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了解疾病护理(实用生活文库)
7582600000010

第10章 急性白血病

疾病简介

急性白血病是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在骨髓中急性增生的恶性疾病,特征为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浸润各组织,使正常血细胞生成减少,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周围血白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疾病解析

【病因】

白血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可能与遗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

发热、感染、出血、贫血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组织脏器。在护理过程中,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治疗原则】

①支持治疗:预防和治疗感染与出血,纠正贫血。②化学治疗分为诱导缓解和巩固维持治疗。③骨髓移植。

【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疾病,在刚确诊时患者多表现为抑郁、恐惧。随着治疗的进行,病情好转,多能坦然地正视自己的疾病;但病情反复又将使患者重新置于焦虑绝望中,心理处于失衡状态。故应教育和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鼓励患者表达心理感受,帮助他们澄清某些错误的感觉。还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解决患者的一些特殊困难。

2.预防感染。由于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致使其免疫功能低下,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为肿瘤热,与核蛋白代谢亢进有关,但中度以上发热多与感染有关,此外白细胞浸润到丘脑下部,亦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尤其是在强烈的化疗后更易受到感染。

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环境整洁,做好空气消毒和保护性隔离。

(1)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环境整洁,做好空气消毒和保护性隔离,白细胞低于1×109/L时,应住单人间或洁净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开窗通风时应避免对流风,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3次,每次30分钟,消毒时注意做好保护措施,勿将皮肤和眼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下,以免引起结膜炎和过敏性皮炎。

(2)保持口腔、鼻腔、咽、喉、肛门等部位的清洁,减少感染的发生。每日进食前后、晨起睡前可用不同的漱口液,如复方硼砂液、CTZ抗菌液,睡前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鼻腔可用CTZ棉签轻轻擦拭;并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更换内衣内裤。如有感染,应迅速查明感染灶并及时处理。

3.预防出血。白血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可因血小板低而出血,多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和瘀斑、牙龈与口腔黏膜渗血、血尿与黑便等,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常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避免活动过度,防止发生损伤或创伤,如摔倒、磕碰、冲撞等,禁用手搔抓皮肤。

(1)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应实施预防出血的措施,嘱患者做好自我保护。避免活动过度,防止发生损伤或创伤,如摔倒、磕碰、冲撞等,禁用手搔抓皮肤。

(2)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防颅内出血,并注意保持口腔和鼻腔的清洁、湿润,不要用手挖鼻痂或用牙签剔牙,防止黏膜损伤。一旦有出血症状,应立即对症处理,如少量鼻腔出血可用于棉球或1%呋麻滴鼻液棉球填塞,口腔黏膜与牙龈出血,可用冰盐水或100ml生理盐液加1%的肾上腺素2mg漱口或局部涂云南白药;消化道大出血时应观察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配血做好输血准备;颅内和内脏大出血时应做好抢救准备。

(3)患者出现头痛、烦躁、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时,除考虑脑部白血病外,还应考虑是否有颅内出血。

4.白血病患者因红细胞生成减少及红细胞无效生成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贫血,因贫血的表现多为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故可根据病情给予适量的氧气吸入。患者出现头痛、烦躁、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时,除考虑脑部白血病外,还应考虑是否有颅内出血。血色素在60g/L以下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防止晕倒摔伤,血色素在4g/L以下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护理,并给予红细胞输注。严重贫血者输血时应缓慢输注,以15~30滴/分钟为宜。

5.白血病细胞浸润多表现为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皮肤结节,牙龈肿胀、脾肿大,颅内或其他脏器也可有浸润,如患者出现脑神经麻痹、截瘫或脑膜刺激症状时,应考虑为神经系统浸润或颅内出血。

6.化疗期的观察与护理。

(1)加强口腔护理:化疗药物可破坏口腔组织,引起口腔黏膜损害,甚至整个口腔。化疗还可导致唾液量和质的改变,引起口腔干燥。因此重视口腔卫生,加强口腔内的血液循环(如用舌尖顶两侧的面颊部或用力鼓腮)可减少口腔溃疡和炎症的发生。若口腔溃疡严重,可在饭前10分钟用l∶50利多卡因液漱口以减轻痛苦,若出现全消化道黏膜损伤,可口服黏膜保护剂思密达。

在化疗期间,如已发生少尿或无尿,则按急性肾衰处理。

(2)化疗期间应保证足够的摄水量:因化疗药物可使大量的白血病细胞破坏,使血液及尿中尿酸浓度明显增高,产生尿酸性肾结石,严重者甚至可发生急性肾衰。

因此对白细胞计数较高的患者在化疗时要特别注意尿量,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足够的入水量,每日摄入水量不少于2500~3000ml。同时可给予别嘌醇口服。如已发生少尿或无尿,则按急性肾衰处理。

(3)输注化疗药时要注意观察局部反应:预防药液漏于皮下,化疗药物多为刺激性强的药物,漏于皮下可引起局部灼痛、肿胀,严重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故在静脉输注时要十分小心,若药物溢于皮下,应立即拔针,局部冷敷6~12小时,以减少药物向周围组织扩散和对局部皮肤组织的刺激,并用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20ml局部封闭,24小时后可用25%硫酸镁湿热敷,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4)观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有些化疗药对神经和心血管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常表现为四肢末梢感觉障碍、化疗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主,忌油腻,可少量多餐,若恶心、呕吐严重,可给予镇静止吐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腱反射消失和心律失常等,停药后多可自行好转。长春新碱对神经毒性大,多柔比星(阿霉素)、高三尖杉酯碱对心血管系影响大,故在化疗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口唇麻木、感觉障碍、复视、眼睑下垂、心慌、心悸等症状。

(5)观察泌尿系统反应:在使用大剂量环磷酰胺时,易发生出血性膀胱炎,故除应水化、碱化尿液外,还应遵医嘱给予膀胱黏膜保护剂美司钠1次/4小时,并注意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

(6)化疗期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主,忌油腻,可少量多餐,若恶心、呕吐严重,可给予镇静止吐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7.干细胞移植的护理。目前,最有希望治愈白血病的方法是异基因或同基因干细胞移植,由于HLA配型相同或主要位点相同的干细胞来源十分困难,故多采用混合干细胞移植。一般将干细胞移植全过程分为三期:放化期、骨髓抑制极期、骨髓恢复期。

目前,最有希望治愈白血病的方法是异基因或同基因干细胞移植。

(1)放化疗期:此期主要是进行全身放射治疗和大剂量化疗,护理时应注意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及放化疗后有无腮腺炎的发生,如有无心悸、心慌、胸闷、肝区不适、尿少、腮腺肿胀,发热等症状;恶心、呕吐时要观察呕吐物的性状和量,并及时清理呕吐物,以减轻对患者的刺激,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少量多餐;腹泻后应及时清洗肛周,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避免肛周感染的发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防止发生出血性膀胱炎。

(2)骨髓抑制极期:此期病人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力极度低下,并伴有严重的疲乏无力,潜在出血、感染和意外伤害的危险,护理时以预防出血和感染为主,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或感染的早期表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各种治疗尽可能集中进行,少打扰患者,让患者多休息。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低落,应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增强信心,尽可能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大剂量的放化疗后易诱发肝静脉阻塞综合征,且常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3周以内,各种治疗尽可能集中进行,少打扰患者,让患者多休息。在护理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基础体重的5%)或腹水、皮肤或黏膜黄染、上腹痛伴肝肿大等症状,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则多示为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3)骨髓恢复期:此期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已经恢复,各项指标已经大致正常,情绪也相对稳定,但免疫功能未完全恢复,抵抗力差。此期仍应减少探视,避免去公共场所和人多的地方。做异体或混合移植的患者还应注意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此病多累及皮肤、肠和肝脏,在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斑丘疹,无诱因的腹泻或皮肤、巩膜黄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饮食。营养素的供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以易消化为原则,补充摄食不足及疾病给机体带来的高消耗,从而提高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

2.休息。病情轻或缓解期患者可适当活动;病情重、有严重贫血、感染或明显出血倾向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脑膜白血病鞘内注射后应平卧或头低卧位4~6小时,防止脑脊液外漏,引起低压性头痛或其他并发症。若有头痛、发热、肢体瘫痪等注射后并发症,应及时报告医师。

4.出院后仍应定期复查血象、骨髓象,以调整药物维持量,进行维持治疗及强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