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搞定难搞的孩子
7579100000025

第25章 6岁宝宝 (4)

(1)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关爱孩子,有时间与孩子一起玩一些必须精力集中的游戏,如成语接龙或故事接龙游戏,或与孩子一起拍球、下棋。因为这些游戏或活动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可以分散孩子挤眼或抽动鼻子的注意力。

(2)有时间父母可让孩子与自己一起整理房间,并在整理房间的过程中,帮孩子擦下汗,或夸赞他做得多快,将被子整理得很整齐等。因为父母认可孩子,就会让孩子感觉到母爱或父爱,从而避免因缺少安全感而紧张或压抑,从而不断地挤眼睛或抽动鼻子。

(3)多给孩子吃新鲜的水果或食物,同时,要让孩子休息好。如有必要经常带孩子去游泳或跑步,因为孩子体质增强了,不爱感冒了,就会减少孩子挤眼或抽动鼻子的发作概率。

(4)每天不要任由孩子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或看血腥武打等电视卡通片,要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如,每天只玩半个小时,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因为这两类活动都可能会导致孩子眼疲劳,从而引发孩子挤眼或抽动鼻子毛病的发作。

【误区警示】

孩子爱挤眼或抽动鼻子,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对孩子大吼大叫:“跟你说多少次了,怎么还不改?”因为指责孩子会让孩子精神更紧张,并因而加剧抽动的次数。

☆任由孩子吃含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都可能让孩子因兴奋而挤眼或抽动鼻子。丢三落四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个性或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独立性差等原因而引发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孩子爱丢三落四,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6岁孩子身上非常常见,并时有发生。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于孩子急于做某事时,如急于出门,却把钥匙忘在了房间里;有些孩子早晨起得晚,又急于去上学,常常会忘记把文具放进书包里。当然,也有些孩子会因为贪玩而忘记把书包带回家来,也老爱丢橡皮、铅笔之类的小物品。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依赖性较强的孩子身上更加多发,如平时都是妈妈给他整理书包,而当妈妈有事或出差时,他就通常不会把东西带全,不是忘记了带书本就是忘记了带文具。而且等孩子发现自己忘带应该带的物品时,通常很着急。但过后,如果父母不提醒他的话,他还是易丢三落四。

【错误成因】

孩子爱丢三落四,多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依赖性强。凡事都让父母帮他做,这类孩子生活缺乏条理,东西乱放,需要用时找不到。同时,又不知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如果需要他自己做时,肯定会丢三落四。

(2)性子急。如,孩子急于完成作业,因着急而丢三落四,如忘记写小数点,或把6当成9。此外,如孩子记忆差,老忘记把东西放在了哪里,也会在着急用时找不到。

(3)不知珍惜物品。如橡皮、铅笔之类的小物品,通常孩子丢了,父母就马上给买,这样就让孩子养成丢三落四的习惯。

(4)态度马虎,没有听完或听清别人的话,就急急忙忙去做。或者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不喜欢做,就应付了事。

【解决方案】

孩子爱丢三落四,父母可这样引导:

(1)让孩子自己承担丢三落四的后果,如,把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把小伙伴的文具丢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赔给人家。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要比父母时时提醒他好得多。

(2)他人讲话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好好听,认真听。不理解或没听清的,应学会有礼貌地再询问一遍,如老师布置作业,或父母吩咐他做何事时,一定要让他听清后再去做。因为这样就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办事认真,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因粗心而丢三落四了。

(3)让孩子养成做事后检查的习惯,如带孩子去旅游,要让孩子检查自己应带的用品带全了没有?如孩子不想检查,父母一定要提醒他。孩子检查过了,爸妈一般不要再检查,如果落了什么东西,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误区警示】

孩子爱丢三落四,父母不能这样做:

☆不管不顾,认为 “孩子长大懂事了,自然而然就好了”。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偶尔丢三落四的行为,变成一种不易改变的习惯。因而,不良现象应及早矫正。

☆每天帮孩子整理书包,孩子自己的事不让他自己做。因为这样是在包办孩子的事,这易让孩子因生活能力差而丢三落四。

赖床

【释义】

在早晨起床时,孩子因懒散或有不良习惯而引发赖床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因为孩子早晨一觉醒来时,是由深睡期过渡到浅睡期才能完全清醒。如果在孩子深睡期生硬地叫他起床,孩子因大脑仍处于深睡的状态,会随时倒下再睡。如果父母再叫他起床,孩子就常常会发脾气,穿衣漱洗也不耐烦。

【典型表现】

父母多次催促该起床了,孩子还是不起。

有时起来了,孩子还会在被子里磨蹭着不穿衣服。

有些没睡醒的孩子,还会在醒来后继续接着睡,并很快睡着了。

【多发情形】

在孩子不想上学时,孩子即使已经睡醒了,也会赖在床上不穿衣服。

在晚上睡得太晚时,早上往往睡不醒,孩子就会赖床,甚至醒后继续睡。

在周末不用上学时,孩子因为平时睡眠不足,经常要睡到很晚才起床。

【错误成因】

孩子不爱起床,多与以下原因有关:

(1)负面模仿。如,有的父母在休息日自己也不爱早早起床,一觉睡到上午十点多。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就易因负面模仿而不爱起床。

(2)在深睡期叫孩子起床。通常,孩子在睡眠浅睡期才能完全清醒。但很多父母在孩子睡得很沉时生硬地叫孩子起床,必然会导致孩子的反抗或孩子起来后倒下再睡。

(3)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很多父母溺爱孩子,老怕孩子休息不好,不到上学的时间,舍不得叫孩子起床,结果时间长了,让孩子养成了懒散的习惯。

(4)对于即将开始的事情没有热情。有些孩子不想上学,于是就在床上磨磨蹭蹭,能拖就拖。如果得知起床后外出游玩,孩子醒来后马上穿衣、洗漱,而不会拖延时间。

(5)没有时间观念。很多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自己要几点起床,也不知道几点出门上学,几点上课。对于穿衣、洗漱、早饭时间也没有概念。于是就会依着性子来,想磨蹭就磨蹭。

(6)睡得太晚。很多家庭做不到早睡早起,很多家长习惯晚睡,明知孩子第二天上学还晚上任由孩子玩到凌晨才睡,第二天早上需要起床时,孩子肯定睡不醒,必然会赖床不起。

【解决方案】

孩子不爱起床,父母可以用以下妙计让小懒虫乖乖起床:

(1)在孩子起床前10~15分钟,父母可以制造一些轻微的响声,如“哗”地一下打开窗帘,或打开电脑,放一些轻松的音乐,因为这样就可使室外新鲜空气和光线透进室内,让孩子从深睡期醒来。

(2)发现孩子睁开眼后,父母可以唱一首自编的起床歌,因为这样就能使孩子对这首歌建立起条件反射,听见这首歌,就知道自己该起床了。

(3)为防止孩子睁眼后赖在床上不想穿衣服,妈妈可以拿出孩子最喜欢吃的苹果、玩具,来诱惑一下,比如“穿好衣服,洗完脸,妈妈会给你一个大大的红苹果。”或“给你个漂亮的玩具啊!”

(4)叫孩子起床时,一定要用一些小妙计,有些父母总是爱对孩子生气地喊:“起床了,我们要出门了!”还不如这样喊“香香的早餐就要上桌了,谁来得晚,谁就没得吃啦!”因为这样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因好奇要看看有什么早餐而快点起床。

(5)叫孩子起床时,父母一定要用亲切的声音,并要用手轻抚孩子的背腰部、手和脸,触动他的听觉和触觉器官,因为在这样舒适的刺激中,孩子就会完成从浅睡状态到动态觉醒状态的转换过程。

(6)孩子睁眼后,妈妈也可抱一下孩子,让孩子打个呵欠或伸下胳膊,活动身体;或给他讲个简短而又开心的笑话或小故事,因为孩子开心了,就比较听话了,会快快起床。

(7)叫孩子起床时,父母可将烤好的面包、冲好的牛奶放在餐桌上,并打开卧室的门,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闻到食物的香气,而孩子因为有好吃的东西等着他,通常也会快点起床。

【误区警示】

孩子不爱起床,父母不能这样做:

☆一次次叫孩子起床。因为这样就会让孩子反感,甚至会用发脾气表示不耐烦,而且穿衣洗漱也不会很痛快。

☆在叫孩子起床时,孩子一哭闹,就因心疼他而由着他来。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任性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因教育孩子方式不当或个性、气质不良等原因而引发的一些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任性是孩子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孩子要挟大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但独生子女的任性带有普遍性。如果孩子的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支配狂。

【典型表现】

最典型的表现是,不听父母话,凡事由着自己性子来。如,早晨起床后,妈妈让孩子去洗脸,可孩子就像没听见似的,跑去看电视。父母说了好几次洗脸去,他才不情愿地去。

如果孩子想要某个玩具,父母不给买的话,孩子就开始发脾气,又哭又闹,怎么劝说也不行,直到父母为他买了,才会高兴。

在与同伴相处时,不管同伴是否也需要玩具或者零食,全部都据为己有。即使玩具和零食是别的同伴的,任性的孩子也不管,非要据为己有不可。同伴不给,就要打,甚至要老师或家长帮忙抢。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现代孩子身上具有普遍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多发。

【错误成因】

孩子任性,多与以下原因有关:

(1)气质原因。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通常,胆汁质的孩子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孩子通常自我意识强,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让父母感到非常头痛。

(2)父母教养方式有问题。如过于溺爱孩子,把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一家人都围着孩子转。6岁孩子很聪明,知道谁对他好,自然会得寸进尺。如果要求不被满足,很多孩子会选择用哭闹逼迫大人妥协。在成人眼中,孩子就是任性不听话。

【解决方案】

家中有任性的孩子,父母可用以下方法来引导:

(1)让孩子多碰“钉子”,凡是不合理的要求,要坚持拒绝,如果孩子因此而哭闹,父母可暂时离孩子远一些。因为让孩子多碰一些这样的“钉子”,孩子就会渐渐明白不能像过去一样都听他的了。

(2)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感受了。所以在孩子任性非要抢同伴的玩具或零食时,家长一方面要制止他,另一方面启发他,你的这种行为会伤害你的朋友,到时人家就再也不和你玩了。还可以劝孩子的同伴离开,再也不和自己的孩子玩。这样孩子感觉失去了朋友,就不再任性了。

(3)当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与家人谁也不理他。因为“冷淡”他一会儿,待他沉不住气主动与父母或家人搭讪时,父母就可抓住这个时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4)让孩子理解和感受父母的辛苦,引导孩子多为别人着想。6岁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家长可经常告诉孩子工作的辛苦,告诉孩子自己上了一天班很累,启发孩子关心自己。孩子做了错事,或者任性胡为,家长可做出伤心的样子,告诉他你这样做令爸爸妈妈很难过。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什么事都为你着想,你如果爱爸爸妈妈的话,也要做事情之前为爸爸妈妈想一想。

(5)孩子任性,父母可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家中来客人时,孩子非要玩客人的手机,不让玩就哭闹。父母可拿出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或美食,如,可给孩子一块橡皮泥,让他玩。因为这样孩子有了喜欢的东西,就会慢慢把注意力转移到喜欢的东西上,从而不再任性。

【误区警示】

孩子任性时,父母不能这样做:

☆孩子一任性,一哭闹,就马上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因为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又让孩子养成以此来要挟父母的习惯。

☆孩子任性时,爸爸批评,妈妈护着。妈妈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以后,孩子就会倚仗自己有了靠山,反而更任性了。

欺软怕硬

【释义】

在孩子与他人相处时,因个性或教养方法不当而引发的一种不良行为,即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不同的人。

心理专家认为,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很有可能在他长大之后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行为在3岁以上孩子身上比较多发,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确引导的话,到孩子6岁时,依然时有发生。

【典型表现】

在与同伴进行集体游戏时,对于比自己强的孩子,比如比自己个子高、力气大的孩子很害怕,但对比自己年纪小、力气小、个子矮或者性格懦弱的孩子,就时时处处欺负、侵犯对方的利益,比如抢他的玩具、扔他的文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