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线生命,多少深长
7564200000028

第28章 尊生(2)

虽直却中空洞开,似仰天长啸;已弯竟挣扎不倒,如金戟撑体;既倒也非瘫朽在地,却是拗拧耸首,犹随时挺起。与金秋胡杨林相比,宛如从天堂下到地狱,竟生一种地老天荒的恐怖感觉,一种犹观千人厮杀、万马嘶鸣、全军覆没于此之悲烈场景。置身此处,心如落日,直想逃遁!

但,我却不能不来,不能不看,不能不感受。来过了,看过了,感受过了,才能彻悟……

怪树林——一种美的毁灭,让我恍如隔世间,不由人不扼腕顿足、喟叹连连:“在死亡中/看到尊严;在日落时/看到痛苦;在岁月的失衡中/看到眼泪的黄金。”泪,是额旗人心头的血,多少泪,可以拯救胡杨林?

之三生命之绝续

胡杨林之神韵,在于源头活水的呵护;怪树林之绝境,在于生命之源的断流;金胡杨之弥足珍贵,在于这片土地挤血般的滋补……

有一种悸然,就有一种心动——从此,把我同河流一起,汇成它潺潺不息的故乡吧——宁使天雨齐降于此,也伴它没有哀怨的河床;

从此,把我同树木一起,做成它的根与叶吧——不论生生死死,都有神祗的支柱;

从此,把我同秋韵一起,做成它灿灿的衣裳吧——在任何一个傍晚,都挥洒我醉了的情觞;

从此,在我的心里,便要留一个空间——给那片绝续的秋景、那个永恒的金黄……

2004年3月4日《银川晚报》

笼里的人与笼外的兽

长假期间,相当一部分为寻开心的游人,花大价钱买票进了野生动物园,观赏放养区的兽类是如何生活的,以做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个小男孩曾不解地问,我们怎么进去看动物?大人戏言:过去进动物园,是你看它;现在,是它看你。当懵懵懂懂的小男孩被大人领着,乖乖地坐进门窗紧闭的游览车和像铁笼子般坚固的小火车里观赏动物时,他才搞明白“它看你”是怎么回事。

但他真就明白了么?

最早,人类与兽类同在一个地平线上自由而艰难地生存。因了各自的肚皮,就有了人缚了虎来、大卸八块地烹餐一通,或狮掳了人去、开肠扒肚地大嚼一番、互为果腹之食的故事的流传。

后来,人类一下强大起来,将自己武装到了牙齿,凭借智慧加武力,将各种哀鸣长嚎的兽们捕了来,装在转不开身的坚固的铁笼子里,运到了城里。又在城里盖起更加坚固的大铁笼子,把兽类赶了进去,再用一道道同样牢固的铁门、铁锁,将它们圈养了起来。铁笼子上,挂上标牌,注明兽类的姓名、性别、年龄、家族、婚育史等等一般状况,以供人类掌握。在当年,中山公园动物园内,恶狠狠的狼被圈在不大的铁笼子里供人观赏,我记得很清楚,那木牌上的介绍有这么一句话:其皮毛可用以御寒。

曾几何时,那些原本在草原上或深山老林里称王称霸、衣食住行全依自然法则特立独行的相当多的兽类,便被掳到人类居住的地方,进了一个个狭小的“疗养院”。人类对它们,像一个坏脾气的老保姆,饲养和照料着这些秉性难移、成天气哼哼地在铁笼子里来回转圈儿的家伙。

由此,曾经威风凛凛、彪悍勇猛令人类畏惧的兽类,就在人类的好奇心、贪心和所谓爱心的驱使下,无聊之至地在不大的笼子里转来转去。初始,它们还兽性不改地对人类龇牙咧嘴、怒吼两声,以示威风,久之,便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逆来顺受、极其懒惰,连眼睛都懒得睁地待在笼子里,接受饲养员对它们的悉心照料,同时无奈地领受着人类观赏时的肆意取笑、吐来的唾沫、掷来的食物、或石块。

这种人在笼子外、兽在笼子内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很多年,不再为生存担忧的兽类,却受用不起这种“养尊处优”的待遇,开始出现种群退化、家族衰败甚至绝灭的悲剧。于是,总以世事成败为己任的专家们,就自作聪明地支着脑袋研究起来:如何使动物园的兽类健康地存活和繁衍?

更多的人,却一直忙着把更多的珍稀兽类赶进城市坚固的铁笼子里。人类中的一些败类,则在变本加厉动用尖矛、利斧、大棒、电网、子弹、陷阱、绳索乃至毒药等等骇人听闻的手段,将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野兽不惜赶尽杀绝,只为了一张漂亮的皮子、一把柔软的绒毛、一对珍贵的牙齿、一个永难填满的欲壑。

直到有一年,人类突然动了恻隐之心,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兽类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们却也是人类的远亲和近邻,将它们束缚在笼子里,是对其天性的一种摧残与扼杀。认识到错误的人类,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仁慈地“解放”了笼子里的动物,划出成千上万亩宝贵的土地,动用重金,建成了道道铁丝电网林立、电动铁门即开即闭、戒备森严的野生动物园,使它们有了可以栖身、嬉戏、奔跑的场所。为了恢复它们的天性和野性,专门在其出没的地方,扔进了活鸡、骨头、牛羊肉……

被“解放”了的兽们总算有了比较广阔的天地,它们大摇大摆地在“自己”的领地上追逐、奔跑、打闹、歇息、谈情说爱,或漫不经心地看两眼坐在“铁笼子”里来观赏它们的那些一惊一乍的人们。

但是,人类的放养动物,绝非是对动物的彻底解放,也绝非是对人类取乐方式的彻底放弃,而是为了看到强壮起来的野兽如何发威,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然而,野兽毕竟是野兽,尽管它长年累月被关在铁笼子里,但兽性未泯,仍有伤人吃人的本领的。于是,人类与兽类,来了个大换位:兽类可以自由自在到处走动,人类则乖乖地屈尊钻进了坚固的铁笼子里——为了自己的安全。在猛兽区,游人对懒散至极、闭目养神的虎狮狼豺表现出极大的失望;而在熊园,男女老少则伸长脖子,瞪着一双双惊奇的眼睛,尖叫着、指点着、大笑着,慷慨大方地抛着水果、面包等食物,只为开心地看大小熊们为乞讨到食物而做给人看的手舞足蹈,观赏高大的黑熊作揖、棕熊敬礼、双熊争食……

当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消退的时候,野生动物园的森林上空,突然响起了一两声狮子的长吼。这孤独的吼声,令最后一拨游人们很有些不寒而栗,使已经昏暗空寂的动物园,更显落寞萧瑟。

2002年6月27日《银川晚报》

清水里的刀子是什么?——读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

“刀子是可以磨得锋利的!”

马子善老汉在为负有搭救亡灵罪过的那头老黄牛的大限日磨着刀子。因为它的老、它不过是个犁地的牲口而已的原因。

然而,面对着那头在生命的大限来临前夕,目光依旧平静淡泊、依旧不疾不缓、津津有味地反刍着的老黄牛,马子善老汉的“鼻腔深处强烈地一酸,喉头处像硬硬地梗了一个什么硬物,他觉得自己的泪水带着一股温热迅疾地流下来了。”他“终于呜咽咽地哭出来了,心像一个大海那样激情难抑,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他觉得有些罪过,把这样了不起的一个生命竟忽略了”,“哪里知道它竟是这样一个高贵的生命!”

但是,“他想他一定要把刀子磨出银子那样的光来……他一定要把手里的这一把刀子磨得和清水里那把一模一样”。

清水里有死神的影子。

老牛在清水里看到了刀子。它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生命的终结仪式。它感受到了那把一尺来长的“刀子”的锋利,是一种在月光下泛着银光的刀子。它的锋利的刃,似已插在了自己的耷拉着的褶皱的脖颈里,并即刻透出了冷冰冰的寒意和终结生命时的快感。

清水是宁静的么?一定是的。如若不是,老牛怎么可能在清水里看到那把要它命的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