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国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地球家园1
7560000000003

第3章 浩瀚的宇宙(3)

月面辉光现象多半发生在月球过近地点前后,此时月壳由于受到最强的地球潮汐(xī)作用而处于“月震”频发期。月震使密封于月球表面下的气体得以从裂缝和断层中逸出,进而吹扬起月尘,引发了辉光。另外,月面闪光多发于月球上受太阳照射的明暗交界线上,此处温差变化大,导致月岩破裂并放出电子,与月岩中的气体发生作用而放出辉光。

月亮为什么时圆时缺?

在地球上看来,月亮的形状经常在变化,它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时而弯月斜挂,时而银盘高悬(xuán)。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呢?

原来,地球和月亮是一个天体系统,叫做地月系。月亮在绕地球旋转的时候,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当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这时候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面照不到太阳光,人们整夜看不见它,这就叫朔(shuò)(也叫新月)。

新月过后两三天,月亮沿着轨道慢慢地转过来,太阳光逐渐照亮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的边缘部分,于是我们在天空中就看到一钩弯弯的月牙了。这时的月相叫做弯月(也叫蛾眉月)。

这以后,月亮继续转过来,它向着地球的这半球,一天比一天多地照到了太阳光,于是弯弯的月牙也就一天比一天地“胖”起来。等到第七八天,月亮向着地球的这半球,有一半照到了太阳光,于是我们在晚上就看到半个烧饼似的月亮,这就是上弦月。以后再变成凸(tū)月。

这以后,月亮渐渐转到太阳相对的一面去,它向着地球的半面,受光面积越变越大。当地球处在月亮和太阳之间的时候,月亮的受光部分完全面向地球,我们就看到一个像银盘似的滚圆的月亮,这就是满月,又叫望月。

满月照射的时间只有一两天。以后,月亮的位置继续移动,面向地球的受光部分慢慢变小,先变成凸月,又变成半圆形的月亮,这就是下弦月。

这以后,月亮又渐渐地“瘦”下去,又变成弯弯的蛾眉月再过一两天,月亮又完全看不见了。

为什么月亮总是跟着人走?

在明月高挂的夜间,你在外面走路的时候,无论你走多远,也不管朝什么方向走,你都会发现月亮好像一直在跟着你走似的,老是在你的头顶上。这是什么道理呢?

难道月亮真的会跟着人走吗?

其实,这是由于人的视觉特性造成的。我们都很清楚,人眼睛的视野是有一定范围的。在走动的时候,近旁的东西一会儿就在视野里消失了。比较远一些的东西,在视野里占的范围较小,消失得比较慢。如果你坐在向前飞奔的列车里往外看,路边的电线杆、树木等飞速地向后倒退,一晃即过;远处的房屋、村庄,移动得就比较慢,稍过一会儿才会消失;至于更远处的高山或建筑物,就好像刻在车窗上似的,久久不会消失。

月亮距离我们38万多千米,高悬在乌黑的夜空,十分醒目,在我们的视野里一直不会消失,所以,无论我们什么时候看见它,它都好像在跟着我们走。

你知道月球上的神秘地区吗?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区,是一个神秘的多灾多难的地区,被人们战栗地称为“魔(mó)鬼海”和“死亡三角”。在月球探测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在月球上也存在类似的神秘地区。

美国的月球轨道探测器4号、5号,在飞近月球的“雨海”、“危海”等“月海”上空时,发现下面的吸引力特别强,宇宙飞船飞过时禁不住要倾斜,且飞船上的无线电设备也因受到干扰而失灵。后来研究发现,那里的物质聚集特别集中,科学家把这种地方形象地称为:质量瘤(liú)。目前,月球上已发现了12处这样的质量瘤,且全部集中在月球正面。

那么,这种质量瘤的组成成份及化学性质如何呢?

目前,科学家们只知道这些质量瘤是一种既密又重的物质,其余就一无所知了。

月亮会渐渐地远离我们吗?

月亮真的渐渐地远离地球吗?回答是肯定的。月球在制止地球自转的同时,渐渐地远离地球。月球平均一年要远离地球几厘米。制止的力就是涨潮和落潮的海水摩擦(cā)。

从前,月亮靠地球更近,地球自转的速度也比现在快。海中动物的化石上就残留着当时飞速涨落潮的痕迹。

将来,月亮离地球更远,我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日全食了,只能看日环食了。

为什么不可能发生月环食?

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倍,但它也比月球离地球远约40倍。因此,这两个原本在真实大小上相去甚远的天体,看上去却是差不多大小。正是因为这种巧合,人类才有幸目睹壮观的日食和月食。

不过,我们听说过日环食,却从没有听说过月环食,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转轨道均是椭(tuǒ)圆,尤其是月球轨道的偏心率更大,致使地面上看到的太阳、月球的视半径分别在15′44″~16′16″和14′58″~16′44″之间。当太阳的视半径大于月球时,月球的影锥(zhuī)顶点不能到达地面,只有半影和“伪(wěi)半影”横扫其间。在“伪半影”中的观测者见到的就是韵(yùn)味无穷的日环食。

由于地球的直径是月球的4倍,即使在月球轨道上,地球的本影直径仍为月球的2.5倍,远大于月球,挡住了阳光,因此绝不可能形成月环食。

火星是地球的“亲姐妹”吗?

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火星天”1天只比地球上的1天多39秒;自转轴的倾角为23°59′,与地球的自转角极其相近。所以火星与地球一样,四季循(xún)环、五带分明。而且在茫茫宇宙中,是与地球温度最接近的一颗行星。凡此种种,使火星赢得了地球“亲姐妹”的美名。

然而,随着对火星研究的日趋(qū)深入,人们发现,火星与地球差异悬殊。首先,它毕竟小了点:直径只及地球的一半,质量是地球的1/10,引力是地球的1/3。再说,它虽有大气,却稀薄到只有地球30~40千米高空的程度;而昼夜的温差竟有100℃左右,它的大气成分95%是二氧化碳。大气中水分又极少,总含量仅区区4亿吨,还不能装满太湖的1/10。所以,火星根本不能与地球相媲(pì)美。

火星上有水吗?

美国宇航局2004年3月2日宣布,根据“机遇”号火星车传来的数据分析,火星曾经有过一段湿润的环境,这种环境适合生命的存在。

尽管火星车还没有找到火星存在有机生物的直接证据,但是美宇航局科学家称,“机遇”号火星车找到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液态水的证据。根据对火星车探测到的岩层以及其它矿石状况的数据分析,科学家发现火星车所在区域的一些岩层表面有被水浸泡的迹象,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当这些岩层形成时,当时火星的环境可能适合有机生物体的存在和繁衍,当然,这个结论不并表明,火星上存在过生命,因为还没有直接证据。

美宇航局科学家称,我们发射火星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索火星上的环境是否有个时期适合生命存在,现在-我们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有”。

水星上有水吗?

水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小的一颗,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直径只有4880千米,水星的质量只有地球质量的5.5%,密度为水的5.4倍。因为它很轻,引力也很小,不能吸引住自己周围的大气,当然也不可能有水蒸(zhēng)气。所以水星上根本就没有水。

为什么说土星是“星中美人”?

太阳系行星家族中,土星算是一颗最美丽的行星,因为它有一条又宽又亮的光环,就像是圆脑袋上戴(dài)一顶帽子,可爱极了。土星的光环是由无数包着冰层的大大小小的岩石碎块构成的,它们都在一个差不多的平面上,沿自己的轨道绕土星旋转。包着冰层的大小石块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多种色彩,形成7个彩色同心光环。7个光环按照发现时间先后,分别称为A、B、C、D、E、F、G环,而按照光环从外到里的实际位置排列,它们应是E、G、F、A、B、C、D环。最新天文研究发现:土星7个光球都不是整体片形结构,每一个环都是由成百上千条挤并在一起的细环组成,而且即使是在环与环之间的缝隙里,也还有很多地面上望远镜看不到的细环。由它们组成了我们看到的多样的美丽光环。所以,土星被称为“星中美人”。

土星上为什么会有大白斑?

在土星上,每隔大约30年时间,就会在其周围产生大白斑。大白斑的持续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月,但因为这种现象在太阳系中为土星所独有,所以大白斑也就成了土星的一个标志。

土星上的大白斑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土星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而且它的北极在不同的年份向太阳倾斜的情况都会有所改变。当土星的北极向太阳倾斜得最厉害时,它的北半球就接受到更多的太阳光照射。平时,土星都处于零下100多摄氏度的低温下,其周围大气中所含的氮(dàn)都凝结成了细小的颗粒。但此时北半球被太阳光急剧加热升温,固态的氮会迅速升华形成一股向上的气流,夹带着周围潮湿的空气一起向上升,到达温度很低的云顶,并在那里形成光亮的白云,这就是大白斑。

因为土星的公转周期大致上可以看作是30年,所以大白斑也就按照这个周期产生。到了2020年,我们就会再一次看到大白斑了。

你听说过太空中的“魔鬼区域”吗?

大家都听说过,美国东南近海的大西洋上,有一片呈三角形的恐怖海域,人称“百慕(mù)大魔鬼三角”,常有船只、飞机在这里神秘地失踪。但你知道吗?

就在离“百慕大三角”东南方不远的大西洋上空几百千米处,也有一个太空“魔鬼区域”。许多人造卫星经过这里时,仪器会陷入混乱,电脑会发出错误指令。

为什么太空中也会有魔鬼区域呢?

原来,作怪的是地球磁场。我们知道,太阳会向四面八方辐(fú)射高能粒子流,这些高能粒子被地球磁场俘获,于是在地球上空形成了一条环状的内辐射带。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地磁轴没有对准,两者稍微偏了一点,所以南大西洋上空的内辐射带比较贴近地球,“入侵”到大约200千米的高度。当一些低轨道卫星运行到辐射带里时,犹如落进了电子“陷(xiàn)阱(jǐng)”。在粒子流的轰击下,卫星上的光电传感器和电脑就会出现稀奇古怪的差错。

天上的云彩为什么掉不下来?

云是由水蒸气凝(níng)结成的无数个小水滴,而地面上的热空气和水蒸气,总是不断地往上升,就像一只大手一样,把云托着,所以,云在天上就掉不下来了。

宇宙词典

宇宙速度是指从地面向宇宙发射人造天体必须具备的初始速度。人们将7.9公里/每秒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人们称11.2公里/每秒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而将16.7公里/每秒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光行差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星光方向细微的变化。由于天文观测者是在地球上,他随地球一起作运动,这时他所看到的星光方向,就与假设地球不动时所看到的方向不一样,而是倾向于天文观测者或者说是地球运动的方向。在精细的天文观测计算中,需要考虑这种光行差引起的星星视位置的影响。

量天尺它是“造父变星”的别名。在星系和星团中有一种光度周期变化的变星,典型的是仙王座中一颗我国古称“造父一”的星,造父变星有一个绝妙的特点,它的光变周期愈长,亮度也愈大;光变周期愈短,亮度亦愈小,这种关系称为“周光关系”。

只要我们知道了这颗变星绝对星等和视星等,天文学家就可计算出它的距离。因为这颗变星就在星系或星团里,所以天文学家也就知道了星系或星团的距离了。由于这些变星的光度都很大,它们好像是宇宙中特殊的指路灯塔,以它的变化着的光芒为信号,向我们指示灯塔的距离,好像一把天生的测量天体距离的尺子。所以我们叫它们为“量天尺”。

天文单位是指天文学中测量距离的基本单位。太阳系里的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49597870公里,天文学家把太阳到地球这段距离当成一个单位,叫做“天文单位”,作为测量天体(特别是太阳系天体)之间距离的“尺子”。如冥王星距离太阳为39.87天文单位。

太阳系以外的恒星、星系与我们的距离数据就更大了。对于这种大距离,天文学家聪明地采用了一种“光尺”,叫做“光年”的单位表示。所谓“光年”,就是光线在1年里所走过的距离,大约94600亿公里,这就是1光年的距离了。

天文学家还使用一种更大的“量天尺”——“秒差距”。1秒差距等于206265天文单位,即3.2616光年或308568亿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