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构建以教师为本理念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根本。把“以人为本”理念运用到高教管理中,在教师管理方面就是要通过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激发和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非教学、非科研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以实现高校工作的目标,并通过这一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来促进广大教师全面自由地发展。高教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学习和教学科研环境与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在此环境下,若组织效率高,教师权限相应增加,教师个人奋斗目标与发展兴趣结合,创新成本降低,这样,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内耗,阻碍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的现象会得到消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互不侵犯,甚至相得益彰,人本化管理得到充分体现,对稳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容易形成合力。针对经验丰富,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老教师,学校管理层面在充分尊重老教师人格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照顾基础上,更要创造出利于老教师总结经验、对中青年教师传帮带的教育沃土,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地起到顾问和指导作用;对于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要让他们勇于挑起学术科研重担,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对他们的业绩要充分肯定,使他们在高校教师中的内核作用凸现;而面对青年教师,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快速成熟与发展的渠道,并通过为他们加担子,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通过经济激励和目标激励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改革,将压力分解传递到每一个教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能有学校的良性循环,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同样,也只有教师群体的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质”的提高,才有了可持续的保障,教师积极性的提高也可以促进学校良好氛围的形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塑学生理想,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2.2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凸显出来,着力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五育人的工作体系,按照学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配置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元素,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还在于使学生在高校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内学习各种知识,感受历史积淀而成的大学文化,将之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对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包括尊重学生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价值观的自由表述和个性的张扬,以及对个人创造能力的认同,要按照学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来配置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元素,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
2.3教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育人的主体是学生,办学的主体是教师,这一理念应体现在管理规定和制度中,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有效地领导,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等过程实行有效监控、调配和指挥。在管理的各个细节上,都应体现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管理要体现人文精神,要尊重人、关心人,要依靠人推进教学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积极有效地整合全校教育和管理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受到优质教育。
3.实施以人为本应把握好以下关系
3.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的关系和距离,师生关系反映了教师与学生寻求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师生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双方需要的心理状态,既决定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然而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和谐因子: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这也给师生关系的和谐带来了隐患。譬如一些高校的“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活动中,教学双边都采取不负责态度,这种现象也折射了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与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距离。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则成为了客体和附庸,成为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和无奈。这样的后果必然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甚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目的,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关系。
3.2决策者与师生关系
在我国高校管理中,权力的使用基本上很少受到制度和程序的监督,权力的使用者既不习惯受人监督,也不明白要承担什么责任。许多学校在兴办实体,为学校创收中所出现的严重问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有的高校管理部门自觉地进行校务公开,而更多的管理者是只向上汇报,不向下通报。于是教师意见很大,干群关系也因此而紧张。一些决策者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忽视对教师、学生的关爱。许多学生大学四年下来,根本不认识校长、书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决策者与师生的隔阂,其结果当然会影响学校整体目标的实施。众所周知,香港科技大学10年就成为国际著名大学,该校将全校80%的可操作资金用于“教师武装”上,学校从世界范围招聘校长、教授,从世界范围招收大学生、研究生。偏居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不仅在过去40年培养了78位院士,而且近年来在迈向一流大学的大道上走得很扎实,在量子通信与表面化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国际一流的成果,其中几位年轻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述学校成功的关键在于:为教授营造一流的科研环境。也就是一句话“以人为本”这应该令许多高校管理者深思。在信息化时代的高校管理决策者也不要盲目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代替和取缔与教师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和对师生状况的了解。
3.3师生与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关系
专业和课程上扩大学生的选择,就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而不顾学生的需要对其生活条件进行裁减的单边决定,就是对“以人为本”的背离。教育改革要以人为本,注重效果,反对形而上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应当全面综合地设置四年本科教学计划,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不能偏废。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讲授和自学。在大学四年学制中,课堂教学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当然,有些实践性强的学科还需要较完备的实验室条件辅助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深入了解,科学制订四年本科教学计划,让学生有充足的学时(学分)来学习各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否则到了毕业论文阶段,就会有部分学生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无法顺利毕业。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潜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和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基础上,是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高校管理的“以人为本”内涵就是在深入了解教师学生需求基础上,对之进行人本化管理,这是高校管理的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高教管理的目的是为高校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提高管理水平,达到高等教育不断完善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亲国.对红堡原则的再审视.教育与现代化,2004(2)
[2]王希尧.人本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8)
[3]李月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
[4]杨福家.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迷惑[N].中国青年报,2004-1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