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清风拂尘
7578500000011

第11章 马莲

在陇南山区的每一处不起眼的山坡,每块地垄边,生长着这样一种草本植物。它叶子扁而长,韧性很好,一丛接一丛蔓延,每一丛中心,抽出数枝嫩绿如箭似的细秆,每枝细秆的顶端,绽开淡紫蓝色的六瓣花,每瓣花的边缘是齿状小折,花瓣似野百合花瓣的形状。在深绿嫩绿相问的叶子映衬下,紫蓝色的花显得煞是好看,有一种高贵的洋气。这就是马莲花。

马莲花不娇贵,是一种贱花,耐旱、耐踩踏,生命力极强。经常是人踩、牛踏,花儿却照样开放,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质。好像命中注定马莲花不是一种让人观赏的花,人们不经意它有过开花的娇艳。

马莲一年只开一次花,每年春夏之季它悄悄地开放,花期较短,大约一星期左右。在山花烂漫的时节,它只是一个点缀,没有争奇斗艳的灿烂,只是静静地开,静静地谢,默默地舒展着自己弱小的生命。因此,人们熟悉马莲叶,而疏忽了马莲花的雅致和清香,疏忽了马莲的花季。好像马莲从未开过花似的。

可也是,马莲花直至今日也不曾被置于高贵的花瓶之中,摆放在醒目的书案或庭堂,它仍然是默默地开放于山野。马莲叶却不断地在提醒着人们的一些记忆。也许在你不经意之中,就会想起一个有关马莲叶的故事,特别是从农村长大的孩子,谁又能忘记用翠绿的马莲叶编制的那些小玩意呢!小青蛙、小鱼、小螃蟹等等,似像非像,十分逗人。马莲叶编成的小水车轮,在山溪边或小河边的沙滩上,用两根树枝做成的小木杈架起,引一股水,小水车就会被水流冲得转动。做得好的,还真像水车一样能把水汲起。夏日,小河边、山溪旁总能看到孩子们用马莲叶编成的小水车,各式各样,精巧玲珑,像微缩景观。上街的单身汉王勤,心灵手巧。他用马莲叶编的小青蛇活灵活现,捏在手里活生生地蹿动着,就像真蛇一样。冷不防从他手里蹿出来,在你眼前一晃悠,人浑身都起鸡皮疙瘩。我们常用马莲叶编的小青蛇吓唬那些胆小的男娃和女娃。马莲叶给乡间的孩子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童年的记忆中有马莲的清香。

夏秋时节,庄农人收工回家的路途,顺着山路一边走,一边将一丛丛的马莲叶割下来带回去,一小把一小把地扎起扔到房上,马莲叶就静静地躺在屋顶的小青瓦上,默默地经受烈日的暴晒和风霜的煎熬,像孙猴子在老君炉里的炼造。晒干后的马莲叶变细了,也脆了,呈绿褐色。但经霜后就变成雪白色。有了霜的浸润,又恢复了它的韧性。这时,庄农人就将马莲叶从屋顶上取下来,蒸煮、晾干后就可成为韧性极佳的绳索。每一片叶子可单独用,也可几根或几十根拧成绳子。在没有塑料绳的年代,中药房包扎药包,商店包扎茶叶、糖果时都用单叶的马莲。农村人过去穿的草鞋,也有用拧成细绳的马莲叶打成的。记得镇子的上街,就有一家用木制的机器打草鞋的小作坊,那机器像古老的织布机一样,操作起来声响特别大。坐在机器旁打草鞋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穿着老式大襟衣服,裤口用黑色的裹布紧扎着,两只小脚被一双精致的黑色布鞋束裹着,一身青衣虽旧,但穿的整齐干净。她用机器打草鞋时手脚配合默契,干练利索,专心致志,旁若无人,用心击打着每一个环节。她用马莲叶和稻草混在一起打成的草鞋,既好看又结实,在镇子上也是有些名气的。

每年夏秋时节,农村勤快的男人都要割许多马莲叶,待风霜漂白后收拾好,女人就在逢集时逐渐卖出去,以添补家中的零用钱。那些艰难的日子,马莲叶为许多清贫的农家补给了“富裕”。

在60年代初期,农村孩子能在夏天穿上用马莲叶和稻草打成的草鞋,是令人十分羡慕的。许多孩子在夏天光着脚丫子,能有草鞋穿,那也是十分奢侈的事了。同我一块长大的根子,小时候好像就很少穿过鞋。寒冷时节也就穿双用马莲叶和稻草夹杂在一起打成的草鞋,特别冷的时候才用一些旧布把脚包起来。每年冬天,根子的脚就生许多冻疮,好像整个脚就是一个大冻疮,使人不忍细看。至今,冬日里看到满街走着的各式各样的皮鞋、皮暖鞋,我就会下意识地想起根子的那双满是冻疮的脚,眼前就浮现出那裹在根子脚上用马莲叶和稻草混合打成的草鞋。就想起镇子上临街的那间用木制的机器打草鞋的小作坊和那位一身青衣的老妇人。想起许多乡间的山水、花草、土地和农民。这些记忆也许今生今世都不能抹去。

是啊!马莲这草这花,使人总会想起,因为它连带着许多记忆。其实,直至今日,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还要解开马莲叶紧紧束捆着的粽子。就是平常时日吃粽子,也要触摸到它。这又让人觉得它无时不在时时在,总是在默默地服务人们。好像它的生命一直在延续,不会死。有时我甚至想,马莲是有个性的,愈是经受磨练,甚至苦难的煎熬,愈显示出生命的顽强。似乎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证实生命的某种真实含义:开花时不被人们注意,使用时又不被人们珍惜,也许生命本来就应该如此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