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风拂尘
7578500000027

第27章 精神不死

至今我仍不能从记忆中抹去的还是那位小姑娘,一名红军女战士。如果没有战争,也许她正在学校读书,正是受父母宠爱、花季般的年龄,应该拥有天真和烂漫。而战争,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战争,却使这位姑娘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是坚定的,在敌人围追堵载、部队溃散的情况下,她可以给掩护她的老乡当儿媳,却宁死不愿丢弃与她的理想相连的共青团员证,视团证为信念、生命和一个政党的存在。这个情节,是我数年前读《西路红军女战士蒙难记》时印象最深的一节。那时,我对信念和精神的某些东西,有了更加确切的敬仰。那位女战士活下来了,在西北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域,同团证一起活了下来。尽管她的外表已经是纯正的当地农村妇女,而她的精神中仍保持着灿烂的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温馨和兴奋。面对理想的实现和新中国的屹立,她应该是欣慰的,而且她也是富有的。她没有在恶劣的环境中死去,因为她有精神的依托,理想的支撑。她活下来了,因为精神不死。

1994年出差到甘肃西部的高台县,特意去了埋葬西路红军的烈士陵园,那些高大或弱小的坟头有序地排列在陵园的树丛中,犹如整建制的部队坚守在朔风呼啸的阵地。我望着这整齐的队列,眼前浮现出烈士们惨烈的死和永恒的生。当年西路红军遭马步芳的阻击,伤亡十分惨重。那些年轻的红军战士,倒在了西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鲜血浸润了这片土地。我看到有关文字记述,高台县一带的胡杨树树干的心部,是一个五角星的图形,而且这五角星图形是这些西路红军牺牲之后才有的。这记述虽然有传说的意味,但我希望是真的。在每一个坟头前默然站立,庄重地弯下腰鞠躬行礼。他们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使我肃然起敬。

人的精神、民族精神不仅仅只是表现在生死关头,实质上在社会的时时处处都会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当然,生死关头、危机时刻体现得更为充分。红军女战士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而平常的日子里人们所体现出的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是十分生动的。我们赞颂雷锋精神,其实雷锋精神就是平常人优秀的、高尚的品质的集中体现。我时常想起曾在一起工作过的一些同志,在他们身上就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是一种品行,敢于负责、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是一种品质,台一己之利而顾全大局是一种境界,不逢迎拍马、媚俗求荣或为一己之利投机钻营又是一种精神风貌。其实在周边的人身上常常可以感悟到人的精神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悉心去体会,就会使人想起许多难以忘怀的人与事。那几年住房紧张,单位分房矛盾纠纷层出,但就有把分到手的房子让给同事的。时常能听到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带头或应该如何做得更好的话。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为了集体的荣誉也有拼了命的。至于为了公事舍弃一些温存,新婚燕尔就领了工作任务到乡下包村一呆数月,或妻子临产丈夫因公事不在身边的事,那就更普遍了。舍我的精神、全局的利益,人们心里装着一个是非标准。细想起来,那些人与事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行的典范,一代代潜移默化,让你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基本点。日月不老,精神还是长存的。谁义能说一生中不愿回忆、不去向往这美好的人与事呢?如今确有些浮躁和迷茫,一些事,一些人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有时迎面扑来的声音和形象,总使人觉得不可思议。明明举着拳头宣誓要信仰,而背过身去却全然是另一种姿态,并喋喋不休地为这个异样的姿态辩解,还说得有鼻子有眼,使人觉着背叛或逆行是多么地正确。明明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不吃腥的,而在小范围或在私下则大开腥戒、满嘴都成了油腻的东西,一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气派。为此,还产生了“油袖干部”和新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理论”依据。让人觉着不这样还不行了!也得随波逐流,追赶新的生活。不然就不是现代化、改革派,就没有开拓精神,就会落伍,就保守了。如果你正言说要有理想、有精神,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就会觉着你假正经,你是说给别人听的,要么就觉着你不适时宜,是古董或文物,没有步入时代或被时代抛弃了。嘈杂得很!有时真让人不可思议。不由人想起那些为了实现这个新的社会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也深深地被那位红军女战士为团员证可舍命的气概所揪心。而夜风吹来,抚平心中的浮躁和不安,也会产生一些奇妙的遐想,觉着美丽的光环总是照耀着人们的心。平静地去思考,也许这只是变革过程中的阵痛,这种阵痛确实是痛苦的,如分娩中的痛苦,却诞生新的生命。所以,这让人有了安慰,觉着这种痛苦的必要和美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一种精神,一个人要有一点精神,一种为希望或为理想奋争的精神。一个民族更需要有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使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所以,无论执著的红军女战士,还是平常日子里具有高尚品行的普通人,干部、工人、农民、军人、商人等一切正直的人、好人,这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或民族的脊梁。写到这里,使人想起那些从容地在电视荧屏上微笑着的下岗职工,他们坦然地面对下岗和再就业,面对失意和重新选择,却充满着自信,为改革付出并获得的自信。他们对改革抱着希望,对祖国的未来抱着希望,虽然他们面临和身处诸多困难或矛盾,但他们坦然地为了国家的进步繁荣,为了全局的大利益而付出,这种精神使人得到新时代的启迪和振奋。前不久有人说,韩国金融危机,韩国人自愿向国家捐献金手饰,为国解难,而这事在中国也许不可能。其实,中国人正以自己的行为对祖国倾注着热情。虽然中国人并没有许多金手饰,而整个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付出者,对祖国的贡献远远比金手饰贵重得多,这个价值也是无法用黄金的比值来衡量的。这是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奉献上,更可贵的是充分体现在同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清苦的忍耐和艰苦的奋斗之中。正因为有这种清苦的忍耐和艰苦的奋斗,我们的民族才赢得了八年抗战胜利,才度过了建国初期的困难和“三年自然灾害”,才勇敢地投身于改革并为改革所付出、做贡献。我们的祖国就是在这样的人民的支持下,不断地继承着文明并创造着文明与富强,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正是在不断的锤炼中丰富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