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求:吃得下、睡得着、想得开
7564700000012

第12章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2)

人生无坦途,在漫长的道路上,谁都难免要遇上厄运和不幸。人类科学史上的巨人爱因斯坦,在报考瑞士联邦工艺学校时,竟因三科不及格而落榜,被人耻笑为“低能儿”。小泽征尔这位被誉为“东方卡拉扬”的日本着名指挥家,在初出茅庐的一次指挥演出中,曾被中途“轰”下场,紧接着又被解聘。为什么厄运没有摧垮他们?因为在他们眼里始终把荣辱看做是人生的轨迹,是人生的一种磨炼,假如他们对当时的厄运和耻笑,不能泰然处之,也许就没有日后绚丽多彩的人生。

生活在世上,每个人的活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个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活得痛苦,有的人活得轻松呢?这其中,除了禀赋差异外,就是聪明人懂得调整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智者顺时而成功,愚者逆理而失败。

智者懂得,人生道路曲折多变。有些时候,对事物的发展只有“顺其自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就是对世间的功名利禄、是非得失看得淡泊,不去执着追求,笑对毁誉。这也不失为一种糊涂。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一个人应当知足,应当安分,不要妄求多取。能够像古圣贤那样对待生活豁然大度,就能身心处于一种快乐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常保持心态平衡的意思。

古人有云:“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尚虞不足。”又说:“廉者足而无忧,贪者忧而不足。”这两句话说得非常精辟,概括出了廉者与贪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

一切为官清正的干部,常常是乐观主义者,因为他们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个人除了国家按规定给予的待遇以外,别无他求,安于过普通人的生活。这样,他也就胸怀坦荡,开朗乐观,“足而无忧”矣。

反之,那些贪官以及社会上的种种盗窃者,则是另一种心态。这类人的共同特点,就是私欲无限膨胀,物质欲望越来越高,老是处于“尚虞不足”之中,于是,他们就整天琢磨着如何侵吞国家和人民的财物,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攫取不义之财。固然,大把大把的钞票装进了腰包,但他们却不免心怀鬼胎,心中七上八下,害怕一旦东窗事发,被人揪住尾巴,落得个人财两空。这种人,当然不可能有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他们有没有“乐”的时候呢?有,捞钱的罪恶勾当一旦得手,钱包塞得鼓鼓的,沉醉于灯红酒绿,挥霍无度,整日里过着“上午坐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搂着裙子转”的日子,岂能一时不乐。不过,这种“乐”只能是短暂的,一旦东窗事发,等待他们的,必然是自我毁灭的下场。铁窗生涯常常能使入狱贪官变得醒悟。原来他们在单位工作的时候,曾为许多琐事而烦恼,现在失去了自由,他们才感到原来的烦恼日子多美好。人生不少烦恼,多由一个贪字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一个贪字招致,利字右边是把刀,贪恋和追求金钱,就会撞在刀口上。

廉洁奉公,“权为民所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不以权力谋取私利,这是一切领导干部乃至所有公职人员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一辈子这样清清白白地为人或为官,做到“廉者常乐”,其实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到老年退休下来,静夜扪心自问,一生无愧于国家和人民,心上没有一点疙瘩,岂不乐哉!

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倒不如尽量放下,烦恼自然会渐渐减少。话虽如此,又有谁能放下呢?

许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毛病,正因为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结果患得患失,徒增压力、痛苦、沮丧、不安,一无所获,真是越想越得不到。

有个孩子把手伸进瓶子里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于是抓了一大把,结果手被瓶口卡住,怎么也拿不出来,他急得直哭。

在生活中,要学会“得到”需要聪明的头脑,但要学会“放下”却需要勇气与智慧。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学会如何放下。于是占有金钱的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为情所累……

是乐无求,还是忧不足,是廉与贪的一个分水岭。领导干部若不知足,官阶一级一级地向上望,自然官欲膨胀。官欲膨胀,难免以私害公;以私害公,难免不廉不正;不廉不正,难免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而要做到知足,就意味着淡泊名利,这种淡泊名利并不是要人们持有消极的心态,也不是要人们不要追求,更不是安于现状的停滞不前,而是积极向上地对待人生的得失福祸,宠辱不惊地认识自己,寻找自己生活事业的最佳角度,在和谐中求得发展。

“贪婪是一种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它耗尽了人力图满足其需求的精力,可并没有给人带来满足。”

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太阳都是常新的。

“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通常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修身养性的原则之一。《老子》也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忧家忧己,往往都是忧多于喜,要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还就得这样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归想,未必都能一一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

在这里比较法很管用,即和过去比,和自己比,而不要和高于自己、强于自己的他人比。比方你总觉得你的收获不如付出的多,那你就应该和付出比你更多,获得比你还少的人比,这样你心里就舒服了。当自己的学业经历多年长进不大时,你应该想想从前的你还没有现在这么有知识,进步不大毕竟有了进步。

“知足者常乐”多数情况不是指物质条件的获得,物欲的满足,而是指不要无限制地追求那些不现实的、得不到的东西。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一切理想都植根于现实这块肥沃的土壤中。人不可物欲太强烈,有了星星,还想要月亮,有了月亮还想要太阳,乃至于恨不得把整个宇宙都抱在怀里。不知足就必然贪心,人一贪心就容易生出许多恶行,不顾廉耻,甚至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最终不但挖了社会墙角,损害他人,也害了自己。

“知足者常乐”这个原则在你忧愁烦恼之时,会让你找到心理平衡,克服种种不切实际的欲望,特别是物欲。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但切莫对美好的生活失去信心。

坎坷人生,忧喜参半,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也许正因为这样,生活才有滋味,活得才带劲。工农商学兵,五界十三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各有各的忧喜。学生为学业是否理想而忧喜;工人为产品积压而忧愁;农民为今年粮食收购不给“白条”而欣喜;文艺家为艺术的低谷而忧虑;教育者为桃李满天下而欣慰;炒金者为股票行情不定而揪心;家庭主妇因蔬菜涨价而叫苦不迭;平民为生计而奔波;总理为国事而操心。忧喜无时无刻不在搅扰着人们,“上帝”最公平,他把忧喜分给了每一个人,只是忧喜的内容和大小不同而已。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的。确实如此,有时生活存在明显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民意也认为不公。这时候,千万不可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傻事来。比如评级长薪,凭你的贡献,你的民意测验,这次的美事就理所当然属于你,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有关方面出于平衡关系或其他考虑,就把美事给了另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想得开,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即使从养生之道出发也不必肝火太盛,潇洒地想,一次长薪不就几块钱吗?不能为几块钱闹气叫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小了自己的风度,自己宽自己的心,自己找乐。

人活着是为自己活着,不重虚名、不重钱财,如此岂不快活哉!

有一颗容易满足的心

人都喜欢攀比,与上比就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甚至有人说“人比人气死人”。如果与下比呢,你就会觉得满足,满足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不要埋怨我们没有鞋子,应庆幸我们有脚。

普拉格在《快乐是严肃的题目》这本书中引述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人本身出了问题。问题很简单,只要你把有问题的部分修理好就行了。根据他的看法,不知感恩是造成我们不快乐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在布施礼物的“快乐假期”里,他提醒做父母的应该好好教导孩子知道感恩与满足。他认为:“如果我们给孩子太多,让他们期望越来越大,就等于把他们快乐的能力给剥夺了。”他认为做父母、做长辈的有责任要求孩子们学会从心里说“谢谢”。

琼斯买得起劳力士手表和名牌服饰,开得起豪华跑车,也能够到私人小岛度假,却坦白承认她没有满足感。

琼斯说:“我已经比我梦想的还要富裕,可是我还是感到悲伤、空虚和茫然。钱财居然不等于快乐!我真的不知道什么东西才能带来快乐。”像琼斯那样,为钱奋斗了大半辈子才悟出“有钱不一定快乐”。

知道道理的人不在少数。她如果肯在圣诞假期当中静下心来读读普拉格的这本书,她会感悟出,感恩之心是快乐的秘诀。

知足是快乐的基本要素。心理学家说,佛家早就看出,人类不快乐的最大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目标得不到实现;而美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普拉格则详细区分“欲望”与“期望”,他说虽然欲望也许有碍快乐,却是“美好人生”不可缺少和无法消除的成分;期望则是另一回事,例如,我们期望健康,但得付出代价。

普拉格举例说,某一天你发现身上长了个瘤,你心怀忐忑找医师检查。一个礼拜后,当听到良性瘤的诊断结果时,你会感到这一天是你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快乐来源于满足感。孰不知满足是无快乐可言的。

乔治是伦敦郊区的一位神父。一天,教区医院里一位病人生命垂危,他被请过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

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是会为他们骄傲的。”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让乔治神父感到非常吃惊,因为这名黑人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就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四十年来,用他苍凉的西部歌曲,感染他的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他虽然不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豪,可他从不缺少生活中的快乐,因为他有着一颗容易满足的心。

乔治神父在一次演讲中讲到了这件事,他总结道:

“原来最有意义的活法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发掘到一颗容易满足的心灵。”

一味地被欲望牵制,不知满足,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淘空了,只能换来一世空凉。

一位得知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老人,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段文字:

“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美。我情愿多休息,随遇而安,处世糊涂一点,不对将要发生的事处心积虑地计算。可以的话,我会去多旅行,跋山涉水,更危险的地方也不妨去一去。过去的日子,我实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误,太过清醒明白,太过清醒合理。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会什么也不准备就上街,甚至连纸巾也不带一块。如果可以重来,我会赤足走在户外,甚至整夜不眠。还有,我会去游乐园多玩几圈木马,多看几次日出,和公园里的小朋友玩耍……只要人生可以从头开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老人一生都在角逐名利,机关算尽,斤斤计较,占尽别人的便宜。他的时间都耗费在与那些社会名流打交道上,只知道让他的家人共享他的金钱,却不愿和他们和谐地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他死前才开始明白,他用金钱维系的家庭早已经千疮百孔了,尽管看起来依旧那么的富丽堂皇,他的年轻美貌的妻子常去幽会一个地下情人,他的儿子在他病入膏肓时还流连在赌场不肯出来,他只有靠一篇篇日记来消磨他的最后的时光。医生已被他请走,他要保持“死者的尊严”,不想让一个外人看着他可悲地离开;神父他也没有请,健康的时候他从来没去过一次教堂做忏悔,更没施过一块钱。

他是个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商人,活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他曾经倾尽全力、亲力亲为,弄得自己心力交瘁。为此,他总是能找到借口自我安慰:“商场如战场,我身不由己呀!”

直到临终一刻老人才彻底觉悟,只剩下空悲切的份了。

在时光的沙漏里,流出去的沙子永远装不回去。奉劝朋友,用一颗容易满足的心精心装点美好的生活,不可等沙子漏光再追悔莫及。

不斤斤计较就是一种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