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在中国
7579200000019

第19章 关于创造能力的教育(2)

学生的主动精神体现在对问题的定向、收集信息并解决问题。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有一定认识,并安排和规划自己的学习,具有捕捉信息感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都是具有自主精神的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开动脑筋进行多侧度,多方向的思考。

而准备阶段则是根据创造活动的复杂程度不同来取决其长短的。而在教育中要着眼于最复杂的创造活动,并按其准备要求进行干预,从而对其创新素质的培养。

准备阶段的实质是发现和明确问题,搜集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在此阶段,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学生围绕问题搜集、积累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

创造的酝酿阶段及其教育

酝酿阶段的基本涵义

创造活动的第二阶段即酝酿阶段、又称潜伏阶段或孕育阶段,具体对其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该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潜意识的参与。罗素曾经说过:

我发现,如我要写一篇题目比较难的文章,最好的计划是努力加以思索——尽我一切可能努力思索,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最后再命令工作转入潜在状态。几个月之后,我有意识地再回到这个题目,发现工作已经完成了。在我发现这个技巧之前,我往往因为毫无进展而连着几个月忧心忡忡。解决问题并不能靠忧虑,那几个月的时间等于白费。现在,我可以将这几个月用在其他的追求上了。

教育怎样针对其特点发挥作用呢?

酝酿阶段的教育措施

(一)引导学生进行意识层面的穷尽式思考

只有进行意识层面的穷尽式思考和探索,才能利用并有效地渡过酝酿阶段。要根据问题或目标提取价值的信息以备问题的解决之用。第二,要调用可能的模式和策略进行多方位的解决。教师在此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原有的解决模式进行改选、迁移和运用。而这种思考方式的优点在于:(一)调动大脑活动积极性,使其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二)尽量把问题解决在意识层面。这样的好处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效率。(三)使意识层面的信息处于高度的准备状态,以随时调用。而任何灵感的到来都有思考、探索的过程。而思考和探索具有全方位性和反复性,调动一切可能的信息、进行反复解决问题的尝试,而当这样后仍不能解决问题,则将暂时转入潜意识状态,只有经探索无果后再转入潜意识状态,才能更好地发挥潜意识的功能。所以那种不经意识层面艰苦的劳动而获得灵感的企图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引导学生学会转入潜意识层面进行探索

在问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将其转入潜意识状态,才有可能重新建立或形成新的模式或策略,这样可以防止思维走入死胡同。而许多科学家在梦中产生创造就是潜意识发挥的作用。而潜意识的作用在于打破理智控制,解放思维,而在教育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松弛的环境,转移其对问题的注意力,使问题在意识层面被搁置,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潜意识的状态。而之后再回到意识层面,则会形成许多新的解决方法,而科学家在梦中解决问题就是很好的事例,只是其方式在自然教育中无法实施。那么在教育中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潜意识状态呢?那就是当发现学生遇到了“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后不要急于求成,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松弛的环境,尤其要转移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意识层面完全将此问题搁置起来或从事其他与之无关的活动或工作。在此情况下潜意识自然就会发挥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回到意识层面,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形成了许多新的解决办法,前文中所引罗素事例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三)为学生提供可能的启发原型

在酝酿阶段除了发挥意识与潜意识的作用,还要借助于外界事物的启发。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还应通过活动的方式与外界事物接触,从而受到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联想,善于发现问题与事物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是其基本的思路。

主体对所获信息进行探索和思考是酝酿阶段的主要任务。其特点是在意识和潜意识里进行,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其穷尽式思考和潜意识层面探索,并为学生提供可能的启发原型。

创造的明朗阶段及其教育

明朗阶段的基本涵义

思维、观念、形象的产生期和收获期即明朗阶段,也称顿悟期或豁朗期。而一些案例同时也说明对于创造过程中,灵感的出现也不是必然的,比如爱迪生说过,他的发明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化学家道尔顿和文学家鲁迅都说过其创作过程都是其努力的结果。而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他的相对论则是借助灵感和直觉产生的。对于个别人对灵感的体验不能说明什么的话,而下面的数据则具有统计意义:

某科学家经调查232人发现,有33%的人说经常得力于灵感,50%的人是偶然出现灵感,17%的人从未得力于灵感。可见灵感的出现并不是必然的。日本高桥浩在《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指出,在美国曾有人向一千多名学者提问:“你在解决重要问题时有否借助过灵感?”结果80%答曰有,20%的答曰没有。

在明朗阶段,主体常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也即“高峰体验”。

而教育如何针对明朗阶段发挥作用呢?

明朗阶段的教育措施

(一)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环境,诱发灵感

在紧张与松弛之间最易产生灵感,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张弛有致的环境,以便引发学生的灵感。首先,使学生在有紧张度的活动中对问题具有较强动机,从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创造过程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发现可能具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模式。如果让学生长期处在悠闲的状态中,只会使学生的创造力衰退,这显然是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但如果又让学生长期处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里,那么会使其思维无法进入潜意识状态。因此不能很好地发挥潜意识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高张弛有致的环境,才能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灵感。所以学校安排教学活动要保持学生们张弛有致的学习环境,而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正是因为学生的负担太重,长期置于高度紧张状态,才不利于学生产生灵感。所以创造活动成果也是要在张弛有致的环境中才能产生。

(二)帮助学生发现和捕捉灵感

由于潜意识的加入,使灵感存在不可遇期性和偶然性。而学生只有学会发现和捕捉灵感,把握时机才是其关键。对此,南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有深切的体会:

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视之则绵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期盛矣。

在任何创作过程中,都应当发挥灵感的作用,而在准备工作达到一定程度后,灵感就有随时到来的可能。而刘勰的文章已是抒写其充分体会到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奇思异想的习惯。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有随时记录自己想法的习惯。而一个学生养成随时记录新思想的习惯就会积累许多富有创意的成果。

明朗阶段是新思维、新观念、新形象的产生期、收获期。在此阶段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张弛有致的环境诱发学生的灵感,并帮助学生发现和捕捉创造灵感。

创造的验证阶段及其教育

验证阶段的基本涵义

对准备阶段所提出的假设和明朗阶段所获的思维成果进行具体的运用和检验就是验证阶段,也叫证实阶段。一般有两种方式:(一)逻辑推理的形式。(二)通过实验和实践进行检验。而人类又创立了模拟检验。只有经过证实才能确认创造活动的价值,而发现错误则要及时修正补充。任何发现、发明、创造只有经过验证后才能被认为是真理。对此,我国著名数学王梓坤教授在《科学发现纵横谈》中则有更详细的叙述。

1869年前,人们对化学元素如氢、氧、钾、镁等的性质,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孤立的,只看到各个元素的个性,至于诸元素之间的联系则缺乏研究,更谈不到对未知元素的预测了。那时,每出现一种新元素,就像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样,完全出人意外。

俄国的门得列耶夫(1834~1907)等人发现周期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他把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成次序,随即发现每经过一定的间隔就有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出现,或者说,相同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增大的次序周期性地出现。

这种排列是否真有客观的科学意义呢?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是否真有价值呢?关于这一点,门得列耶夫曾说过:“确定一个定律的正确性,只有借助于由它推导所得的结论(当还没有这定律时,这些结论是不可能有和不可设想的),以及这些结论在实际考验中的证实。”他说到做到,根据周期性,他勇敢地预言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并预言了它们的性质。这些预言后来都以惊人的准确度光辉地被证实了。例如,1891年他预告有一种新的金属元素存在,它的原子量接近72,比重约5.5;果然,1886年人们发现了金属元素锗,原子量为72.6,比重为5.35。“千里好山云乍敛,一楼明月雨初晴。”人们对元素间的关系,从此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验证阶段的教育措施

(一)要培养学生相结合的品格即异想天开与实事求是

异想天开即打破长规,敢于质疑权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创造者只有具备这样的品格才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成果。而提出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假说,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还是异想天开的品格才能具备的。而验证阶段则需要实事求是的品格,也是验证阶段的精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才能对前面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选择和校正。因为所有假设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如果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而是以理想主义对待,则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教育者让学生了解创造中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以突出不同的品格优势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在之前阶段可以发挥异想天开的作用,而检验阶段则要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获得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性产品。

(二)将思想转化为操作能力

验证阶段是把明朗阶段所获的成果转化为逻辑推导和实际的操作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水平,尤其对培养学生把新观念、新思想转变成实际操作能力有十分重要作用。教师结合验证阶段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头脑中的新颖独特的创新想法变成实际操作,会收到多方面的效果:首先实际检验了创造成果。其次是锻炼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促进学生手脑结合。年纪越小的儿童,越能训练他们的大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第四,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和实际才能,尤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验证阶段即对准备阶段提出的假设和明朗阶段的思维成果进行具体的运用和检验。在此阶段,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自由畅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品格;(2)锻炼思想转变成实际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