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厚黑教主集大成之作:宗吾臆谈
7553800000060

第60章 厚黑杂谈(5)

我先年上的呈文,主张举行毕业考试之时,私塾学生,自修学生,一律准其与考,就是想弥补上面所说的缺点,使家务贫寒资质可造的学生,不至成为弃材。并且校内学生,见有校外自修的与之竞争,万一成绩不及他,岂不为人非笑,自己也就不能不用功了。所以考试时加入校外的学生,不惟不能妨害校内的学生,并且可以催促他们用功,同时可以成就校外的寒士,一举两得,我们又何苦而不为呢?

有人说从前的科举,注重在文字,可以自修,现在的科学,有许多非有人教授,是不能了解的,还有许多注重在实验,并不是课本上知识,是不能自修的。这种议论,我是承认的。我从前也虑及此,所以我那呈文中,说得有多设补习学校,并可于适中场所,设公共理化室,图书标本室,专聘教师,常住其中,许人自由请问等语,也就是救济这种缺陷。依我看来,中学校的科学,自修能了解的很多,就使不了解,只要有人指示门径,也可以循序自修。我的主张,先把考试制确定了,并且把校外自修生,准其与考一层,也确定了。我们基于考试制上,再想种种方法,去扶助他。例如设立补习学校,及公共理化室、图书标本室之类,则自修学生,只患自己立志,不患莫得操学问的机会。

现在的学校,各置仪器标本一部,封锁的时候多,用它的时候少,这是很不经济的。依我的主张,可以各学校公同购置,把它放在适中的地方,各校先在校中,把理论讲解明白了,到了规定的时间,由各校把学生引到那个地方去试验,每试验一次,酌缴消耗费若干。如此办去,一部标本仪器,可供多数学校之用,并且还可以把它开放,使校外之人,也能享受利益。

我们可聘请专员,住居其中,专任指导之责。关于文科方面的来请问,自然无须取费,关于理科方面的,如标本器械之类,指导员可指与他看,讲与他听,也无须取费。因为指导员业经受了公家的薪资,自然不能再向他人索费。惟有请实地试验的,则应酌量取费,因为药品有消耗,器械有损毁,不能不酌量取费,以为添补之用。来请试验的人,可多约些人同来听讲,大家的担负就轻了。如果我们兴下了这种制度,那些贫苦子弟,可以一面谋他的生活,一面抽闲自修,遇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向人请问,倘若无人可问,就可赴公共场所请指导员指示,又有仪器标本可供实验,所得的知识,与在校无异。自己把学问操好了,与在校学生受同样的考试,所得的结果,与朝朝日日在校读书的,无有区别。如此办去,那些贫家子弟,有出身之路,有求高深学问的机会,于文化上是很有增进的。

我尝想川省办学,已经二十多年,所耗的金钱,不知有若干万,假如兴学之初,每年拨一笔常款,照上面所说的办法办去,所有经费,以大部份购置图书仪器标本,小部份聘请指导员,历年越久,购置越多,此处设置完备了,又设第二处,越推越广,经过二三十年,图书仪器标本,到处都充满了,贫寒子弟,随时都有求学的机会,何至会像现在这么困难?

有人说:依你这种办法,那个指导员就难觅人了,是必学问极高深,又必须各种科学,无所不通,各种书籍,无所不觉的,方能胜任。我说:这也不必虑及,我们着手之初,可先就中学的课程,分科聘请专员,负指导之责,并可以先把教科书标示出来,指导员对于这几部教科书,负充分指导之责,若来问的,出了范围以外,指导员对于他的问题,如能了解不妨说与他听,如不了解,不妨谢绝他。因为指导员对于范围外的问题,原未负有解释的责任,如此办去,只消能够充当中校教师的,就可充当指导员了,此项人才,又何难觅之有。我们先把中学这一步办到了,中学以上的各科,我们再慢慢地想法子。

现在学校的学生,遇有父母死亡,身有家累的,或是家庭经济起了变更,不能缴费的,只好半途辍学,甚至有隔毕业只有一二学期,也不能不辍学。这种学生,已经在校有年,于各种学科,本已略窥门径,回到家中,即使发愤用功,把校中应授的学科,完全了解,甚或他的学问,比校中学生还要好点,学校还是把他当作弃材,不能与在校学生同样待遇,不能给予毕业证书。所以许多聪敏的学生,遇有迫不得已的事故,中途辍学出校,只好自暴自弃了。学校的组织如此,无形之中,不晓得摧残了好多青年,如果考试时允许校外学生亦来与考,这个缺点,也就可以补救了。

现在学校的组织法,缺点很多,不能满一般人的愿望。据我调查所及,很有些校长教员的子弟,都未送入学校,自己聘请教师,在家训读,又有送在学校去读,每日归家的时候,家中聘有先生,与他补授,现象如此。所以我想把现在的学校,稍稍开放一下,使校外的学生也有毕业的机会。

民国十四年,省长公署公布毕业考试条例,已经明定举行小学毕业考试时,私塾学生,亦准考试,关于小学方面,算是业已定了案,我们不必再加讨论,只须催促各地实行就是了。我现在所汲汲要讨论的,就是中学一层,希望取得多数人的同情,请求政府仿小学之例,举行中学毕业考试时,校外学生,亦准予考。那么,关于中学方面许多困难,都可减除了。至于专门以上的办法,等把中学这一段办到了,再行讨论。我主张学校开放,由小学,而中学,而专门大学,慢慢地逐渐进行。

我主张的考试制,原有两个目的:一是杜绝学校积弊,使程度低下的学生,不能侥幸毕业;一是把学校开放了,使校外学生,亦能毕业,方可多造就些人材。消极积极两方面都有的。我的意思,尤重在后一层,以求学自由四字为主旨。现在学校的组织,非设法解放不可,欲求解放,非先把考试制成立了不可。

现在的学校,按钟授课,学生对于本日应授的课,即使业已了解,钟点到了,还是要叫他上堂听讲。其有程度太差,听了茫然不解的,也要上去听讲,因为不如此就不整齐划一了。牺牲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去换取形式上的整齐划一,未免太不合算了。现在所说的三年毕业,四年毕业,并非是所习的学业,要三年或四年才能完毕,不过是讲堂上规定了若干钟点,必须上去坐满罢了。仿佛是三年的有期徒刑,或是四年的有期徒刑,所以现在的学校,也可以说是监狱式的学校。

我对于现在的学校,主张解放。第一种解放,是破除学校与私塾的界限,把在校肄业的,与闭户自修的,一体待遇。第二种解放,是学校内部的组织,得由教职员体察情形,酌量变通,不必泥守那种死板办法,随各学生的程度,为适宜的诱导。有此两种解放,自然呈一种纷歧状态,我们设一个考试制立于其上,悬一定的标准去考试,操学问的方法,虽是各个不同,其结果仍统归于一,参差之中,仍含着划一之制。我们希望学生学至某种程度,就悬某种标准去考试,将考试标准明白规定出来,一般学生,自然望标准而趋了。

近来办学的人,个个都说学生的程度,越降越低,这也是当然的事。现在学校的办法,学年一满,就可毕业,学生的眼光,全在学年上,对于毕业方面,自然不甚注意,程度降低,势所必至。若施行考试制,学年虽满了,学业不及格,还是不能毕业,学生平日在校,不能不充分准备,程度自然就越提越高。现在办学的人,大家都是关着门在办,学生成绩如何,外人不得而知。古人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莫得竞争,就莫得进步,所以各校内容渐渐不堪问,学生的程度,就渐渐低下来。施行考试制时,汇合多数学校,同齐考试,并许私塾学生,自修学生,也来与考,大家争先恐后,互相竞争,学生的程度,就可逐年提高了。

有人说:照你这宗办法,私塾学生,也可毕业,现在的学生,岂不尽向私塾去了吗?学校内还招得到学生吗?我说:学校内的学生,为甚么怕他向私塾去呢?施行考试时,所考的是学校内应授的学科,并不在杂志经书上出问题,私塾如不改良,他的学生,断不会侥幸毕业,自然学生不会到他那里去,即使去了,仍还会回来。如果他的学生,考试能及格,可见他的私塾,业已改良,与学校无异,岂不是很好的事吗?我们兴设学校的目的,原在造就人才,现在有私塾帮我们造就,又不支用公家款项,造出的学生,又能合格,我们当欢迎之不暇,又何必阻止他?如果私塾尽都改良了,学校的学生,全体都要向私塾去,那就更好了,我们不妨把造就人才的事,让与私塾去办,我们只消设一个考试制,去考试私塾的学生就是了。所有办学校的款项,移来办平民学校,教授力不能入私塾的学生,抑或办高级点的学校,教授私塾所不能教的科学,岂不很好吗?所以私塾发达,是很好的事,并不是悲观的事。

我所说的私塾,是包括私立学校,未向政府立案者在内,不仅仅是乡村的私塾。有人怀疑道:乡间的老学究,思想顽固,科学知识缺乏,有了考试,他也未必能够改良。我说: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施行考试制,是百年的计划,不仅为目前计,再过三二十年,那些人自然死尽了,那时候教私塾的老先生,就是现在最新的青年了。我主张的考试制,是用各种学科去考试学生,对于私塾,充其量不生影响,不能改良罢了,断不会有了考试制,私塾内容越见腐败。诸君如有改良私塾计划,尽管实行起来,与考试是不相冲突的。

现在学界上争端很多,我们穷原竟委,细细推寻,可断言有一大半是由于位置上的关系。这也无怪其然,全省教育局长,与夫校长教员,位置是有限的,具有局长校长教员资格者,是很多的,并且是逐年增加的,实在是消纳不完。兼之实业不发达,各项人才,无所用之,只有汇集于教育之一途,怎么不起争端?现在公家所办的学校,颇为人诟病,富厚之家,每出重金延师训读,所苦的就是得不到毕业证书。如果施行考试制,私塾学生与在校学生,一样的可以毕业,那些家资富有的人,可以把他们礼聘去充当教师,也就可以消纳许多人才了。或者自家约几个朋友,组织私立学校,征收学费自行办理,无形之中增加许多学校,对于社会,岂不很有利吗?这类私立学校,互相竞争,大家都想办好,都想学生发达,自然教育事业,就进步了。公家所办的学校,见有私塾与他竞争,恐怕相形见绌,自然不能不整顿内容,兼之有了那些具有校长教员资格的人,去充当私家教师,那些腐败塾师,就被天然淘汰了。

从前书院的山长,官厅对他用聘,以师礼待他,他当然自己十分尊重,因此可以养成善良的风俗。而今把学校变成官厅的形式,官厅对他用令,他对官厅用呈,不惟尊师重道四字扫地净尽,并且养成夤(敬畏)缘奔竞、排挤倾陷种种恶习,长此以往,将来人心风俗,还不知要到甚么地步。中国历史上,那些胜朝遗老,与夫隐居不仕的高人,大半是授徒终身,使其生在今日,要想教书,只好改变节操,受政府的委令去当校长,或是托人向校长关说,图谋教员位置,若要讲清高,只有饿死之一法。我所以主张于学校之外,另开私塾一途,安插这类人。

有人向我说道,川省将来实行裁兵的时候,兵士可以叫他去开垦,去修铁路马路,惟有军中的文人,把他消归何处?我说:提倡私塾,使他们去当私塾教师就是了。军中文人,由顾参以至录事,大半是学堂出身,叫他去当教师,是很能胜任的,将来裁兵过后,这类人如有赋闲的,即由富豪之家隆礼厚币,聘他去当教师,也就消纳于无形了。但是要提倡私塾,首先要筹画私塾学生的出路,所以我主张举行毕业考试的时候,私塾也准予考,使私塾和学校,受同等的待遇,私塾自然就发达了。

我主张改善学校的内容,主张提倡私塾,希望虽大,我的办法却很简单,只是毕业时举行综合考试,校外的学生,也准予考就是了,所有一切推论,无非说明这个办法的必要罢了。

有人说:依你的主张,那教育上的办法,未免太不一致了。我说:办法何必求其一致,惟其不一致,才会发明些良好办法出来。譬如周秦之际,学说顶不一致,个个都想独树一帜,因此就发明了许多精深的道理,为中国学术极盛时代。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尊孔子为圣人,罢黜百家,凡违反了孔子的学说,就是大逆不道,从此学说归于一致了,可是思想界就从此消沉了。孔子的学说,不是不好,但是要说除了孔子的道理而外,再没得良好的学说,那就不对了。现在的新学制,也未尝不好,但是要强令全国的人,就照那个办法办去,不许丝毫出乎范围,那就不好了。

有人说:许多良法美意,在外国行之无不益,独至我国,任何方法取来行去,无不弊病丛生,不知是甚么道理?我说:外国所设各种法度,他是害了那种病,才用那种药,中国未把自己的病源看清楚,就把方子照抄下来,检药来吃,成了个药不对症,当然莫得病的人,都会生出病来。

从前有个人,向我说:中国人变法,往往把好肉割坏了来医。我下细一想,真是不错。即以改书院为学校言之,从前书院中,所学的是八股试帖,是极无用的东西,学校中改为学各种科学,这算对症下药,不会生出流弊。

独是那个时候的制度,不问贫富,只要学业及格,就一样的取录,那些贫穷子弟,国家把他取出来,他并莫有扰害国家,并且还替国家立了许多功业。

为甚么兴设学校的时候,定出这种制度,使贫穷人的子弟,永远得不到博士学士的学问?请问这是不是把好肉割坏了来医?那个时候在书院内肄业的,固然取录,就是在书院以外的人,只要有了学问,一样的可以取录,这些人取录出来,一样的可以替国家做事,中国贫弱的原因,并不是这宗人的罪过,为甚么要限制这宗人,使他永无出身之路?请问这是不是把好肉割坏了来医?国家立法如此焉得不流弊丛生?

现在甲处设小学,乙处设中学,丙处丁处设专门大学,凡未正式立案的学校,任你学问如何好,是一概不取的。这就像讲种植的,规定此山种松,彼山种柏,此园种李,彼园种桃,把那山坡土蝙、屋前屋后的果木,一律取消,以归划一。那买果木的人到了,只须告诉他,这个林子是某山所种的,这个果子是某园所出的,他就给价购买,若告诉他这是山坡土蝙、屋前屋后所种的,他就掉头不顾。请问这个办法,究竟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