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期的诗女生卷
7579900000027

第27章 京戏

白云

京城砖瓦间镌刻的风霜,胡同尽头渐染灰暗的天。

遥远又临近的触感,在岁月回眸之间。

斑驳的年华,倒塌是如此之快。

前年仲夏,潮湿雨气中回忆起风起云涌的年少。罗裙停止飞舞,听风仿佛钟声的钝响。种种碎杂,让我莫名脆弱到无法承受那么多回忆带来的破碎。因此,我去了北京,乘古老的火车,带着一身沉重。

抵京是夜半。从窗边静注环线上的路灯,一盏一盏,温暖而陌生。像我徒转数次的生命,环城路延至立交桥,方向四处通达却不知究竟要通往何方。命运亦是如此,没有岔口的路,有时也让人滋生厌倦与绝望。单一的方向,就好似失去了方向。

从西站的地下道穿过,一路头痛和晕车压抑着我,我刚刚睁大了眼睛强迫自己走进北京,一座无论空洞还是寂寞的城。像冬眠初醒的动物的惺忪,我的眼睛。

莫名的吸引或是莫名的缘,瞬间的,豁朗的,我仿佛被一种巨大的包容揽入怀抱。一片氤氲,被夜灯包裹,为一个同样庞大的梦而迷醉,为了一场和城池盛大的约会。

我就来了。

第一夜,睡得安然。梦都不记得了,但仿佛枕边沾染着憧憬的味道。

一直以来,喜欢长安的阜盛与离愁,喜欢金陵的柳。直到站在北京的中央,看见皇城繁华与胡同文化的交织,我懂了京城的庞大。

过紫禁第一道门,虽然游人肩踵相接,但依旧可以感受到一份来自封建的肃穆。高天之下琉璃反射的光线都皇族味十足。那是上天的道,无法撼动。王朝终结,却留下了庄严,这便多一层文化回味在里面。中国人都有文化情结,不愿放下古时一砖一瓦的文气。这就是为何国外游客专注于结构与用材,而国内游客却喜欢一目四野,登上高处感受整城的沧桑。

午门重地,有着出乎意料的热闹。封建的头在这里砍下,现代的头在这里攒动。时间总是将历史变成玩笑。

时间也总将生活变成玩笑。有人就喜欢在结婚纪念日登记离婚,有人就喜欢在生辰自杀。不知是哪股子固执的幽怨,不知是为了铭刻什么。

我固执地喜欢着阶梯上灰白的石刻,从这里通向金殿,像是孤傲走进一种自我。社会中不敢张扬的自我坚持,生命镌刻的固执。

拐着弯,莫名熟练的,我可以走到很多想去的地方。

像绕过数不清的树荫,我低着头,就走进了颐和园。

没有抬头看它的匾额。想象得到它的浓墨重彩,因是最后一个封建朝代的鼎力之作。

进入情境很慢,燥热的艳阳与城市因人口过多而宣扬出的浮躁,让人厌恶。我只能走进自己,和无数个失眠的夜一样,与自己对话。

我在昆明湖边伫立良久,仿佛是在等着远处曹雪芹踏舟而来。那是他的朝代,诗意蔓延,桃艳雪洁。是谁在月前饮酒,是谁在酒后望月?谁在冬季冻着了手还续着正楷的书稿?

记得清朝明目张胆的文化迫害,虽是已然成伤,但江南文人却在那一刻脊梁挺立,保住了文化的延续。诗不灭,酒不灭,灵魂不熄。笔若游龙,写尽心绪惆怅,写心之所想。

然而静神,威严的檐监视般压在视线尽头。草木葱盛,郁郁葱葱的等级制度。我才恍悟这无非依旧是皇家园林的繁华,怎会有曹雪芹的破落?晓知诗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曹雪芹也作画,怎就画不出自己的形单影只?

清朝,小说繁华。书里书外皆是戏,有浓重的古风。清时的装束已不如汉时飘逸,但民族融合的味道却不亚于两汉。皆为华夏大地之子,文明需要携手共进,历史需要伏案共书。

我依旧记得那时昆明湖泛起的丝波仿佛文明的酝酿,深厚而不波浪滔天。因深厚,故而固守千年。映着日光灿烂,我看见廊瓦蝶木都着上画意诗情,肆意流散。

一个朝代,如此轻易的建立,又如此轻易的祸乱。究竟是光阴摧残。

去王府井的路上,我们在大巴上听司机醇厚的京腔。那种朴实无华的音调,左右都是亲切。街道转角处交通拥挤,司机也啐了一句。依旧是京腔,绕着弯的脏话,让我们都不觉一惊。任人如何细闻,都听不出半点火药味,仅像是邻里拌嘴似的呜弄两句。

因此,舌枪唇剑绝非此地制造。

为了逃避回忆,我来到这里。

站在城市的骨架之间却倏忽发现已在不经意间爱上这里,竟如骤雨般快。

在圆明园祭奠过历史的残缺后,我们在园中喝着大碗茶听起京戏。戏词中听不出年代,听不懂几经沉淀,却是字字绝音,深得东方的魂。我不甚懂得京戏,但却是带着文化的通性去感知戏欲传达之情。这层情感怕是只要心向,便可相通。

沉默下来,我思考要如何归纳这座沧桑历尽的都城。它博大到让你无从下手,无法以一囊十。仿佛要单找一个夕阳照耀的午后,坐在巷口的百年老树下,你听我言,不被打扰,从黄昏言至夜半,由夜半坐到破晓。口干舌燥,再约时日,又是一个完夜。如此说下去。

北京人有太多种生活,样样如戏。这是我后来发觉的。他们年迈,可以在北海公园练剑,或像史铁生一样坐在地坛回忆母亲,或带着儿孙去到故宫长城,居高临下地讲述这漫长无边的历史。他们年轻,便有更多的事可做:游走在城市的街道,发掘身边的感动,或去打球溜冰看电影,或泡在全国闻名的博物馆图书馆邂逅文明。

流连忘返间,我仿佛看见我的脆弱有些细小得不堪一提。

如戏的北京,北京如戏。

这场戏教会我太多人生哲学。再看过往的时间,像是湖水终会汇海,像是花树生落有常。悲哀变得无处生根,变得空泛。人需要被磅礴的事物感染,忘记自己周遭缠身的琐碎。都是些细如发丝的琐事,不必太过纠缠。如戏的人生,人生如戏。饰好角色,收集感动是必须之事。然而你若做到,便有幸福。

回京之时,我抚摸一株老树的干,粗糙异常。褐色的脉络仿佛是我的情丝,过于繁密。要让生活轻松些,不是吗?我离树远去,却仿佛离幸福越加近了。一种告别是另一种拥抱的伊始。风在向后吹拂,然而明澈的心却在故乡迎接着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