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热气九分凉,八成希望七成黄。
六五四三藏软统,二板一出全输光。
不过,赌棍被轰了出去。
有一天,徐文长因路过避雨,夜宿此处,他平常就爱做诗,应付此事自然不在话下。由于大雨过后,天空格外明朗,月色分外皎洁,他面对夜景,触景生情,一挥而就:
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人应对六人完。
五更四点鸡三唱,二乔随我一人还。
对诗招亲,本是别出心裁,难度很大,而该招婿诗还规定必须用嵌字、卷帘格,更是难为求亲之人。若没有十分才气,就算美色当前,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圣手诗医
相传,蒲松龄曾用小土方给一位县太爷治好了病,被人们誉为“圣手时医”。不料,一传十,十传百,后竟误为“圣手诗医”。
有一天,几个秀才一块拜访蒲松龄。刚一见面,其中一个满脸堆笑地拱拱手说:“听说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完,递上一纸。
蒲松龄骑虎难下,此时无论是拒绝还是推辞都显得不好,心想,诗医就诗医吧,随手接过一看,正是妇孺皆知的那首《四喜》绝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蒲松龄明知他们是公然挑衅,脑筋一转,想到了一条妙计,当即在接过的纸上写下8个大字:“补药一剂,方有起色!”
众秀才一看,以为蒲松龄无计可施,胡言乱语,不由得个个冷笑:“诗文哪有吃补药的?”
蒲松龄从容不迫地答道:“首句补‘十年’,次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觉得如何?”
改过后的诗为:
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众秀才反复琢磨诗意,不得不佩服“医”得高明。
头两句加以“十年”、“千里”数量短语作状语,将旱灾的持久性和他乡的遥远加以强化。后两句加上主语“和尚”、“老童”,格外渲染了洞房之夜与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
■倒读成词的回文诗
回文诗词中有一种奇妙的诗能倒读成词,词能倒读成诗。如清代一位女才子写的一首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待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斜依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倒读成为一首《虞美人》词: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依斜影月迟迟。
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待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八字四必
古时有一考生,苦思冥想,面对题目却难以答出,只好写了四句打油诗交上。诗曰: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赴黄泉。
主考官批阅考卷时,见到这首打油诗,不觉得哑然失笑,于是提起朱砂笔,在每句诗后批了两个字,使诗成为: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这“八字四必”的总括,既切合原诗,又恰到好处地对考生进行了批评。
■落地无声令
苏东坡、晁补之、秦少游三人一同去见佛印禅师,佛印留他们喝酒聊天——僧家称酒为“般若汤”。众人喝酒行令,上句要求是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贯穿人名,末了要一句诗。
东坡说:
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
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
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补之说:
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
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
鲍叔曰:只需两三竿,清风自然足。
少游说:
蛀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
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
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
佛印说:
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
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
维摩曰:对客头如鳖,逢斋项似鹅。
“白起”可指雪飘,亦可指战国时大将名;“孔子”一指虫蛀之洞,一指春秋时大思想家、教育家名;“管仲”一指毛笔(人称“管城子”),一指战国时相国名;“宝光”一指佛光,一指佛名,都是“双关法”。
“……见白起,白起问……”等是采用顶真词格。未了各说一句诗,是引用法。各人酒令,有极强的艺术性,遣词俱妙,尤其是双关法的运用十分巧妙,不可多得。
■仙佛寺的回文诗
湖北来凤县仙佛寺的山门前,曾有一块高约六尺的青岩石碑,碑上镌刻一首回文诗: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据说这是一位真人从四川峨眉山云游到此,一时兴起,在门前挥笔而就的。这首诗,不管顺读倒吟,减字跳句,都可以演绎成诗。
■名落孙山
宋朝吴地人孙山,素喜滑稽诙谐,某年,到外郡考举人,同乡托他把自己的儿子也带去同考。同乡的儿子名落金榜,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就先行返回。
同乡问孙山,他的儿子是否考中,孙山不直接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踏莎行》词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两句仿词说:榜上最末一名是我孙山,您的儿子还在我的后边呢。言外之意是说您儿子没有考上。从此人们就把榜上无名称为“名落孙山”,后来的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故事而来。
■一字诗
唐代王建《古谣》云:
一东一西陇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作者将东与西、聚与散、来与去、颠与倒四对反义词,通过8个“一”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矛盾得到统一,形象更为突出,既增添了新意,又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乾隆南巡过江时,见一渔船荡桨而来,命纪晓岚咏诗,限用10个“一”字。纪晓岚立成一首七绝云: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在短短28个字之中,连用10个“一”字,把诸多景物和动作排成诗句,别有韵味。同时期的陈沆,也有一首与纪晓岚大同小异的七绝,不知是谁模仿谁。陈诗曰:
一帆一浆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才女何佩玉,也曾做有一首“一”字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水一山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这几首诗,反复嵌用若干个“一”字,不但无重复之弊,倒还能形象生动地创造出美好的意境,实属难得。
■贼贼贼
一道士以小像请解学士在上题诗,增加肖像的光彩,解学士大写“贼贼贼”三字,道士大吃一惊,学士接着写完,道士转惊为喜,致谢而去。其诗云:
贼贼贼,有影无形拿不得!
只因偷得吕仙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蛛网
探花王刚中不断升迁,官至御史,出巡福建。有书生张松茂与邻女金媚兰产生私情,被送到官。王见檐前蛛网,用手一指,对张生曰:“你能以此为题做诗可免罪。”张生不假思索立刻吟道:
只因赋性太癫狂,游遍花丛觅芳香。
今日投入罗网里,脱身还藉探花郎。
■四时词
古人有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词,能抓住各季节的自然景色和人的情绪来写,值得一读。
春词:
我爱春,春光好,
山嘴吐晴烟,墙头带芳草。
黄鹂骂杏花,惹得游蜂闹。
海棠零落牡丹愁,只恐韶华容易老。
夏词:
我爱夏,夏日长,
玉战棋声脆,竹摇扇影凉。
熏风宝奇货,满路芰荷香。
蝉在绿杨深处噪,也须回首顾螳螂。
秋词:
我爱秋,秋思苦,
篱菊忆陶潜,征鸿叫苏武。
落叶覆苍苔,无风自起舞,
纷纷社燕别东翁,旧巢还待来年补。
冬词:
我爱冬,冬日闲,
煎茶溶雪水,倚杖看冰山。
莫唱征夷曲,将军夜度关。
若个渔翁堪入画,一蓑披得冻云还。
■张恨水的补白
现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思路非常敏捷,构思片刻即能写出锦绣文章。他曾在《南京人报》任职。一天夜里,报纸即将排版,但有一版上还有一小块空白。张恨水得知后,略加考虑,便信手写了几句打油诗:
楼下何人唤老张,
老张楼上正匆忙。
时钟两点刚敲过,
稿子还差二十行。
该诗见报后,报界同仁和广大读者都说此诗的安排实在太恰当了。
■图形回文诗
下面这个图,是一首联珠回文诗。
春
兴〓开
业〓〓夜
万〓〓市
人〓集
游
按照联珠回文诗的读法,应该是这样:
春开夜市集游人,市集游人万业兴。
兴业万人游集市,人游集市夜开春。
■谭鑫培临场应变
京剧表演大师谭鑫培年轻时,因为经验不足,演出时曾出现过一些差错。但是由于他聪明过人,善于随机应变,因而不但没露出破绽,反而使演出效果得到增强。
有一天晚上演出《文昭关》,谭鑫培在剧中饰伍子胥。伍子胥应当腰挂宝剑,上场后有这样四句唱词:
过了一天又一天,
心中好似滚油煎。
腰中枉佩三尺剑,
不能报却父母冤。
但是,由于管道具的人一时疏忽,错把宝剑换成了刀。谭鑫培当时也没注意,出场后才注意到这一点,但又来不及更换,他急中生智,手握腰刀唱道:
过了一朝又一朝,
心中好似滚油浇。
父母冤仇不能报,
腰间枉挂雁翎刀。
这一改,改得天衣无缝,再加上他那美轮美奂的唱腔,博得观众的满堂彩。
■代数题诗
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这是一道代数题:3个和尚吃一碗饭,4个和尚吃一碗羹,刚好用了364只碗,请问寺内有多少和尚?
答案很容易得出。由于这题用诗的形式表示,使数学与文学相结合,就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了。
■施氏食狮史
赵元任,江苏常州籍名士,开我国文字改革之先河。赵氏精于文字技巧,尝以一个同音字(四声不同)写过一篇小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现摘录于此,以奇文共赏。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失食。
试译如下:
从前,有一个爱做诗的施姓文人,住在石头造的屋子里。他喜欢吃狮子肉,发誓要吃10头狮子,所以他经常到市场上去找狮子。那天早晨10点,恰好有10头狮子上市,这时,碰巧姓施的也来到市场。他确实看到10头狮子,于是拉弓射箭把这10头狮子杀死,然后拖着10头狮子的尸体回到他的石屋。但石屋很潮湿,他叫仆人把石屋揩干,然后再饱尝这10头狮子的肉。吃时,才发现这10头狮子其实是石头的,不能吃。
■于瑜与余欲渔遇雨
杨富森先生仿赵元任《施氏食狮史》,做有《于瑜与余欲渔遇雨》,文曰: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此文连同题目共用126个同音字(调有异同),题目的意思是:于瑜和我要打鱼却遇雨。正文的意思是:
于瑜要去打鱼,在家里遇到了我。对我说:“我要到湖塘去打鱼,你想和我一同去湖塘吗?”
我对于瑜说:“我打算卖玉,俞禹想得到玉,我想在俞禹的家中会见俞禹。”
我和于瑜在俞禹的家中遇见了俞禹,走过俞家的墙角,要把玉卖给俞禹,又遇上了雨,雨水浇过了俞家的房子。我对于瑜说:“我要到湖塘去打鱼,在俞禹家遇到了雨。雨水浇过了俞家的房子,是想打鱼呢,还是想卖玉呢?”
于瑜和我在俞禹家里避雨,俞禹把玉卖给了余禹,雨停了,我和于瑜孤零零地离开俞禹的家,到湖溏去打鱼。
■几何诗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大学招考新生。校方规定,根据考生各学科考试总成绩择优录取,某些学科考分低些,只要总分高也可录取,但只要一门学科成绩为0分者就毫不留情地予以淘汰。
有位考生其他学科的功底都不错,唯独几何学成绩历来较差。考几何时他抓耳挠腮,毫无办法。如交白卷,肯定落榜,实在心有未甘,于是就在考卷上写了一首打油诗,一则解嘲,一则泄怨。诗云:
人生在世能几何?
为何苦苦学几何?
学了几何值几何?
不学几何又几何!
诗中用了6个“几何”,其中第二、第三、第五个“几何”指几何学,其余的“几何”则有“多少”、“若干”之意。
时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向楚教授知道后说:“该生几何学极差,意志又消沉,毫不足取。但他的打油诗尚有巧思,还是给他个5分(百分制)吧。”
亏得这5分,这位考生考取了四川大学。
另一学生考文学时,因题目深奥,如坠五里雾中,便戏仿李煜《浪淘沙》于卷中:
窗外雨潺潺,心潮滚翻!荏苒光阴当等闲,急时佛脚难抱得,恨作洋盘!
独坐讲台前,书也难翻,混时容易考时难,报道一声交卷也,分数若干?
向先生闻听后说:“此生尚能悔悟,可得60分。”也被录取了。
■拆“嘉靖”诗
明朝的徐阶是嘉靖进士,当过礼部尚书,他曾做过一首诗,把“嘉靖”二字拆开,内容是为皇上歌功颂德的,但利用汉字的技巧很高。诗是这样的:
士本朝堂一丈夫,口称万岁与三呼。
一横直亘乾坤大,两竖斜飞社稷扶。
加官加禄加爵位,立纲立纪立皇图。
主人幸有千秋岁,明月当天照五湖。
■“半”字歌
清代的李歌振,写了一首诗,叫《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数字诗
当代台湾学者张永明先生,自幼聪明过人,7岁就能写诗作文,被称为“武平才子”。他做过一首绝妙的诗:
百尺楼前丈八溪,
四声羌笛六桥西。
传书望断三春雁,
倚枕愁闻五夜鸡。
七夕一逢牛女会,
十年空说案眉齐。
万千心事肠回九,
二月黄鹂向客啼。
诗内含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构思称得上精巧。
■清客十字令
从前,人们把那些不踏入仕途却又有才干、有人品的人,称为清客。清客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清末,在北京有人编了“清客十字令”:
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句昆曲,七字歪诗,八张马吊(纸牌名,4人入局,人各8张),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这篇妙文真把清客写得惟妙惟肖,后来,有人又各续两字,演化成以下内容:
一笔好字不错,
二等才情不露,
三斤酒量不吐,
四季衣服不多,
五子围棋不悔,
六句昆曲不推,
七字歪诗不迟,
八张马吊不查,
九品头衔不选,
十分和气不俗。
这种解释,于妙中又可以称奇了。
■钓鱼诗
一次,解缙陪永乐皇帝去钓鱼,钓了很久都未钓着,永乐皇帝很愁闷。解缙见了,做了一首《钓鱼》诗:
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永乐皇帝听了,心中转忧为喜。
■倒句回文诗
倒句回文诗是每一句中都可以倒读,下举一首七绝供赏:
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
树中云接云中树,山外楼遮楼外山。
李半黎写过一首《鸟醉花香》的倒句回文诗,诗云:
冬伴春来春伴冬,风随雨洒雨随风。
鸟醉花香花醉鸟,松恋雪洁雪恋松。
二首诗的每一句倒过来读都跟原诗一样。
■数字谐音信
某酒鬼,嗜酒如命。见酒就喝,一喝必醉,醉后,或吵闹,或斗殴,弄得四邻不安,家中不和。
一天,他接到外甥的一封信。拆开一看,全是阿拉伯数字:
99:8179,7954。76229,8406,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