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上最伟大的犹太商道
7576800000026

第26章 犹太人的做人之道(3)

具有谦虚谨慎品格的人不是那种装模作样、好摆架子、盛气凌人的人,因为谦虚,所以能够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中国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两句话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杰斐逊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曾经是军中的上将,母亲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对百姓颐指气使之外,很少与他们交往,因为在当时的人看来,贵族是不需要平等看待低贱的平民百姓的。然而,杰斐逊没有染上贵族阶层的这一恶习,而是摒弃陈腐的教条和障碍,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

在杰斐逊的朋友当中,社会名流自然不会少,但他的往来对象更多的却是普通的园丁、仆人、农民或者是贫穷的工人。他善于向各类人学习,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一次交谈中,他对拉法叶特说:“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民众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生活,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一旦你这样去做,你就会了解到民众为什么不满,并真正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革命的意义。”

杰斐逊本人正是这样做的。由于他为人踏实谦和,时常深入现实底层体恤民情,虽贵为总统,却对民众究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一清二楚。换句话说,他以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与群众建立起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卓有成效的行动,赢得了民众的爱戴,成为功勋卓著的一代伟人。

谦虚谨慎的品性与言行,还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才不会沉迷于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一劳永逸、不思进取。因此唯有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一个人才能不断进步,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不诚实是一种邪恶

左琴科的念书生涯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教师把每次提问所得的成绩写在记分册上,给他们打上分数,从5分到1分。

左琴科进学校的时候,年龄还很小,上的是预备班。当时他才7岁。对于学校的情况,左琴科一无所知,因此最初3个月里他懵懵懂懂。有一次,老师布置他们背一首诗。可是他却压根儿没听见老师的讲话。因为坐在他后边的几个同学不是用书包拍他的后脑勺,就是用墨水涂他的耳朵,再不就是揪他的头发。正是因为这些,左琴科坐在教室里时时刻刻地提防着,生怕坐在后面的同学又想出什么花招来捉弄自己。

第二天,老师要抽查了。左琴科偏偏被抽到。

左琴科当然背不出来,他甚至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首诗。

老师说:“那好吧,把你的记分册拿来!记你1分。”

听老师这么一说,左琴科哭了,因为他从来没得过这么低的分啊。

课后,他的姐姐廖利亚来叫他一起回家去。看了他的记分册,姐姐严厉地说:“左琴科,这下可糟了!老师给你的语文打了1分!再过两个星期就是你的生日,我想,爸爸不会送照相机给你了。”

左琴科焦急地说:“那可怎么办啊?”

姐姐廖利亚说:“我们有个同学干脆把记分册上有1分的那一页和另一页粘在一起,她的爸爸用手指舔上唾沫也没能揭开,这样也就没有看到那个分数。”

左琴科说:“廖利亚,骗父母亲,这不好吧?”

廖利亚笑了笑,没有回答,便先回家了。而左琴科呢?忧心忡忡地来到市立公园,坐在一张长凳上,翻开记分册,怀着恐惧的心情盯着上面的1分。

左琴科在公园里坐了很久,终于决定回家去。已经快到家了,他才突然想起,记分册被忘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了。于是他迅速跑回公园,可是记分册已不见了踪影!

起先他很害怕,继而又高兴起来,因为这下他好歹没有记1分的记分册了。

回到家里,左琴科告诉父亲,记分册被他搞丢了。廖利亚忍不住笑了起来。

第二天,老师知道左琴科的记分册丢了,又给他发了一本新的。

左琴科翻开这本新的记分册,指望上面没有坏分数,但在语文栏内还是有个1分,而且笔道很粗。

左琴科顿时十分懊丧,气急败坏之下,便把新的记分册扔进了教室里的书柜后面。

两天后,老师竟然知道左琴科的这本记分册也弄丢了,便又给他填了一份新的,除了语文有个1分外,老师还在上面给左琴科的品行打了个2分,并告诉他,一定要把记分册交给他的父亲看。

课后,左琴科见到姐姐廖利亚。姐姐说:“如果我们暂时把记分册上的那一页粘起来,这不算撒谎。一个星期以后,等你生日那天拿到了照相机,我们再把它分开,让爸爸看上面的分数。”

左琴科很想得到照相机,便同意了姐姐的想法,和她一起把记分册上那该死的一页的四只角都粘了起来。

晚上,爸爸说:“左琴科,把记分册拿来吧!让我看看你的表现。”

左琴科只好给他。爸爸打开了记分册,一页页翻着,因为那记着一分的那一页已经被粘了起来,所以他没有发现。正当他翻阅着左琴科的记分册时,楼梯上突然传来了门铃声。

一位妇女走了进来,开口说:“前几天我在市立公园散步,在那里的一张长凳上看到一本记分册,根据姓氏我打听到地址,就把它给您送来了,让您看看,是不是您的儿子把它搞丢了。”

爸爸看了看记分册,当他看到上面有个1分,一下全明白了。

他没有当面谴责左琴科,而是轻轻地说:“那些讲假话、搞欺骗的人是十足可笑的,因为谎言或迟或早总会被揭穿的。”

左琴科站在爸爸面前,满脸通红。他沉默了好久说:“还有一件事,我把另外一本打了1分的记分册扔到学校的书柜后面了。”

爸爸没有生气,脸上反而露出了笑容。他抓住左琴科的双手吻了吻。“你能把这件事老老实实地说出来,这使我非常高兴。这件事可能长时间内没有人知道,但你承认了,这就使我相信,你再也不会撒谎。就为这一点我把照相机送给你。”

这个小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事实上在成人身上何尝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谎言就恰似一条路,一旦踏上去,你便不得不向前走,一个谎言接着一个谎言地往下编造,用一个谎言去圆说上一个谎言,如此下去,无止无尽。但“纸包不住火”,凡谎言皆有被揭穿大白于天下的一天,不是说谎者一不小心露了馅,就是不断地编织谎言已经使说谎者自己也忍无可忍——他被谎言给压垮了,连自己也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可以说,说谎者一时也许骗取了某种利益,但最终他必然自食恶果。在犹太人看来,诚实才是正道,谎言是属于那种图谋不轨或自我包庇者所采取的伎俩,会让说谎者走向邪恶,陷入自我编织的谎言的泥沼中。

慎独自律地融入集体生活

犹太人的性格中有含蓄内敛的部分,这部分也是他们反躬自省的源泉所在。犹太民族弘扬“慎独精神”,即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精神,他们习惯扪心自问自己曾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应该做什么,对于别人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苛刻地要求。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中心主义者,他们绝不提倡“独善其身”的“隐士”,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的鼓吹者。

从前有个拉比,行为高洁,为人亲切而仁慈;对神虔诚,做事审慎,成为受人景仰爱戴的人。

过了80岁后的某一天,他的身体突然变得虚弱起来,很快就衰老了下去。这时他意识到自己离死期不远了,便在某天把所有的弟子叫到床边。

弟子到齐之后,拉比还未说话,就先哭了起来。弟子们都十分纳闷,问老师:“老师,您为什么哭呢?难道您有忘记读书的一天吗?有过因为疏忽而漏教学生的一天吗?有过没有行善的一天吗?您是这个国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笃敬神的信仰者也是您啊!老师,如果天下人都哭泣,那您也没有任何哭的理由。”

拉比止住哭泣,开口道:“正是因为像你们说的这样,我才哭啊。我刚刚问了自己:你读书了么?你向神祈祷了么?你是否行善了?你是否做了正当的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但当我扪心自问:你是否参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时,我却知道我没有。所以我才忍不住哭泣。”

弟子们听了拉比所说的话,若有所思,便对老师说:“老师,您也许没有获得一般人的生活,可是您的生活也是一种多么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生活方式!”

拉比便告诉他们:“我的生活与许多人都不同,但当我今天反省自己,便发现我毕竟失去了那份宝贵的财富。其实我也知道,一个人的确不可能经历全部的生活,他只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在自己内部获得圆满。我哭泣,是因为我的生命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啊。”

这则犹太故事除告诫人们凡事从我做起,时刻自我反省,慎独自律,同时也在劝说一些不在集体活动中露面的人,让他们一起“参加一般人的生活”。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活动,而是特指犹太民族的集体生活。犹太人这种以自我为基点的“慎独自律”的处世观念,并不是与集体、别的个体相脱离,犹太人“慎独自律”一方面提升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这比单纯的要求他人具有更为强烈的说服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犹太复国运动中,犹太人的行动清晰地证明了他们的“慎独自律”的精神取向。他们不论自身的财富多寡,地位高低,都一律为着心中的以色列的建国而积极奔走。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怎么做,例如,能够为祖国的重建做点什么事情,而不是去苛责别人是否做了什么。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的观念使犹太民族的集体感和凝聚力变得愈加强大。犹太人的“慎独自律”就类似小乘佛教,其根本不是强制性的普渡众生,而是首先从自己做起,让自身接近圆满。但同时,不忘将自身融入集体,通过行动感染他人。进一步说,这恰似一种保守的激进主义。

嫉妒是内心的毒药

有人因他人的成功而心生嫉妒。他首先不是替别人高兴,甚至他可以不高兴,但却一下滑入了嫉妒之中。嫉妒,也许永远是人性中恒常的部分。每个人几乎都曾遇到过它,都曾在内心看到它,即使想掩饰,也欲盖弥彰。嫉妒如一汪沼泽,人一旦陷入,便越陷越深。嫉妒也是一罐毒药,一旦染上口唇,便足以致命。

犹太智者摩西认为人哪怕死一百次,也比受一次嫉妒的刺激要好。智慧的所罗门则这样评价:“嫉妒是使骨头腐烂的蛆虫。”

有一个寓言:从前有两人,一个贪得无厌,一个嫉妒心重。两人都暗暗地仇恨着自己的兄弟,并在背后说了很多斥责造物主的话。

贪婪的人这样说:“看看上帝的作品多么邪恶而让人难受!为什么我这么穷,而那个住在我右边的邻居,我的敌人,却那么富有?”

好嫉妒的人带着惯有的憎恨说:“上帝不会理你,也不会听见你的话让你变成王子。你要能变富,我就去死好了……”

上帝的天使在勒歇姆的荒野发现了他们,一看见他们就说:“听着,我被派来是为了在今天满足你们的任何请求……我同意你们中的一个人,无论他说出什么来,一定会有,而且马上就会出现他所说的东西来。后说的人则会得到两倍于前人的东西。前提是,你们不能破坏这个规矩。”

说完,天使便隐遁了。这时两人才明白他是上帝的天使,真理就在他的唇边。

那个贪婪的人渴望得到双份的东西,于是说:“你先许愿。”

好嫉妒的那个人回答说:“我祈求什么你都会得到双倍恩赐,我有这么傻吗?”

那个贪婪的人愤怒起来了,他狂怒地扑到好嫉妒的人身上,把手举得高高的,狠狠地打他。于是两个人扭在一起打架,最后那个好嫉妒的人说话了。

好嫉妒的人说:“上帝啊,求求你,对你的仆人做些违背您仁慈的事情吧。让我瞎掉一只眼,可是要让我的敌人两眼都瞎掉。让我的一只手残废掉,可是要让我的敌人两只手都残废。”

话传到了上帝那里,就在好嫉妒者话音还未落的时候,一阵可怕的黑暗骤然降临了——他们双双失明!

贪婪者有另外一个双倍的所得,他两只眼睛都瞎了,两只手在袖子里无力地垂着,他所有的力气都没了。

两个人就留在那儿了,感到羞耻。他们的渴望和憎恨都没有了,因为那个贪婪的人再也不渴望贵族的府第,他只渴望进入坟墓。而那个憎恨兄弟的好嫉妒的人也再不怨恨别人。他失去了一切之后嫉妒也离开了……他被嫉妒给毁灭了。

这个寓言事实上也是一个悲剧。悲剧的根源往往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个人的内心出现了问题。贪婪和嫉妒,都是人性中的恶劣之物,贪婪者其结局常常是不名一文,嫉妒者则心生怨恨,损气伤身。要摒除嫉妒之心,只能依靠不断地扩大视野,培养宽广坦荡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