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内外有不少研究教师素质的实证,不过主要倾向是就其特殊要素来研究的,而作为整体结构来研究的并不多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位研究教师素质的是刘兆吉教授。在《对120名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心理特点的初步分析》一文中为我们指出:依据对其优秀事迹材料所进行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他们的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心理品质分别有14条,其中11条是一样的。由此,我们似乎认为他是从教师素质结构的角度考虑问题的。
对教师素质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真正从严格定义上来讲是林崇德教授及其研究班子。现对其内容简述如下:
教师素质在结构上,最少要包括以下五种要素构成:
(一)其职业理想
研究表明,职业理想是教师投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同时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为教师的职业理想,即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之爱,称为师魂。对这一方面的诸多内外因素与教师职业责任感、工作积极性的关系的研究,均得到了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二)其知识水平
研究表明,知识水平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种知识成分组成:(1)本体性知识,即是指教师所具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比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它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2)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积累实际经验,它有显著的情境性与经验性。(3)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他们在研究中,并将其具体化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等三个方面,还以为此编制了《教师职业知识量表》。
(三)其教育观念
研究表明,教育观念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在这一方面,进一步研究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构成。它包含两个方面:首先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身是不是有能力达到教学任务和教好学生的信念;其次一般教学效能感,它体现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在学生发展中教育的作用等问题的普通看法与判断。研究证明,前者会随教师教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是上升趋势,后者则会随教龄的增加而呈现出降低趋势。
(四)其教学监控能力
研究表明,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关键要素。它是指教师为了确保教学的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自身当成意识的对象,连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估、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研究指出可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对象性质、作用范围、表现方式等三方面来分析其构成。
(五)其教学行为
研究表明,教学行为为教师素质的外现化形式。教学活动中,其教学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衡量:(1)其教学行为是否清楚明确;(2)其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切实有效;(3)其在课堂上一切行动是否一切围绕教学的任务来实行的;(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全部积极地参入到其中去;(5)教师能否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能以此来相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按照上述五种教师素质的组成成分,研究者还建构了以下的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图1),来证明这些成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复杂结构。图1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图实证研究证明,教师素质是由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行为等五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结构。
关于概括现实要求
朱永新教授以其敏感睿智的眼光,运用其理论思维,以《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为题,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对教师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论述。现略述如下:
(一)胸怀崇高理想,充满理想和诗意
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即为自身制定一个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才会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它,也才能拥有诗一般的教学。称职的教师要像写诗一般:有灵感、有悟性,有冲动,始终憧憬着未来。
(二)不断地挑战自我,自信、自强
称职的教师,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定,从而变得自信、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才华才会让人得到“高峰体验”。需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追求成功、设计成功,甚至撞击成功。
(三)具有人格魅力善于合作
现代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所以,要善于与他人合作。教师的影响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取决于教师能在多大的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能力,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只有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才会受到的欢迎。这往往反映在换位、尊重与互惠三要素上。
(四)受学生尊敬充满爱心
教育的力量源泉是教育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所进行的是一个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所有能量、智慧发展到永无界限的工作,很值得去爱!教师要善于提高教育的乐趣,要全身心投入地去爱教育、爱学生,这肯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敬。
(五)具有创新精神追求卓越
教师应是教育家,而非教书匠。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追求卓越,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之人,是一个工作中的有心人。有心就会成功。教师要打造与众不同的品牌,举出自己的旗帜,构成自己的风格。“风格即人”,想要成为“大家”必须先形成风格。
(六)勤于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勤于学习,完善自我是做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狭窄的教师,不可能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教师的期望值就越高,越是把教师当成百科全书。在他们眼中,教师就像是图书馆,若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会十分失望。因此,教师最基础的任务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七)关注人类命运,富有社会责任感
教师给孩子们的不光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因此,一个称职的教师,他要十分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须知,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会对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的民主氛围、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将来理想的追求。因此教师需要树立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关注窗外的沸腾的精彩世界。
(八)坚韧、勇敢、不向失败低头
坚韧不拔,刚强不屈的意志,对每一个教师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语)半途而废的人,不会获得成功;那么真正的成功者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这便是毅力。因此,坚韧、勇敢、不向失败低头,是每位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以上八个方面的教师素质,主要是以心理素质来论证的。它涉及到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与完整人格,这里面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这些素质要求既具有时代气息,又符合科学精神。
教师素质的基本内容
上述已讲过,教师素质反映在身体、心理、社会、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属于教师素质的内容,我们现在只就教师素质的基本内容,即教育反思、教育机智、教育威信、教育榜样、教育创新等五项进行分析。
教育反思
反思属于哲学的一个专门名词。西方哲学往往是指精神(思想)的自我活动和内省形式。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反思赋予多种用法与涵义,此处的教育反思一词,是指教育工作者以自身的教育观念(思想)与实践为对象,对自己的相关行为、决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与分析的过程。通过教育反思,有助于归纳成功的教育经验,记取失败的种种教训,从而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其效率与效果。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强化自我修养,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对自身、对学生都大有益处,也将使学生成为最终受益者。
依据国外的研究,反思表现为三种形式:(1)针对活动的反思。(2)活动中的反思。即个体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3)为活动反思。它是前面两种反思的结果,是以其为基础用来指导今后的活动。教育反思的内容同样有三方面:(1)教育工作反思。指教师“育人”活动的自我反省。(2)教学工作的反思。指教育工作者对“教书”活动的自我审视。(3)个人修养的反思。指教师对自己的修养要求与实践结合进行自我检查。我国古代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便属于此类反思。内容与形式通常是一致的。以上反思的三种形式与其三种内容可相互结合起来交叉进行。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不能简单归结为智力或教育能力,它乃是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意志的果断性三位一体的独特整体。教育机智与教育技巧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二者存在着区别。前者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后者则是一种行为方式。依据心理与行为的一般关系看,教育机智决定着教育技巧的内容,是教育技巧的内部基础,而教育技巧正是相应的教育机智的外部表现,不具有一定的教育技巧,一切教育机智都将失去落脚点。在教育(包括教学)工作中,教育机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就像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智,不管他如何研究教育理论,始终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的教师。”
教育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三位一体的工作。相对来讲,教育机智是在教育艺术性方面的一种集中体现。教育是一首诗。马卡连柯将自己在高尔基工作团的教育实践经历美名为“教育诗篇”,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诗是艺术,需要灵感,教育同样是艺术,教育也需要灵感。而这种灵感就反映在前面所提到的教育机智的三因素中。教育工作中,往往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偶发事件,一是会将对教育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潜在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自身的教育机智:敏锐的观察力来帮助教师在人们习己为常之处发现并处理偶发事件;思维的灵动性有助于教师随机应变;意志的果断性则能帮助教师当机立断。教育机智是教师长期教育经验累积的体现,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是不会具有这种重要素质。就像乌申斯基所言:“心理的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人身上日渐形成起来的。”
教育威信
教育威信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高素质对学生产生影响而获得其信赖与尊重的一种威望。对此,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所给出的一个界定是颇具参考价值的:“威信自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证明,在于它是一种不容质疑的长者资望及其力量与品质。也就是说,这种资望、力量与品质,连单纯的儿童眼中也是清楚的。”这表明,教育威信的结构是由资望、力量、品质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且是一种优秀的教师素质。一旦拥有它,便会在教学过程中显出极大的威力,从而成为提高教学育质量的可靠保证。就像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所提到的出:“教师的世界观、其品行、生活,他对所有现象的态度都会多多少少地影响着每位学生。这点通常是觉察不出的。但还不只这些。倘若教师极有威信,那么其影响会在一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
教师教育威信的形成有赖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党和国家对教师工作的重视与关怀,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以及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与相对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是有助于教师教育威信顺利形成的客观社会条件。至于教师本身的主观条件,就来自于教师的高素质水平。倘若一位教师德、识、才、学四者兼备,自然会在所有学生中拥有崇高的教育威望。一旦威信确立后,即成为教育动力。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威信都是教育的力量。这就需要把教育威信与教师权威区分开来。比如,在学生特别是年幼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权威的人物;一般来讲,学生对教师的教导总是会服从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慑于教师权威的“循规蹈矩”归类为教育威信的作用。其实,“它只能有助于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在形式上使学生看似是在完成作业,从表面上,一切顺利。事实上对学生却未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教育榜样
教育榜样既是一种教育素质,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从素质方面看,它是教师在以其高素质影响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足以被模仿学习的完整人物形象。这种形象表现在特定的行为上。学生注意到教师的这种行为方式后,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予以模仿。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模仿者也就形成了与之同样或相似的行为方式。因此教育榜样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从教师角度分析,这种影响总是不经意的、无形的、渐渐渗透的;而从学生角度来讲,则可不经意地、无形地进行,也可能是有意的、自觉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对其做了科学的概括。它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不但受直接经验的影响,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增强自我修养,严以律己,使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长足提升,足以作为榜样而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古往今来人之共识。不过仍然不可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教育榜样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也就是对受教育者产生直接影响,比如教师、家长等的教育榜样。一种是间接的,即不是受教育者能直接观察到的,而是需依靠某种间接方式方成为学习对象,比如革命先烈、模范人物等教育榜样就是这种。一般来讲,前者影响较大,后者影响相对较小;且后者往往是通过前者来发挥其作用的:如此前者言行一致,则后者的作用就大一些;反之,作用就会更小。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教育榜样即我们常指的身教(示范、以身作则属之),它主要在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归类成身教与言教两大系列。通常说来,在教育中,以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而在教学中,则以言教为主,身教为辅。这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区别标志。由此看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榜样素质对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教育创新并不是与其他教师素质平行的一种素质,却是各种教师素质高度提升的综合体现。众人皆知,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它要求教育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由此看来,教师只有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创新素质,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顺利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目的的。
教育素质的一般内容包括教育反思、教育机智、教育威信、教育榜样与教育创新五项主要内容。它们虽然并未形成结构,但也是相互制约,紧密相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