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桑榆情
7552900000014

第14章

上个世纪40年代末,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一直在西南重庆按兵不动,消极抗日的蒋介石集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经过8年抗日,取得抗战胜利的时候,向人民举起屠刀,发动内战,企图夺取胜利果实。地处革命老区的我的山东老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青壮年积极踊跃报名参军参战,拿起武器保家卫国,保卫胜利果实。我的父亲当时在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面对国家安危之际,毅然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中去。

他心里牵挂尚在襁褓中的我,割舍不了娇妻幼儿和年老的父母双亲。通情达理的我母亲,斩钉截铁地对我父亲说:“你放心去吧,我一定会照顾好老人并将儿子抚养长大成人,这是我的责任!”

逝去的一位朋友二三事

噩耗传来,李凯明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不胜悲哀至极。李凯明同志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原系甘肃省煤田地质局149队的党支部书记。我和他的交往,缘由他爱人是我上高中时候的同学。和他第一次谋面前,曾听另一位女同学介绍说“老李同志是位老实本分的人,和XX同学结合后,对其呵护有加、关爱备至……”我曾暗暗祝福他们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谁知如今晴天一声霹雳,岁月逝去15年之后,李凯明同志竟因病突然撒手西归,而且走得是那么匆忙,竟连自己身后许多事情未安排妥当,就踏上黄泉路,可悲可怜啊!

回忆和李凯明同志交往的几件记忆犹新的往事,对其人品和性格之豁达、明理可见一斑。

他和我第一次交往是因为给他小儿子办会计证之事。向来不愿意求人办事的他,憋足了很大的勇气,满面赤红将事情原委说清楚,大和他担任勘察队党支部书记时候判若两人。当他好不容易说明事情原委,我慨然答应相助,他竟至感动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也是机会巧,为其儿子办证之事顺利通过,他欢天喜地地走了。事后,他买来东西酬谢我相助之情,被我婉言谢绝。从这件事情来看,使人看出了李凯明同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爱之举,也看出了其为人处世老实忠厚的本色。

第二件事,是协助我调查落实其后任149队领导同志的所谓“经济问题”和群众举报信问题。149队有不少人反映现领导有多吃多占的“经济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与省煤田局的同志商定,决定请李凯明同志参加调查会。他不顾自己身患胃肠病,欣然同意并前往。当我们一起察看了有关账目和开支的明细情况后,征求原来149队领导李凯明同志意见,他实事求是,开口就说:“账目没有问题……有些人为什么给我们领导提意见,那是提醒我们别犯错误,少给党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啊!”他旗帜鲜明,主题明确的结论,与我和同来的省煤田地质局领导同志的意见不谋而合,使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此次的调查工作。李凯明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给我和同志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李凯明同志不仅是位好父亲,更是一个好丈夫、好女婿。他父母亲双亡,这位出身农家的干部,将对父母亲的那份孝心,全身心投入并倾注在对其岳母(亲)的孝顺上。她岳母已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双眼患白内障,看不清东西。为了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将岳母接来与他们同住;为了老人的眼疾,每天起早赶早市,买回老人爱吃的鲜菜鲜果,并亲自烹饪;当老人有病不适的时候,背送老人去医院求医问药,尽到晚辈对老人的服侍责任。

呜呼,好人寿太短。愿登上黄泉路的李凯明同志走好。

安息吧,李凯明同志,你的一双儿女,定会按照你的遗嘱,照顾好你的结发爱人和你的年迈的老岳母。(注:李凯明同志逝世于2004年2月12日晨8时。)

天生桥那地方,我去过

这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下乡插队地方,往东南方向走80里有个叫天生桥的去处。是去公社开发“二道川”荒原的水利工程地方的必经之路,我虽说途经数次,但从未停留过。它的“神秘”和成群野生动物出没而富有诱惑力的故事,常使我生成探奇和向往的念头。

我的愿望终于在后来继续留在(玉门市)昌马公社东风大队小学从事教学工作时候实现。那是我到大队学校教书的第二个暑假。

为了冬天学校师生冬季取暖,需要柴火。经过老师们合计,决定由去过天生桥的老教师石恒友与刚从农中毕业回来的傅占庆老师以及我三人同往,唯一的女教师常友兰在校留守,喂养我们学校师生学农的猪与羊。来自大队书记家的哥儿傅占庆,特意将家中的双筒猎枪带来,一说防身保安全,二说逮着机会,打只野物给师生们改善生活。

那天,太阳刚露头,我们就踏上了去天生桥之路。临行前,两位家在本地的同伴,带足了路上所用的面及做饭用的家什和“刀把子”(当地馒头),我只是在穿戴上加厚,做好野地过夜的准备。一路上,傅占庆独自驾驭一辆毛驴车,我与石老师同驭一个毛驴车,许是舍不得毛驴的劳累,石老师一直坚持步行;性情天真活泼的傅占庆,唱完“东方红”,又唱“社员都是向阳花”,再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虽说唱的不时走调,但听来却有着浑圆、粗狂的西北男子汉的声韵,我纠正了他数次后,也随着他唱起来,为我们的旅途增加了不少乐趣和情调。开始时只是笑的石老师,后来也加入了这不成音律的大合唱。大家乐呵呵,有说有笑,数小时过去了,我们在太阳直射头顶的时候,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天生桥。这天生桥,实际是人造木桥。但见它,是人们在下面淌流昌马河水的悬崖绝壁两岸打木桩,用原木铺底架设而成。那铺设的方法,犹如古人在甘肃与四川交界地方铺设的栈道如出一辙,只是桥面远比栈道宽出许多,我估算路面有2米多宽,从上面行走微型载重汽车和“东方红”拖拉机绰绰有余。看着这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生活在这片热土地上的人们的创造物,我不由敬佩起生活在这片热土地上的昌马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伟大啊,不愧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一部分,骄傲啊。

“邢老师,你饿不饿?”见我对天生桥看个不完的小傅老师问道。

我刚要答话。石老师瞅了一眼小傅老师,面对我笑道:“人是铁饭是钢,跑了这么远的路,哪能不饿?”言毕,他像兄长般给我和小傅老师安排:“小傅,你卸车给驴儿喂料饮水;麻烦邢老师挖刨枯岌岌草根,我动手做饭……”瞧他那有条不紊的安排和待人谦虚有礼貌的神态,不亚于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在我和小傅老师做好自己的工作后,回到石老师做饭的地方。只见早已将面和好的石老师,就地挖了一个浅坑,找来几块鹅卵石,将铁锅搭在上面,只等“伙头军”点燃枯草根生火起灶。我是个不称职的伙夫,点了几次火,均以失败告终。给牲口喂好料饮过水,使毛驴高兴得“咴咴”直叫的小傅老师见我的狼狈相,刚将“你真……”“笨”字未出口,石老师急忙接过我手中的火柴盒,说:“这地方地势高,缺氧。划着火后,慢慢点‘呼啦草’根……”他的举动果然奏效。那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傅老师,也自觉刚才说话的唐突,会产生对我的“伤害”,一个劲地对我说“对不起”。“将功补过”拿出来时带的腌萝卜条和“烧壳子”(一种类似烤面包的食物)。这边石老师,拿出盛醋的瓶子,推开“醒”好的面,用刀子将面拉开……小傅老师为了缓和刚才的不快,冲着我笑道:“邢老师,你给这切开的面起个名字,好吗?”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驴肚带。就和套车的毛驴肚子下的肚带子一样!”三人哈哈大笑起来。说笑完,大家一起动手,拉的拉,揪的揪,一顿风餐露宿的野餐,在欢愉的气氛中结束了。应该说,过去多少年以后,我仍忘不了那次饶有兴致的美餐佳肴和纯朴的乡情。

吃了饭,浑身力量倍增。我们实施来天生桥捡柴火的任务。柴火要绕道下到下面的河滩上去捡。我们顺着人工开辟的台阶下到崖底。那些柴火是从很远南面的原始大森林随融化了的雪水漂流到下游来的枯树枝(条),因为此地离人居地方遥远,一般没有社员群众涉足。应该说,我们是很幸运的,待等到日头离山头还有三竿高的时候,我们已是满载而归。正当我们欲搬兵回营时候,眼尖的傅占庆,指着一群浑身银灰色的像羊,且又比家羊大的动物喊道:“青羊,好大一群啊!”说时迟,那时快,傅占庆取过斜挎在身背后的猎枪,向行走的羊群准备射击。一向稳重矜持的石恒友老师按下了小傅老师的枪头,无不感慨地说:“就别伤害这些生灵了,他们也是一条生命啊!”许是石老师的真情感动,许是小傅老师想起了什么,他未有任何异议,收起了他的枪,继续搬送捡好的柴火。

西面的太阳落山了,我们生火做饭,按照我们来时的计划,决定在天生桥下涵洞里度过一夜。虽说已是暑夏季节,但是在荒滩野地过夜,还是很冷的。好在我们穿戴比较厚实,石恒友和傅占庆还带来了羊皮褂子(一种不带面子的羊皮袄)。我们在一个深两米多的涵洞里栖身,点起了篝火取暖。睡觉时,他们二人将我夹在中间睡,我不好违拗他们的好意,只好从命。也许是过度劳累,不久我就进入了梦乡。黎明时分,我醒了。睁开眼睛看时,身上盖着两个皮褂子,而石、傅两人都不在了。我翻身起来,只见傅占庆老师在洞口做体操活动筋骨。我急忙问:“石老师哪里去了?”小傅老师见我着急的样子,说道:“石老师看牲口去了,这里狼多,他提高警惕呢!”我这才发现,枪不离身的小傅老师身上的枪不见了。

天亮了,我们打点行装,驾驭着满载柴火的毛驴车,踏上了归程之路。学校留守的常友兰老师给我们准备的臊子面,馋得大家直流口水呢!

街谈巷议兰州黄河中立桥

在兰州,贯穿黄河两岸的众多桥梁中,始建于清末民国初,饱经历史沧桑的黄河铁拱桥(又名“中山桥”),为了弘扬它的古老品位,使之与人文景观相结合,2002年开始对它进行全面修缮和装点。在不远的未来,它将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环境中,再现其绚丽多姿、灿烂光辉,集交通、旅游、文化和欣赏等为一身,高品位高风姿,成为新时期打造的黄河沿岸风情线上崛起的灿烂光辉耀眼夺目的魅力之星。

无独有偶,坐落在雁滩乡西端的“鸭嘴滩”滨的兰州黄河中立桥,建成至今已整整六个春秋。却如众多桥梁中的“灰姑娘”,受到冷落,静静地面对滔滔东流的黄河水,忍声吞泪,默默地经受着风蚀雨剥的煎熬。徒有“敞怀纳车流的用武之心”,而无能有所作为。这不是兰州黄河中立桥中立桥的过失,而应该说是一种人为的漠视造成的。尤其是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是应该将此事项列入议事日程里去的时候了:或留、或去、或者将其改造等等,全社会的人民群众都在拭目以待,企盼能对市民们早有个交代。笔者曾留意—兰州晚报》2002年12月18日至19日,分别以“中立桥,何时敞怀纳车流“和”中立桥,烫手的山芋?”为题,代表所有关心中立桥建设的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等问题提出了呼吁和建议。每一个关心兰州城市建设的人们,兴高采烈,寄希望于兰州市新一届市委和政府予以对中立桥的尽快投入使用做出决断,早日如愿。又是许多时间过去了,原因种种,未付诸行动,仍“风平浪静”。

有媒体报道说,对中立桥的投付使用,迟迟不能得到解决,原因多多:有说中立桥投资方——“中立公司”的原因;有说承建中立桥的建设方原因:还有什么“没验收”和“对岸土地利用手续没有办下来”等等原因,不一而论。诸如此类,名堂不少,且又各执一方。倒是为企业排忧解难,为民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和微观调控作用,哪里去了?岂不令人大跌眼镜。笔者以自己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体会,非要政府出面,协调各方,尽快拿出是留?是去?还是将其进行改造?只有动起来,才是硬道理,中立桥才会有“敞怀纳车流”的光辉灿烂的明天,不是吗?

伊人啊,听我说

阵阵哀乐声响起,伊人几次昏厥……目睹伊人的悲痛欲绝和憔悴之状,我的心也要碎了。要知道我和伊人是同样悲哀。伊人失去朝夕相濡以沫的伴侣,我失去一位莫逆之交的挚友,我们的心境是多么的相近和相同。

逝者如斯夫,死而不能生还。我们活着的人要节哀自重,安排好自己后半生的旅途,乃是伊人逝去的夫君之遗愿啊!

伊人是我中学时代的好朋友,也是我今生今世的红颜知己。谢谢伊人在失去夫君的那一刻,首先告知我,使我得知消息后,立即和众多亲朋好友及同学们前往奔丧,助伊人解愁分忧;我以能为伊人做到这些,心里好受些,那是因为我们的友情源远流长,永久永远……

伊人可曾记得,上学的时候,我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伊人是班级班主席。我们政治上追求进步,学习上你追我赶。正当我们奋发努力要考大学时,一场触及人类灵魂的“文革”灾难降临,将我们火一般红的理想捏碎了。我们彷徨,苦闷,百思不得其解,但我们坚信,真善美永远是真善美,仍不放弃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和追求。

在复课回校的日子里,我与伊人或在校园华灯下,或在放学归家的路上,常见我们或热烈的交谈学习上的问题,或是在商议转变班级青年同学的思想工作和做好所带初中辅导班同学的帮教事宜。我总见伊人瞪着美丽的大眼睛,若有所思,或露出淡淡的笑容。我知道伊人,一定是赞同我的说法,并从中又憧憬到什么,这些都会使我们不约而同地笑起来。我们的真挚友情和交往,咱们两家的父母亲也感动了,他们言语中露出期望我与伊人能走到一起。我也向伊人传递了这一信息,伊人只是点颌微笑不语或捂着红脸跑开。但有一点,是伊人在那场“上山下乡”运动中,主动提出要和我共赴甘肃河西地区农村下乡插队,在广阔天地共圆我们的情感之梦。孰料事情有变,伊人后来和另一位女同学去了甘肃陇东地区农村……我不怪伊人,伊人未能与我相伴同行,必有伊人的道理(后来伊人告诉我,是由于遭遇一位坏男人的骚扰和威胁),但我觉得我们是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更准确地说,是谁也忘不了谁,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定的环境,只能将那份真情深深地埋藏在各自的心底,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和回想。我说的这心里的话,伊人觉得有道理吗?

20多年过去了。当我从甘肃河西地区农村举家调回省会兰州,第一个想起的朋友就是伊人。为了那份珍贵的友情,我出差去秦州,经过多方的询问,得知伊人在市郊三十多公里某地质勘察单位工作。我不畏路程艰难行走,前往探视伊人和伊人一家人,那是因为在我心里总是抹不去伊人的音容笑貌,和对伊人现在生活得幸福美满的冀望。当我得知伊人现在工作顺利,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不仅有个疼爱伊人的夫君,而且还有一双环绕膝下的天真烂漫的儿女。我在羡慕伊人的同时,更是为过去那种牵挂伊人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