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新说
7597300000001

第1章 序

胡邦炜

我认识建忠同志的时间并不长,但一经谋面,便有似曾相识之感——我想这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和他都是《红楼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之故。

我曾说过,在中国,《红楼梦》无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谓百读不厌,百谈不倦。早在清末,便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戏谑之语。然而时移世易,在当下这个红尘滚滚、商海滔滔、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心理普遍浮躁、焦虑的时代,能够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体味、探究《红楼梦》的读书人,应当说是“多乎哉?不多也”了。所以我能够结识建忠同志这样一位红学同道,便大有“空谷足音”之感。

建忠同志是川西平原上出生的农家子弟,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台,并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其刻苦勤奋的精神可想而知。

进入高校之后,建忠同志并未完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为种种原因,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行政岗位上,因此,用于教学科研的时间极少。虽然我也替他感到惋惜,然而人的命运往往不由自己决定,命运将你抛置在何处,你别无选择。成天坐在办公室里,案牍劳形,读书写作,往往都在夜间。这是许多“双肩挑”的读书人都深有体会的。

建忠同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虽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但是却从未放弃过教学和科研。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长期在成都大学开设《红楼梦》和“红学”的选修课,选这门课的学生十分踊跃,据我所知,是各门公选课中人数最多之一。仅此一点,便可看出建忠的红学研究确实是言之有物,并且十分精彩。他对普及红学和引导莘莘学子走进《红楼梦》这部我们民族的文学“圣经”的贡献,确实令人称道,也令我感动。

现在建忠同志收录他的大部分红学论著,集为一书付梓印行,是一件令人高兴的喜事。所录文章计28篇,大部分是人物论,是对红楼人物的分析和解读。虽然此类文章和书籍已出版过多种,但我认为仍有其价值——因为文学毕竟是“人学”,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感情,永远是文学不变的主题。常言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林黛玉、贾宝玉……建忠对红楼人物的解读自有他个人的视角,因此仍不失有其新意。

中国有句俗语:“文如其人。”我读建忠的文章,便觉此话实在是真理——他的文章就如他本人一样,质朴、细致、真实。虽然不甚绚丽,却使人感到一种纯真的、不饰雕琢的美感。

建忠同志要我为他的这部“红学”处女作写序,这既令我惶恐也令我高兴,所以拉拉杂杂写了这些读后感式的文字,以表达对他的衷心祝贺。

2008初秋于成都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