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民族情怀
7586400000144

第144章 酸甜苦辣白话“穷”

记得“国父”孙中山有句名言,说中国实无贫穷之分野,只有大贫与小贫之区别。我想他的本意不在抹杀阶级的存在,而是面对西方发达的现状,向国人发出“中国已贫”的“警世名言”。孙中山的著作我读得不多,记得最牢的,除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临终教诲外,便是关于贫穷的这番宏论。说中国贫穷,不要说孙中山一辈有此感慨,即便是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我辈,感受也不可以说不深。所以毛老人家的语录千条万条,我记得最深切的,还是与贫富有关的论断,即“穷则思变”。很长很长时间,我于温饱中咂摸这句话,心中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疼痛感觉。

贫穷的滋味不好受。腹中少食身上缺衣兜里缺钱,人便在精神上缺点什么,理想便也远大不起来。中国历史上许多的农民起义,其终极目的也不过是“等贵贱,均贫富”而已。而这种所谓的“均贫富”,最终结果是分光吃光富人的,然后大家一齐贫穷。至于“等贵贱”,“等贵”往往落空,“等贱”才是必然。贫而又贫,贵从何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大富过,所以中国人的自信心向来就不是很足。以前国门封闭时,大家还有蛮不错的自信,认为除了自己,世界上五分之四的人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知足、自豪,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充满了悲悯,把成亿或百亿的人民币装进了“小兄弟”的腰包。可打开国门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出国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中国人太穷了。

认识到穷,是中国人的一大进步。但尚嫌不足的是,有人明知贫穷,也安于现状且仍以贫穷为光荣。“穷则思变”,在某些人心目中,变是要变,不过不是变穷为富,而是想重新举起“阶级斗争”之旗,整垮富者,变富为穷。所以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常常受到种种限制。

认识到穷,而后想变穷为富,这才是几千年中国认识史上的根本性飞跃。有了这种认识,便有了商品经济,便有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有了温饱问题的初步解决,有了诱人的“小康”目标,有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和建设速度的壮举。

穷,在一定时期并不可耻,但在当今,能脱贫而仍甘于贫穷,就有点可悲可怜可叹。

穷,在某些特定时期可能光荣,但在全民致力建设民主、文明、富强国家的今天,绝不光荣。

脱贫致富,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吼声。

(载1993年7月3日《石嘴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