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趣谈逻辑
7562600000029

第29章 一星期“等于”几百万年

——论题

1960年5月,退役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到中国访问。在古城洛阳偶然进入剧场,台上正上演豫剧《穆桂英挂帅》。事后,蒙哥马利评论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让女人当元帅?”我方陪同熊向辉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马哥利站起来很认真地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辉不动声色地说:“中国的红军有女战士,现在我们还有一位女少将。”

蒙马哥利越说越没谱:“我对你们红军、人民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但不知道还有女少将,这不好,这有损于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辉回答说:“你们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退役元帅听后一怔,顿时无言以对。

这真是一场精彩的外交对话。平静之中,谦恭有礼之中,不失分寸之中,却隐藏着威力无比的反驳,体现出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

只举出一个事实论据,便驳倒了对方的论题。其潜台词却丰富得很:既然“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那么爱看女人当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的男人就更不是好男人。这符合亚里士多德所研究过的称为“更多”、“更少”的程度推理。如果说解放军有女少将有损于解放军的声誉的话,那么同理,英国皇家军队以女王为总司令更有损英国军队的声誉。你当然不会承认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否定后件就必定要否定前件,你说“解放军有女少将有损于解放军的声誉的话”也就不对了。这又可看作归谬反驳。

论证是综合运用概念、命题、判断和推理的思维形态,因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推理这种思维形式只管前提与结论有无必然联系,而不管前提内容是否真实。论证不但要管所包含的推理形式正确与否,还要管前提内容是否真实。简单的论证只包括一个推理,复杂的论证由多个推理组成。

只由演绎推理组成的论证叫证明。论证包括论述一个判断为真或为假两个方面。论述某判断为假,称作反驳。

一个论证有三个基本要素:论题、论据、论证方式。

论证首先要有论证的对象,即论题。论题也叫论点。所谓论题,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论证的判断。它回答“论证什么”的问题。文章的标题和辩论的辩题不等于论题。论题必须是判断。《反对党八股》是标题,也是论题。“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能是辩题而不是论题。

常言道:无中不能生有。著名科学家巴斯德曾以他那个举世闻名的实验“证明”从无生命的东西中决不可能产生生命。

恩格斯指出,巴斯德的实验所真正证明了的东西,不过是在目前地球上的普通条件下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从无生命的东西中产生而已。

恩格斯认为,最初的生命必然起源于无生命的东西。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越来越证明,在这个问题上真理属于恩格斯而不是巴斯德。

地球上出现生命是几十亿年前的事,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要完完全全重演生命发展的历史,岂非梦呓?

但是,以压缩饼干方式来重现生命演化的漫长过程却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这种大胆设想指导下诞生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实验。

1952年,一位研究生米勒,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甲烷、氨、氢和水汽混合成一种与原始地球大气基本相似的气体,放入抽成真空的玻璃仪器中,通过连续进行火花放电,来模仿原始地球中大气层的闪电。经过一个星期,在这种混合体中得到五种构成蛋白质的重要氨基酸,这些都是活体组织中的主要组成成分。

米勒的实验使科学界震惊,实验室中一星期代替了自然界中的几百万年。这就为生命起源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无中不能生有”与“无中能够生有”是关于生命起源的两种对立观点。巴斯德的实验所证明的并非“无中不能生有”,而只是在普通条件下在短时间内无中不能生有。巴斯德犯了证明过少的错误。

证明过少是这样一种逻辑谬误:在论证过程中,不论证原论题,而去论证某个比原论题断定的内容少的判断。

在科学史上,人们曾经用下面的论据来论证大地是球体:

一、在海岸上看船进港,总是先见桅杆,后见船身。

二、站得愈高,望得愈远。

三、环绕世界的旅行。

以上论据尽管是真的,并且论证方式也正确,但是仍不能证明大地是球体,只能论证大地是曲面的、没有边缘和密闭的罢了。

后来有人补充了下面两个论据:

四、在地球表面无论什么地方,地平线都是圆形,而且所见远近,各处都一样。

五、每一次月蚀时,投射在月球上的地球影子都是圆形。

以上五条论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大地是球体的设想。单凭前三条只是论证了大地是曲面的、密闭的和没有边缘的,因而犯了证明过少的错误。

争论问题,首先要注意论题必须清楚明确。论题含糊不清,争论双方背道而驰,打架打不到一块去,岂不白白浪费口舌笔墨?

论题不明确是这样一种谬误:论题的含义模模糊糊,或者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两个猎人在打猎时看到一只松鼠,松鼠坐在树上盯着他们看。他们决定围绕着它走一圈,但随着他们按圆周运动时,松鼠也在移动,它一直用一个方向对着猎人们,并且盯着他们看,就这样一直继续到他们走回原来地方时为止。有人问:你们到底围绕松鼠走了一圈没有?其中一个猎人断定是走了一圈,因为他们环绕着松鼠画了一条封闭的线——圆周。另一个猎人不同意,他认为:假如他们是围绕松鼠走了一圈的话,那他们就应该看到松鼠的周身,而他们一直只是从一个方面看到它。他们争来争去,没有结果。

究竟谁是谁非呢?应该各打五十大板。他们两人都不可能说服对方。因为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中“绕对象走一圈”这个判断是太不确定了。“绕对象走一圈”通常联合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环绕对象画一条封闭的线,一个是从各方面绕过对象。在松鼠停留不动的情况下,这两个特征便合而为一,不会引起误解。但在松鼠跟着猎人转的情况下,画一条封闭的线并不等于从各方面看到了松鼠。在未确定根据哪一个特征来使用“绕对象走一圈”这个判断时,争论便不可能见分晓。

列宁曾经指出:“如果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伏尔泰说,假使你愿意和我说话,请你先给所用的名词下个定义。在上例中,归根结底是对“绕过”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