力扩大内需中消费的比重,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当前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

我们知道拉动经济增长从需求方面来说主要有“三驾马车”,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从我国当前具体情况而言,呈现出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而消费需求不足的特点。从投资需求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上。较高的投资率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一方面,投资需求过旺会引起经济过热,难以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另一方面,投资需求直接占用了消费基金,导致了投资和消费的失衡。从出口需求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出口额大幅度增加,2006年我国的出口额达到了969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8%。当然,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过多地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把以外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内外需共同拉动,在我国投资和出口过于旺盛的情况下,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更显突出。从2000~2006年我国的消费率由61.1%降为50%,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降低。而与其他国家比较,远远低于79%~80%的世界平均水平。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