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中华笑话精典
7574000000007

第7章 民间故事篇(7)

有一天,顺治皇帝大宴群臣。酒过三巡,菜上五味,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诸位爱卿,为什么你们的耳朵大,我的耳朵小?”文武百官听了,一个个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回答。

正当人们着急的时候,忽然从离皇上老远的地方站起一个人来。此人是谁?就是掌管御书楼的彭而述,河南邓州人氏。

彭而述走到顺治皇帝的案前跪下奏道:“龙的耳朵小,象的耳朵大,万岁为龙,所以耳朵小;我们做臣子的为象,所以耳朵大。”顺治皇帝听了,认为彭而述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把脸一沉问道:“此话出于何典?”彭而述答道:“《古藏经》第十三篇。”

顺治皇帝马上命几个太监去御书楼,把《古藏经》第十三篇搬来查对。这《古藏经》是刻在竹简上的,单这部第十三篇就有三百斤重。《古藏经》第十三篇搬来后,顺治皇帝让彭而述给他查找那段话。彭而述很快就找了出来,把个顺治喜得眉飞色舞,连声夸赞:“彭爱卿真是博学多才!”当场封彭而述为翰林院大学士。

顺治皇帝了解彭而述的品德,又发现他博学,心中大喜。宴会以后,顺治皇帝把彭而述请到后宫,让皇后亲自给彭而述敬茶,并对皇后说:“这位彭爱卿学问可大了,连《古藏经》他都读过,就让他教咱那皇儿吧!”皇后听了,喜出望外,就要去叫太子来拜师。彭而述连忙拦住说:“臣才疏学浅,只怕不能胜此重任,误了太子,可是大事啊!”

彭而述是在有意推辞。因为他知道教一个太子,比教上万个学生还难。太子从小娇生惯养,是豆腐掉在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一点儿不称他的心,在皇帝、皇后那里告了状,弄不好自己就得脑袋搬家。若是处处顺着太子的性儿,让他随心所欲,虽然可讨得太子的欢心,等他登了基,自己可以青云直上;但若把太子教不好,一来负了万岁与娘娘的重托,二来将来成了个昏君暴主,天下百姓遭了殃,自己定要受万世唾骂。

皇后看出了彭而述的心思,就对顺治皇帝说:“万岁,咱那皇儿任性得很,若不立个规矩,彭爱卿咋管教他呢?”顺治皇帝连连点头说:“对对对,是得立个规矩。彭爱卿,你就写几条吧!”彭而述听皇帝、皇后这么一说,才放下心,只好谢恩受任。

彭而述下去后,立下约法三章:师生间免去君臣大礼,行师生礼;学生不好好读书,老师有权予以处罚;太子读书的用具自取自放,不准宫女代为取放,更不许与宫女嬉戏玩耍。写毕送到皇宫里,皇后看了,“哼”了一声,把它扔给顺治皇帝,说:“有个规矩就是了,何必认这么真呢!”顺治皇帝没吱声,只是点了点头。

顺治皇帝命人在东宫书院建造一座拜师台,亲自择了黄道吉日,让太子沐浴斋戒三天,到圣庙祭了孔圣人后,举行拜师仪式。彭而述坐在拜师台上的檀木太师椅上,沿台阶排列十八学士,鼓乐礼炮齐鸣,十八学士唱《劝幼篇》。然后,由左右二丞相引皇帝、皇后携太子拾级而上,让太子向彭而述行三拜九叩大礼。最后,顺治皇帝宣读“约法三章”,盖了御印,交与彭而述。

开学了。起初一段时间,太子很听话,读书也很用功,学的诗文能背诵得滚瓜烂熟。过了一段时间就不行了,太子老是背着老师,跟宫女们捕蝶、捉迷藏,作业不能按时交,该背的诗文也背不下来。彭而述几次规劝,太子表面上答应改正,可是一转过身,该咋玩还是咋玩,毫无悔改之意,彭而述又气又急。一天早上,太子背书又背不下来,还歪着头轻蔑地笑着。彭而述忍无可忍,虎起脸,拿起戒尺,指着“约法三章”说:“你看看这是什么?!”太子马上哭丧起脸来。彭而述接着喝道:“跪下!啥时候会背诵了才能起来。”太子只好规规矩矩跪下读书。直到吃饭的时候,太子还是背诵不下来,急得哭了起来。

皇后不见太子回来吃饭,心里非常牵挂,就亲自到东宫去看个究竟。不看则罢,一看,皇后心中大怒:好你个大胆的彭而述,真的让太子给你下跪,这还了得!于是,她把脸一沉,拉起太子边走边说:“我儿读书是君,不读书也是君!”彭而述针锋相对地顶了一句:“读书是明君,不读书是昏君!”皇后一听更火了,回头怒斥道:“你大胆!竟敢顶撞本宫!”说罢,气呼呼地拉着太子走了。彭而述望着皇后走出门去,不仅不送,连句送的话也没有,他实在气极了。

彭而述气还没平,正坐在那里等候皇后发落,两个黄衣太监匆匆前来宣旨:“娘娘千岁宣东宫讲官进宫!”彭而述没好气地说:“遵旨!”心中想:进宫怎样?也不过人头落地罢了!于是,昂首挺胸,跟随太监进宫。

到了宫门口,只见皇后笑盈盈地走下台阶迎接彭而述。彭而述猜不透皇后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气愤地说:“我来了,要杀要剐随你的便!”皇后一听,非常抱歉,忙说:“爱卿说哪里话来。你严格管教太子,是为我们好,怎么能杀你呀?都怪我一时冲动,伤了爱卿。回宫后,万岁训斥了我。请你来,是向你赔情道歉的,爱卿,你原谅我这一遭就是。”彭而述见皇后这般虚心,也就不再计较,忙说:“哪里,哪里,是臣冲撞了娘娘千岁。”皇后说:“别说了,万岁请你吃早膳,正等着呢。”说罢,引彭而述去吃饭。彭而述随皇后来到皇帝吃饭处,只见顺治皇帝正坐在饭桌边训斥太子。彭而述进去后,顺治皇帝让彭而述坐在他的左边,让皇后坐在他的右边。开始吃饭了,他却让太子跪在彭而述面前读书。

从这次以后,太子再也不敢贪玩了,规规矩矩地读书,长进很快。

后来,顺治皇帝又请彭而述吃饭,皇后和太子陪坐。席间,君臣二人谈论起楚汉相争的故事,当彭而述讲到楚霸王“坑秦降卒二十万”的时候,太子突然反问老师一句:“二十万秦兵能规规矩矩让人活埋吗?”当下把彭而述问得张口结舌。皇后忙训斥太子:“你能这样质问老师吗?还不跪下道歉!”鼓而述急忙拦住说:“太子没错,不能罚跪。他不肯人云亦云,难能可贵,来日定是有道明君。”顺治皇帝点点头说:“是啊,朕就不赞成那些听风就是雨的人。”彭而述把太子拉到身边真诚地说:“学问,学问,只学不问,等于胡混;边学边问,才能使知识加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呀!”

这位太子,就是继承顺治皇位的康熙皇帝。彭而述死后,康熙皇帝为了纪念他的启蒙老师,特让画工绘了一张《跪师图》,挂在邓州彭而述的祠堂里。

乾隆皇帝赐匾

乾隆皇帝南巡回京,路过朱仙镇时,老远就望见高大的建筑物上,金色宝瓶闪闪生辉,便命总管太监和珅进镇一观。

朱仙镇的这一雄伟建筑物,是回民的清真寺,名叫北大寺。寺中的钱阿訇听说乾隆皇帝到了,赶快出来接驾,迎进寺内。大门里是十二根雕花石柱,工艺精巧,乾隆见了赞不绝口。他一时高兴,便在寺中看了一遭,然后喝茶,在寺里吃了午饭。

下午,乾隆起驾要到开封,钱阿訇送至大寺门外,又悄悄附在和珅耳边说些什么,他们便一块儿折回寺里。钱阿訇从卧室里拿出一件大皮袄,递给和珅。和珅接过皮袄,心里说:我当是啥值钱宝贝呢,拉我回来,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唉,我说钱阿訇,这五黄六月天,送乾隆皇帝这件破皮袄有啥用?难道是一件宝物?”钱阿訇说:“宝物却不是,但它能保护皇帝。您只管拿上,不要告诉皇帝,什么时候用得着,您再拿出来给皇上用。”和珅说:“那好吧,我就代皇上多谢啦。”随手将皮袄转给随从。他心里说:到冬天用得着,可是皇上狐皮貂袍成箱成柜,会穿你这件老羊皮?拍马屁往马蹄子上拍,真不知趣。

和珅带领他的随从,辞别钱阿訇,紧跑快赶来到朱仙镇北关才赶上乾隆。约走了一个时辰,只见黄罗伞下,乾隆皇帝热得汗流满面,还一再催促“快!快!”好像有什么预感似的。就在这时,突然,西北角天上,乌云翻滚。顷刻间,狂风呼叫,雷鸣电闪,轿被刮翻了,黄罗伞早无踪影。接着便是暴雨夹着冰雹劈头盖脸砸下来。乾隆吓得用手捂住头,和珅忙将那件大皮袄盖到乾隆身上。乾隆屈蜷到那件大皮袄里,只听风声呼啸,冰雹砸到皮袄上“乒乒乓乓”地响。大约有吃顿饭的时间,风停云散,才晴了天。和珅叫着:“皇上,出来吧!”乾隆露出头来一看,没人不是鼻青脸肿,只有他拱在大皮袄里,脸上没有受伤。

乾隆来到开封,河南巡抚赶快为皇上洗尘压惊。酒席宴上,乾隆问和珅:“你怎么想得这样周到,临行还带着件大皮袄?”和珅说:“禀皇上,不是奴才预备的。那是朱仙镇的钱阿訇临行所献,说拿上它能保护皇上。”“啊,钱阿訇,他怎么能未卜先知,莫非是神人不成?明日你速去朱仙镇问问钱阿訇,他怎么会知道老天要下冰雹?”

和珅来到北大寺,钱阿訇就问:“皇上可是别来无恙?”和珅说:“皇上叫问,你怎么会知道天要下冰雹?”钱阿訇说:“我知道你会来问我的。来,来,来,你来看这个。”钱阿訇领和珅来到大门楼里边,指给他一根石柱让他看。这根石柱上刻着一条小河,河上有座小桥,桥上有个老头,老头撑把雨伞。和珅看了看不解其意,钱阿訇说:“此乃宝物也。”和珅问:“这不过是石柱上刻的一幅画,是什么宝物?”钱阿訇说:“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凡是天将下雨,这伞上便有水珠;凡是天将刮风,这伞上便有尘土。昨天皇上要起驾,我看到这把伞上既有尘土,又有水珠。五黄六月天,大风大雨,可能会下冰雹,故献皮袄以保皇上。”

和珅回到开封,把这话禀给乾隆,乾隆听了大喜:“朕巡访各地,见多闻广,但听天有不测风云,却不知道世上真有未卜先知。可见天外还有天,能人之外还有能人。我等必虚心求教方能知天下也!”并吩咐和珅赐北大寺银两,重修寺院,又亲笔题词赐了一块“未雨先知”的匾。

如今匾已不存,石柱还在。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无不称赞这石柱是一件宝物。

蒲松龄吟诗骂贪官

蒲松龄在淄川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当私塾先生时,有一天毕际友举行宴会,把蒲松龄请去陪客。

毕际友是告老还乡的侍郎,应邀赴宴的除了达官显贵,就是文人墨客。酒过三巡,为了凑趣,毕际友提议以诗为令喝酒,并规定诗中要有三字同头、三字同旁,隔行相见,前后呼应,韵脚任选。客人们都想露一手,无不赞成。于是,东道主毕际友为了说明设宴的目的,先吟了一首:

三字同头左右友,

三字同旁沽清酒。

今日幸会左右友,

聊表寸心沽清酒。

吟罢,客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来客中,数当朝刑部尚书王涣祥的官最大,他当然不甘落后。东家吟罢,他整整衣冠,举目环视一圈干咳两声吟道:

三字同头官宦家,

三字同旁绸缎纱。

若非当朝官宦家,

谁能常穿绸缎纱?

吟罢,喜欢拍马屁的人交口称赞,举杯祝贺,接着就冷了场。毕际友拍拍蒲松龄的肩膀:“蒲先生,看你的啦!”

蒲松龄深知王涣祥贪赃枉法,百姓恨之入骨,正想找机会出出胸中的怒气,东家此时让他作诗,正合心意。他站起身来,高声吟道:

三字同头哭骂咒,

三字同旁狼狐狗。

乡野声声哭骂咒,

只因当道狼狐狗!

蒲松龄吟罢,只见王涣祥面红耳赤。别人暗暗称赞蒲松龄有胆量,同时也为他捏一把汗。王涣祥知道此时动怒就是承认自己是贪官,无奈,只得红着脸强作笑容:“好诗,好诗!”这才打破了僵局。

著书赠女

施耐庵一生很穷,没有家财。他有一个女儿,要出嫁了。他很喜欢这个女儿,可是办不起嫁妆,于是就把一部书稿送给她,并且对她说:“孩子,做爸爸的穷,办不起嫁妆,只有这部稿子送给你。要是将来生活为难,就把它拿到书坊去卖了吧。”

后来,他女儿果然生活困难,便把书稿拿到书坊去卖。书坊老板看完稿子,暗暗惊叹是一部好书,存心把它骗来,便对他女儿说:“大嫂,我们老板不在家,你这部稿子我也看不出好歹,做不了主,请你放在这里,等我们老板回来看了再说吧。”他女儿不知是计,便把稿子放在书坊里。过了三天,她又去打听。这时老板已经把稿子全部抄去,便对她说:“大嫂,你这部稿子我全部看过了,没啥稀奇,别人早写过了。这一部我们不打算再要。”当下把稿子退给了她。

日子过不下去,书稿又卖不掉,施耐庵的女儿很伤心,埋怨父亲不该哄骗她,便一路哭回娘家去。施耐庵见了忙问缘故,女儿气冲冲地说:“还问哩!你骗我!”这一来,施耐庵越发不知道从何说起,连说:“孩子,到底什么事,你给爸爸说清楚了再责备我呗!爸爸别说不曾骗过你,只要是自己人,就连三岁孩童也不曾骗过啊!”女儿听爸爸这么一说,便把卖稿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施耐庵一听,知道女儿受了书坊老板的骗,心里也很生气,但却哈哈笑道:“孩子,你上了书坊老板的当了。这部书稿是我在江阴作的,名叫《水浒》,书坊老板见它是一部好书,先把它抄去了,却把稿子退给你。”女儿知道自己受了骗,又错怪了爸爸,一时悔恨,哭得更伤心。施耐庵连忙安慰她说:“孩子,别难过,看爸爸有法子对付他。我那部稿子写了三十六天罡,只有六十回,还算不得一部完整的书;现在既然被他骗去了,让我再写六十回,把七十二地煞加上去,做成一部完整的书,叫他骗去的稿子仍然没有用。”

女儿听了爸爸的话,转悲为喜。施耐庵也真的又写了六十回,凑成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

蒲松龄写《聊斋》

蒲松龄是怎样写《聊斋》的?有这样一段传说。

蒲松龄是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家住在大道边上。有个大热天,蒲松龄坐在屋里写书,写着写着就搁下了,汗没少流,可总觉着不凑手儿。他实在写不动了,就搁下笔在门口站一会儿。站在门口,看到大道上南来北往的人,蒲松龄寻思:“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唱本戏。我写书这么费劲儿,不好向大伙儿借点力吗?”主意想好了,他就在柜里翻腾出几件用不着的衣裳拿去当了;当得的钱,买了五斗绿豆背回家来。他家门口有两棵老柳树,他把炕席揭下来铺到树底下,旁边安了一口缸,然后煮了几锅绿豆汤倒在缸里,缸里头扔了一把瓢。走道的人乏了,谁都许坐在席子上歇脚,舀绿豆汤解渴。不过可有一条,不论是天南的海北的,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歇过乏之后,都得给他讲一段稀罕事儿听听。别人讲,他就听,常言说:“一人一把土,堆起万丈山。”这样日日听,年年听,把个普天下的事儿,都记到蒲松龄的肚里去了。直到他觉着差不离儿了,这才把炕席和装绿豆汤的缸收拾起来;把听人讲的东西细细地品透了,这才又坐到屋里,闷下头来写书。这回可和上回大不一样,那笔就像捅着泉眼儿了似的,一溜两行的字儿,自己就冒出来了。

蒲松龄写呀、写呀!这一年,正赶上康熙皇上到淄川来私访。康熙听说蒲家庄有个老蒲头学问大,就打定主意要去会一会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