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7598300000043

第43章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现状分析与培育对策(1)

叶文兰俞路曦

(浙江工业大学工会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新时期高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全面分析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的现状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坚持开展外在教育与倡导内在修养的有机结合、运用激励手段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相互渗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制订科学道德规范的和谐一致、增强感情投入和提高物质生活待遇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分析培育

教师队伍的优劣强弱,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党对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自身的历史使命,我们甚至可以说,赢得了青年教师,也就赢得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前高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承担着最神圣的劳动。教师的劳动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她使人类智慧和文明世代继承,影响和塑造着青年一代的综合素质,因此师德是最崇高的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师德是一个综合范畴,是由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信念等方面构成。师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阶级、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师德不同的内容。师德的最高表现是教师高品位的精神境界,体现了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最高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师德主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敬业与乐业。即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二是爱生与奉献。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无私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三是竞争与合作。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互相促进;四是为人师表与言传身教。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努力去做怎样的人,这就是教师对学生最基本、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也是教师道德的最主要特征;五是育人与自育。即诲人不倦,学而不厌。

2.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重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正在逐渐承担起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任,他们是跨入新世纪教师队伍的主体。因此,改进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2.1青年教师的年龄层次有利于与学生沟通和理解

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基本处在统一生理发展时期,因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有着许多共同点。一般来说,大学生对青年业务教师不太有逆反心理,通过交往,他们可以把青年教师看成是自己的朋友,感情上比较融洽,这就给教学双方带来更多的沟通和理解。他们全心全意的教育态度和一些学术观点较易为学生所接受。青年教师如果能在教书育人上下工夫,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2青年教师对现代科学知识信息较易接受,学术思想比较活跃,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青年教师又比较多地担负着教学辅导工作,而辅导课的气氛相对较为活跃。他们利用这一时机,补充介绍一些书本外的有关知识和信息,往往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2.3青年教师担负着较多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方面的教学任务,有利于更广泛更具体地接触和教育学生

在导师的带领下,青年教师是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范围更广。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从学生中了解许多在平时不易了解到的思想情况,又可以从工地、工厂、企业等领导、技术人员、员工等那里听到不少对学生的反映。

2.4大多数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创新意识较强,在学生时期普遍出类拔萃,具有较好的素质,这种优势为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青年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种合格人才,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教师。”因此,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是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现状分析

从青年教师师德状况来看,其整体素质和主流是好的,而且青年教师在学历层次、外语水平、接受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并将在新世纪的高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青年教师多数是成长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会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加之他们自身阅历的限制,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思想行为上发生偏差,具体表现为:

3.1重科研论文,轻教学工作

青年教师往往有较高的“成就需求”,渴望能够较快得到别人的肯定,而一些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看得较重,而且还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鼓励,而对教学工作虽有要求,但操作中弹性很大,因而致使有部分青年教师追求论文发表,热衷于“短、平、快”,急功近利,学术浮躁,根基不牢。在职称评聘中,评定职称时对教师要求“硬”、评后的聘任管理“软”,因而一些老师在评上高级技术职务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丧失了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3.2重兼职创收,轻本职工作

高校教学工作不象中小学教师那样实行“坐班制”,广大高校教师有较多自己可支配时间,因此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易受经济利益驱动,把教师工作当作“保险”工作,在校外寻找“第二、第三职业”,他们往往对本职工作投入不足,热衷于第二职业,备课不认真,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少,教案无新意。对于教学,有些仅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上完课就走人,与学生沟通交流很少,甚至于学生连他的姓名都叫不上来,更不用说教师为学生“解惑释疑”了。

3.3缺乏自身修养,只教书不育人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要求,是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的体现。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学生起直接的影响和感染作用,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年龄和学生相近,其示范性更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以身立教的教师,不仅能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仿效的榜样,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部分青年教师却忽视了自身良好形象的培育,治学不严谨,教学随便应付,不去深入钻研教材和资料,上课时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有些由于课后忙于第二职业,上课时无精打采,衣冠不整;甚至有些上课满口秽语,恶语伤人;还有些青年教师动辄找学生或学生家长拉关系,考试时或故意为难学生,然后向学生索要财物,或讲哥们义气,将考题考前泄露给学生等,这些都有悖于教师的道德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势必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