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寻求与发现信息的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寻求和发现信息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是我们进行创造的必备条件,并且所需信息还要具有相当高的质量。因此创新就是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知识价值判断力和对现实媒介的运用力。
如何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它能帮助我们捕捉有创造价值的事物。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思维着的知觉”。在培养观察力的过程中,思维也会参与其中,所以观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1986年意大利女生物学家丽塔·莱维一蒙塔尔奇尼和美国生物学家斯坦利·科恩由于首先发现细胞中的生长因子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们对于这一研究的最初灵感就是来自于动物舔伤口这一普通现象,他们相信,在动物的唾液中必定有一种能促进细胞生长的物质。在对小鼠的唾液进行分离后,他们发现其中一种物质能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而另一种则有助于皮肤细胞的发育。于是他们把前者命名为神经生长因子,后者叫做表皮生长因子。经过更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生长因子天然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的唾液中,是机体细胞基因的产物,并且各种类型的细胞都能制造生长因子。一个如此重大的发现居然起因于一个日常现象的观察,从这个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观察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并且有时观察本身就具有创新性。所以观察力的培养是寻求和发现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当然,观察与思考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寻找观察点,观察的参照系的选择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而这也正是创造性观察与一般观察所不同的地方。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运用多元的、独特的参照系和视角去观察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创新,获取到新信息。
如何提高知识价值判断能力
知识价值的判断能力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其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只有正确地识别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无用的,才能帮助我们建立起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我们进行创新提供基础。
知识的价值是随着群体认识目的的不同而积压的。所以以何为目的是进行知识价值判断的前提。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创新就是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只要是有利于创新、能够满足人们创新需要的信息、知识都是有价值的知识,都在人们选择、学习的视野内;而那些不利于创新,不能满足人们创新需要的知识都尽可忽略掉,因为那些多余的、惰性的知识只起到负面的作用。创新需要知识,但并不表示任何知识都有利于创新,应尽量减少不利于创新的知识所占的比重。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知识判断能力呢?首先,借助教师的智慧。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学生选择那些生命周期较长,又有创新价值的信息。此外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经验积累,对知识的价值判断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应当把这些经验与学生分享,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力。第二,要树立精品意识。信息的精品意识是指选择经过前人检验为真理的知识。精品主要指:精品所应具备的第一个素质就是较强的生命力,它是通过无数代人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有的学生由于没有知识辨别能力,往往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流行文学,其实没有一点价值,只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2)信息量大。阅读精品是一件受益非浅的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在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语言文字上都属于上乘之作,阅读这样一部作品,不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3)精品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产品。精品中必然包含大量的富有创新价值的信息财富,它对我们思维和方法论的启示尤为明显。因此,阅读精品就能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创新信息。第三,在创新活动运用中判断信息的价值。学校、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活动中辨别知识、决定取舍,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如何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异常发达,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许多便利。不仅大大地加快信息获取的速度,而且可以加大信息占有量,从而能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作为一个现代学生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传统教学中的圆规、三角板一样,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日用品。计算机是现代传媒的主要载体,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对知识价值的判断力和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观察力,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学生运用参照系观察问题,和以独特视角来提高学生寻求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一要借助于教师的知识、经验,二要树立精品意识,三要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运用判断信息的价值。
加工与超越给定信息的能力培养
寻找与发现信息只是创新的基础,加工与超越这些信息才是创新的目的。
所谓加工,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变形、重组、增减、扩缩、夸张、交叉、移植、类比等。信息在进行加工之后,会出现变化。首先是变形。在强调知识的准确性的传统教育中,知识虽然经过老师的传授进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但到考试时这些知识又原样交还给老师。创新教育的理念则与此不同,它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即能够用各种变式重新表达,这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既可以有效巩固知识,又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率。其次是重组。按照创新教育的理念,获得的信息要在头脑中打乱原有的序列,进行重新组装、重新组合。创新就是在这一环节中产生的。第三是增减。对信息的增加与删减也是加工的一种,通过这种人为的增减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创意。第四是扩缩。将已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进行放大和缩小也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在头脑中可以将庞大的地球看成是“小小寰球”,也可以将小的事物在头脑中进行无限放大,创意就产生于这一缩一放之间。第五是夸张。夸张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对那些典型特征进行夸张,不仅能加深学习者对该信息的记忆,而且这种夸张本身就可以产生创新效果。第六是交叉。进入头脑的新信息不应该原封不动地存放,而是应该进行联想想象,可以跨领域、跨专业、跨越时空进行联想,通过这种联想可以使该信息更加牢固地储存于头脑之中,而且能够产生新信息、新成果。第七是移植。将已获得的某一领域的知识,在可以假设的前提下移入其中领域,其结果也会充满惊喜。第八是类比。通过对信息进行比较、类推也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产生富有创意的成果。总而言之,我们所说的加工就是要使知识活起来,动起来,通过这种活动增加信息的可利用性、可迁移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创新价值。许多信息经过加工后已经变成了创新成果。
所谓超越给定信息,是指通过加工使信息获得质与量增殖或增值。使加工之后的信息比加工前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俗话说得好“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质和量做出明确规定,教师只需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向同学宣讲而学生则在考试中把这些知识复述出来,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学生能够百分之百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并能原样反馈出来,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的教师也就是优秀教师。但在创新教育中,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应当是:老师讲授一百个知识点,但他可以通过自己头脑的加工制作,生出二百个、三百个、上千个甚至更多的知识点。教师所传授的是一种“给定”信息,学生则要完成对这一信息的超越。超越水平越高的学生,其创新素质也越高,而那些能够为学生最大程度超越给定信息提供帮助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这是传统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最大区别。加工是手段,超越才是目的。因此,教育所要发挥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掌握加工策略,进而实现对信息的超越。
加工信息是指对头脑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变形、重组、增减、扩缩、夸张、交叉、移植、类比等。加工的目的是力图改变知识的现有状态,获得新的存在状态,从而使信息具有更大的可利用性、可迁移性,具有更高的创新价值。
超越给定信息是使信息在经过加工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加工只是手段,超越才是目的。在教育中,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不断超越给定信息,不断创造新成果以获得创造性成果。
如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是指在实际活动中把创新思想、创新理念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因此,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素质教育中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包括对创新观念、创新思想的实际操作,也包括对非创新观念、非创新思想的实际操作,并且前者所占比重还较大,后者只占很小一部分,甚至根本不存在。创新素质教育要求以对创新观念、创新思想的实际操作为主。因此实际操作就成为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呢?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科技的现代化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在教育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来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