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线生命,多少深长
75642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宁夏医科大学校长

自治区科协副主席

孙涛

我们常说,你一旦选择了医学,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医学这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是每一名医务工作者一种终生的任务,一种确定的工作领域。很好地完成所处职位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天职所在。一旦负起,终生无法逃避。

医学乃是仁学。医学一开始便是以服务生命为目的的。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每天面临的,既有生的大喜,亦有死的大悲。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极其寻常的话题,但在生死这个寻常话题面前,却有着生之尊严、死亦尊严的不寻常内涵。在医学科学技术之上,有一个最高层次的标杆,那个标杆要求我们每一名从医者更多地学会爱,学会怜悯,学会敬畏生命、敬畏存在;学会对无辜者有起码的同情,对受难者有真切的怜悯,对同类有更多的仁爱。

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化,都认为生命有着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从古希腊创建西方医学、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到集大成之现代医学,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灵魂常在,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常存。一代代医学生在研习,一辈辈医学家在躬行。《一线生命,多少深长》这本书所尽情歌颂的,正是那些医学精神的躬行者、那些以自己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作出贡献的医学之子。

本书作者来自临床,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历,见多了生生死死的救治场面,对生命的起起伏伏有了由浅入深的感受;她又有二十多年医院中层管理的宝贵经验,对救死扶伤的感人事例和看似寻常、但却伟大的创造生命的壮举有着诸多接触和深刻了解;她更具有一般人一时难以具备的过硬的文字功底。她在为医院管理、医院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又在工作之余,广泛涉猎、悉心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着。日积月累的知识涵养和文学素养的积淀,形成了她一定深度的事物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她从此开始关注并撰写了不少关于“人”和“生命”的文学作品。她歌颂创作新生命的人,埋头抒写人的尊严,凭一己心智,去发掘、认识、感知、领悟生命,并由此渐进。在宁夏文坛上,成名的作家不少,有一些在国内已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可以说,在自治区范围内,鲜有她这样的以“生命”“医学”为专门话题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线生命,多少深长》恰是一本能够让读者从一个较高的层面,细细感知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美的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作者在《你从哪里来》中,以一“问”开篇,将我们引入到《生命科学史》关于生命起源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话题,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去叩问生命的起源,追问生命的来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1976——祭台前的回忆》《只要我一息尚存,你就是我生命的唯一》等篇所述内容,都是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这一代人记忆深刻的重大事件——三位伟人相继去世、唐山大地震及其抗震救灾、抗击“非典”的伟大战役——她作为亲历者、体悟者,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抒发的是真情、真爱、果敢,读来让人感觉真切,回味隽永,让我们恍如重回到过去那一段段难忘的岁月。

《战地梅》以纪实文学的体裁,歌颂了一位留过学、有过事业的追求和梦想、为拯救被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蹂躏的祖国、毅然走上医疗救护前线的医学老前辈梅国桢博士,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骨气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岁月深藏,这个故事被尘封了几十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切,而梅博士却曾因历史的原因深受磨难。这位为抗日战争作出过贡献的老人,在宁夏医学院(宁夏医科大学前身)工作、生活,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是本书作者的写作激情与生动笔触,为我们挖掘出了在泥土中被深埋几十年的一颗明珠,让我们由此悟出了神圣医学的更高一层含义。在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文学作品中,专门描写医疗战线赴死抗战的作品似乎少而甚少。这篇作品,算是一朵奇葩。

《解读ICU》《有一种追求叫献身》等作品,则是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以完整而细腻的全景式描绘方式,展示了当今危重病医学发展和医疗救治中创造奇迹的新时代人物和感人故事,体现了诠释生命奇迹、塑造生命辉煌的力度和深度。文中叙述的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人和事,但我看了,依然感动,充分说明作者的写作功底尤其浸透在字里行间的写作情感是完全能够打动人的。医疗救治中分分秒秒创造的奇迹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一如文章结尾所述,具有整体美的更高境界。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临床青年医护人员乃至广大医学生的一面镜子,或说是一个标杆,可以用以比照人品、医品的纯粹度和高尚尺度。

《人来人往一条街》《随笔五则》《那一年,我们正年轻》主要描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宁夏的一批医学之子的故事,文中提到的郭仓、陈树兰、郑传经、汪静涵等等是我们熟知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为支援边塞少数民族地区极其落后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而来,他们把自己的一辈子,全部奉献给了这片热土上的各族民众。这种奉献,对于他们来说,是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生命的一辈子。他们中,有的已经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有的依然痴心不改,集一生大智继续救死扶伤。本文作者在《人来人往一条街》写到的那句“忠诚事业支援边疆奉献累生,专职治病救死扶伤功在千秋”的话,正是对医学前辈们一生功德的真实写照。更难能可贵的是,医学前辈建德修业之薪火,又在后辈医学之子手中,得以躬耕传承。

《几处情怀,一生躬行》从几个不同的工作侧面和生活片断,描写了临床一线的医生、护士为抢救在重特大爆炸事故中被严重烧伤的近二十名危重患者而做出的共同努力。文中提到的科主任、护士长和两名护士在不同场景所表现出来的同样的工作态度,在临床一线既普通常见,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社会在千变万化,每个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但就医学而言,内质却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何等条件、何种情况,医生护士一生为之贡献的都是一样的,是同一内质:救死扶伤,挽救生命。

《璞玉为秀》《月亮秀》《爱之痛》的主人公实是一人,她的人品、工作尤其她家近几年的遭遇、她身上负载的过多的生活重荷,我都非常了解。即使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中,她对患者依然以真心相待,以尽职尽责为要,心如明镜,不染尘埃。她的职业操守,因了传统的教育、优秀的品质而不能穷尽。

《心底的默哀仪式》所叙述的那个读来让人心为之震痛的悲剧性故事,具有鲜明的指向意义——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不仅单单指人,也应包括这世界中的一切生命。正如《素食的理由》一文所说的那样,天生万物,万物有灵,各有其性命——在动物身上进行临床技能训练,是每一个医学生、临床医生必须熟练的一门课程。但是,我们在进行动物实验的时候,可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有各自的尊严。但残忍的动物实验,却是为让医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解剖技能,为了临床医生能更好地把握组织器官的功用,以期能够在临床更有效地为患者解决躯体上的病症。应该说,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完全不进行动物实验目前还不可能,任何模型都无法与活体动物相比。在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临床的诊疗水平、诊治手段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人体的许多奥秘、不可知的因素依然很多,依然不为我们所掌握,这才有了像本书所描写的那些个生命祭坛上的牺牲以及临床经常面对的回天乏术的遗憾。但无论怎样,对生命的敬畏,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一些医学院校在进行实体解剖或活体动物实验前,须对其先行躬礼;动物尸体须如人一样予以安葬,并立碑纪念。这,应该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主题的又一个层面:地球不仅是我们的,也是它们的。

我之所以为本书写序,首先是因为与作者共事多年对她的熟知;二是对本书主题的熟知;三是对本书所述人和事的熟知。无论从哪方面讲,能为《一线生命,多少深长》这本书写序,都是令我十分高兴的事。故此,欣然作序,以为心意。

201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