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求:吃得下、睡得着、想得开
7564700000014

第14章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4)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返,循环往复。人生变故,犹如环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处世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太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处世艺术。中国人常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隧而见母。故俗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便收。

不要为打翻了牛奶而哭泣

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是告诫弟子: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评说,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议论,已经过去的事也就不要再追究了。这是要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要被已经发生的相关的事情所困扰,只要是正确的,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没有必要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而悔恨,眼光要向前看。

每个人都有怀旧的心理,即使嘴里高喊着向前看,眼睛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瞄向已经过去的日子。绝大多数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会表现出一种羞羞答答的心态,直到新事物不再新鲜,再用一种怀旧的或恍然大悟的口吻来评说。客观地分析,向后看既是对过去的留恋,也是对现实的迷惘和不满。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向前看就显得比怀旧更为重要。特别是对新事物,更应该用发展的和超前的眼光来认识对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就是说分析事情或现象要以特定的时空作为条件。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向前看,否则,难免落伍而被新新人类蔑视为“土老二”或“阿乡”。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于曾经失去的机会耿耿于怀,每当失意的时候,都会感叹,如果当初我那样选择,那么现在我将是怎样怎样了。但关键是你没有那样选择,关键是你已经失掉了那个机会,如果你再自怨自艾下去,你将失掉下一个机会。所以,过去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放在心上,你当初那样做,一定有你那样做的理由,谁也无法预测未来,不能用你的今天去对比你的昨天,然后使自己生活在痛苦中。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对于现实来说,预测永远都要甘拜下风,你当然不必为曾经的选择失误而伤心沮丧。

在纽约市一所中学任教的保罗博士曾给他的学生上过一堂难忘的课。这一个班多数学生为过去的成绩感到不安,他们总是在交完考卷后充满了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致影响了下阶段的学习。

一天,保罗在实验室里讲课,他先把一瓶牛奶放在桌上,沉默不语。学生们不明白这瓶牛奶和所学的课程有什么关系,只是静静地坐着,望着老师。保罗忽然站了起来,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中,然后他在黑板送给写下了一行字:“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接着,他叫学生们围绕到水槽前仔细看一看,说:“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道理,牛奶已经淌光了,不论你怎么样后悔和抱怨,都没有办法取回一滴。你们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那瓶牛奶还可以保住,可是现在晚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记,只注意下一件事。”

是啊!无论你怎样痛惜,牛奶都无法归原于杯中,所以,“哭泣”又是何苦呢!这番道理让我们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上弄出去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这位老人把失去变得可爱,我们何尝又不能呢,不要老盯着被打翻的牛奶,赶紧把家里的猫抱来,就当是给猫准备的晚餐。

我国古代也有一则可和《打翻的牛奶》相媲美、堪称姊妹篇的小故事。

东汉大臣孟敏,年轻的时候曾卖过甑。有一天,他的担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有人问他:“甑摔坏了多可惜啊,你为什么都不回头看一看呢?”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既然已经破了,再疼惜它也没有什么好处了。”是的,甑再珍贵,再值钱,再与自己的生计息息相关,可它被摔破,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为之感到可惜,心疼如焚,顾之再三,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明代大学问家曹臣的《说典》中的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无法改变的事痛惜、后悔、哀叹、忧伤、可以说是古今中外聪明人的共同的生存智慧。

我们都经历过某种重要或心爱的东西失去的事情,其大都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阴影。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没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与其抱残守缺,不如就地放弃。普希金的诗中说:“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变得可爱。”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获得。有些人终日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为过去的决策失误而惋惜,沉溺于过去的错误之中,是事业成功的一大障碍。它会斩断进取的锐角,磨钝智慧的锋芒,甚至愚蠢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过去失败了,下次恐怕不行了。”因此,畏首畏尾,顾虑重重,很难取得事业的成功。

甑被打破,不可能恢复原状;牛奶被打翻,不可能重新装回杯中。任你哀叹,任你后悔,任你捶胸顿足呼天喊地,任你悔断肠子心疼肝疼胃疼,任你三天不吃饭五天不睡觉,也肯定不会改变这个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实。聪明的做法,就是按照扔鞋子的老人的做法去做,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的,在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万事如意。下岗,被精减,被老板炒了鱿鱼,不如意;落选,被降职,被顶头上司冷落,不如意;评副高职称少了一票,送学术刊物的论文泥牛入海,不如意;经商亏本,工厂赔钱,路上被窃,也不如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一旦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想想“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想想那个扔鞋子的老人,想想人家的生存智慧,对自己肯定会大有裨益的。

在当代社会,更应具有这样的生存智慧,因为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手中的“甑”随时可被他人打破,杯中的牛奶也可能被打翻。遇到这样不如意的事,不哭天抹泪,不怨天尤人,不消沉颓唐,不心灰意懒;记取教训,挺直腰杆,义无反顾,径直向前。生活中,这样的人,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成为强者,才能事业有成,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会有鲜花美酒的陪伴。

既然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耿耿于怀。调整好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要知道,悔恨过去,只会损害眼前的生活。不要让“打翻的牛奶”潮湿了我们的心情,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这件事而拒绝这一天的生活,相反我们应该将这天的生活过得平静而恳挚,这样才会有丰盈的过去,也才能开创未来。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句话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过去的已经过去,历史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能重新开始,不能从头改写。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没有一点益处。

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勇于忘却过去的不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舍”就是“得”

给予,即是爱;占有、获取并不是爱。只有心甘情愿的付出,尽心竭力的奉献,不需偿还的给予,才是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自己先献出一点爱,那么生活将会更加温馨与幸福!

不行春风,焉得秋雨?舍得就是一种赠与。

人的一生中,都无法避免困难和问题。物质上需要帮助、支持;精神上需要理解、鼓励;兴趣上需要满足、发挥……如果我们能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及时给予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和安慰,在别人的心里就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而对自己,则减掉了许多原来扔也扔不掉的精神负担。

给予的方式并不相同:有有条件的,有无条件的;有有限的,有无限的;有忘我的,有为我的;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物质给予的:有等价的,有不等价的;有先给后取的,有先取后予的。精神的东西,理解与鼓励;物质的东西,互相馈赠。古希腊哲学家伯利克说过:“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是给他以好处。当我们真的给他人以恩惠时,我们不是因为得失而这样做,乃是由于我们慷慨而这样做,并不后悔的。”

给予他人,也要善于给予。只要善于给予,那么能够给予的东西就太多了。为别人奉献自己,牺牲时间,也是一种给予;为别人的幸运和成功而庆幸,也是一种给予;能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容许别人有自己的意见和特色,也是一种给予;谨慎——避免鲁莽的言行,耐心——倾听别人的倾诉,同情——分担别人的悲痛等,都是一种给予。

某年,美国纽约流行性感冒非常严重,医生和护士应接不暇。纽约市某俱乐部的若干会员决定助一臂之力。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富人,如果捐出一大笔钱来,实在易如反掌。但是,他们没有那样做,却穿上白制服,为医院刷地,替病人洗澡,侍候病人,安慰垂危的病人和死者的家属。疲劳和传染都不能挫伤他们的热情与热心,他们给予的不是钱,而是献出自己。但是,他们却从中体会到了金钱无法给予他们的快乐。

没有播种,哪来收获?一个并不准备承担付出的人,最终得到的是痛苦和孤独。朋友间的幸福快乐,更多地存在于慷慨地给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