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民族情怀
7586400000066

第66章 出淤泥何以不染

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很引人注目,除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和威风锣鼓外,那翠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也令人心情为之愉悦陶醉,尤其那赞美荷花的解说词,令人回味无穷。

解说词讲,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洁气质和高贵品质。拿物比拟人,拿物性比喻人性,无可挑剔。荷花莲叶出淤泥而不染,委实特立不凡。其品格,令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世世相传,辈辈赞颂。亚运会开幕式之后,老牛我对荷花有了更深的怜爱之心,也有了对荷花生长繁育以至得宠于人类尤其得宠于高雅之士原因的思考。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荷叶的翠绿,荷花的艳丽,荷花的得宠于人以至被喻为某种精神甚至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原因,是离不开清涟的池水,也离不开晶莹的雨滴。倘无池水,出淤泥必定满身染泥;倘无雨滴,纵出淤泥时不染泥,日久天长,风沙侵袭,尘土沾染,也必浑身污泥。

拟物常常是为了喻人。既然荷花这种植物被当成了高贵高洁高雅高尚的象征物,并与民族精神联在了一起,那么又怎样看待社会现象呢?我们的民族希望自己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保持高洁,出“净土”不染,甚至出“淤泥”也不染。但几千年来我们的思维有偏颇处,有误区。赞荷之不染污泥,功归于荷而不论及池水雨水以及洒壶之水;要求人之类荷,只从内心世界出发,只注意个人修养和品质,而不旁及社会环境。所以荷之高洁,人虽艳羡,却难以仿效。几千年来,荷还是荷,人还是人,荷照样高洁人照样鄙俗,部分人甚至卑污,荷之高洁物性并未化作人之高尚品质,类荷者寥寥无几。

以目前的情况看,社会上比较严重地存在为政不廉、为官不洁的现象。一个原本思想高尚、感情淳朴、作风正派、工作勤恳的人,一旦爬上高位或并不怎么高但油水很足之位,便或多或少出现问题:或官僚习气十足,或行贿受贿,或以权谋私化公为私,严重者甚至滑向了犯罪的泥坑。于是社会高呼,要搞廉政建设。但怎么搞,我们的注意力之焦点,仍在于要求个人“慎独”“善行”上。这恐怕不全面。要求个人是对的,但人的觉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好的社会环境,没有监督制约机制,那也难以保证为政者不从好人变为一般人甚至坏人。出淤泥之后满池泥汤,何能不染?出水面之后泥沙沾叶而不及时洗濯,又怎能清洁?!如果不下决心惩治腐败,扭转颓局,以清“池水”,不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及时“洗濯”,单靠干部这颗“莲籽”的自身因子,“不染”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有“慎独”“善行”的“荷花”传统,也应当有互相监督的社会机制;我们有要求人们“不染”的呼声,更应当有保证每个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制度。如此“爱莲”“颂莲”,方可优化民族精神,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载《共产党人》l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