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0
7550300000044

第44章 尚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发展情况(5)

4.太原轨道交通4号线

该线为一条南北向穿越汾河西侧片区,东西向跨越汾河,联系汾河两岸片区的骨干线路,线路长32km,共设27座车站,其中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6座。

功能:南北向联系汾河西岸各片区,东西向联系汾河两岸各片区,加强了汾河西岸各片区与长风片区、龙城市级副中心和太原南站的联系。

途经道路:汾西路、和平路、市府北街、新晋祠路、龙城大街、南中环街;对外衔接:与太原南站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公路对外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衔接。

5.太原轨道交通5号线

该线为一条联系主城组团汾河两岸各片区,南北向覆盖城市主要河流走廊的骨干线路,线路长33.8km,共设29座车站,其中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6座。

功能:加强了主城组团北部、汾河两岸各片区的联系,同时联系了主城与新城组团;途经道路:兴华街、五一路、并州南路、坞城路、大运路;对外衔接:与太原客运站、太原客运南站衔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公路对外客运交通的一体化衔接。

6.太原轨道交通6号线

该线为一条市域快线,加强了中心城区与清徐组团之间的联系,线路长48.1km,共设23座车站,其中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4座。主要途经道路为G307、迎宾路、滨河西路、康宁街。

7.太原轨道交通7号线

该线为一条联系太原、阳曲的快线,主要加强了太原与阳曲的快速联系,线路长27.6km,共设15座车站,其中有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2座。主要途经道路为G208、迎新南三巷、大同路、中钢街。

4.6.4太原市城市轨道交通三阶段建设时序

第一阶段将规划建设地铁1号线、2号线的一期工程,形成“力”字形的基本骨架,覆盖城市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要客流走廊,支持城市向南发展,引导并促进新区的开发及城中村的改变,同时带动太原南站和武宿市级中心的发展。建设时间为2011-2017年,通车里程为49.2km。

第二阶段建设为2018-2020年,是建设发展阶段,在中心城区内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骨干网络,规划建设3号线、4号线和2号线二期工程,共同形成中心城区的骨干轨道交通网络,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内的主要客流走廊。通车里程为116.2km。

第三阶段为2021-2030年,在第二阶段形成的城市轨道交通骨架网络的基础上,先后建成5号线、1号线二期工程、6号线和7号线,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通车里程为233.6km。

4.7大同

4.7.1大同市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国家发改委透露,正在加速的城市化及目前需要刺激内需的经济环境,使得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准入条件可能放宽。大同市正处筹备城市轨道交通的行列。

4.7.2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网规划

1.大同市城市概况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全市总面积14176km,其中市区面积为2080km。总人口321.5万,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华北地区较有影响力城市之一,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大同市矿藏资源丰富,是我国着名的“煤乡”,煤炭储量大、质量好、热值高,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境内地下矿藏还有铁、铜、铝、锌、磷及石灰石、云母、石墨、大理石、花岗石等。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同以它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优势和在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新机遇。

2010年,大同市GDP总量达到694.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几乎100个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增长速度达14.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4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8.8亿元,同比增长18.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0.1亿元,同比增长11.0%。人均GDP达21596元。2010年,大同市财政收入完成138.42亿元,同比增长14.49%。

2.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

大同市是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能源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做好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大同市确定的2357km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本着以“一轴双城,主副结构”的思路。一轴就是以御河为中心轴,御河以西为历史文化名城,以东为新区,由古城和新区构成“主城”。“主副结构”就是除主城外,把同煤集团所在的区作为“副城”。在城市建设定位上,大同市本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则,努力把大同建设成为一座魅力、宜居的现代化特色城市。该市到2020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27km以内,并在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切实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大同市轨道交通网规划

大同初步规划3条线路,尚未形成正式文本。

4.8西宁

4.8.1西宁市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西宁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通过审查。

4.8.2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西宁市城市概况

西宁市简称宁,因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西宁有渊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2261m,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市现辖城东区、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城西区、城北区、海湖新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及大通、湟中、湟源3个县,总面积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80平方千米。截至2009年底,西宁市总人口达220.5万人,占全省39.57%,城镇化率达到61.35%。

2010年西宁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8.3亿元,是“十五”末的2.62倍。

2.西宁城市总体规划

西宁市总体规划立足于区域发展的视角,与相关专业部门多次沟通,提出“建设西宁到张掖铁路,形成西宁市第二条外出铁路通道”的设想,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这条第二通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西宁的区域地位,也起到了加强青海省的对外交通联系、完善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功能的作用。规划形成西宁市-总寨-鲁沙尔-甘河滩-多巴环状综合经济区。这种“大西宁”的结构有利于消除主城区“十”字结构的缺陷,加强城镇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在“生态环境”专题的研究基础之上,确定西宁市的生态绿地网络模式,为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提供指引。“城市交通专题”开展了小样本居民出行典型特征调查,提出了西宁市交通的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对西宁交通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西宁市交通发展战略,对未来交通需求进行了预测。通过交通流量分析和交通难点研究,对于确定城市路网格局,解决“错位十字”形态带来的交通瓶颈具有重要的作用。青海省有许多大型工矿企业深处高原腹地。作为青藏高原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西宁是他们重要的后勤补给和生活服务基地。因此规划适当提高居住用地的比例,以体现西宁作为高原生活基地的功能。

青海的特殊城镇体系特征,使西宁成为唯一辐射全省的中心城市。规划着重加强西宁在科教、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领域的效能,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适当提高人均指标,以满足全省对西宁服务职能的需求。针对西宁特殊的自然条件,“总规”着重进行了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一方面对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地段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结合城市用地的拓展,巩固原有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成果,进一步完善山体绿化的布局。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3.西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为了缓解西宁市的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安全性,市政府在2009年全面启动了畅通工程,分近期、远期实施该工程,其中近期分三个阶段实施。畅通工程远期目标还以“十”字形发展轴线为骨架,拓展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路网和建设时序,发展以城市高架为主、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今后,西宁市还将尽快建成西宁西过境高速公路,推动南凤凰山环绕城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有计划地加大对全市“断头路”、十字路口大转盘、公铁平交道口的改造力度,建设一批公交场站、调度枢纽、社会停车场等,努力达到“近期显着缓解、中远期基本解决”的目的;完善客运场站布局,修编完善《西宁市轻轨交通规划》,进行轻轨空间整体布局并预留停车场用地,远期形成以轻轨交通为主、公交车为辅、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客运综合交通体系;科学规划城市路网,近期构建微循环路网、小循环(内环)路网及一、二环路网和“十”字形三环路网,近、中期修建城市高架路,中、远期构建高速立交桥,远期构建外环路网,推行轨道交通建设,最终达到通畅、安全、公平、绿色综合交通体系的目的。西宁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初步方案由3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在主城核心区形成“井”字形构架方案,主城区全线网长约65km,共设58座车站,其中换乘站3座。

4.8.3西宁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

西宁市区范围内地铁网络总长70km,共设63站车站,其中换乘站4座,设计远景年日运送旅客约100万~120万人次。各条线路均推荐4节B型车编组,最高速度70~80km/h,平均速度30~35km/h。各条线路具体如下。

1.西宁地铁1号线

总里程为32km,共设27站,车型4×B,从大堡子镇至乐家湾镇。

2.西宁地铁2号线

总里程为18km,共设17站,车型4×B,从祁连路至总寨镇。

3.西宁地铁3号线

总里程为20km,共设19站,车型4×B,从青海大学至西宁火车站。

西宁市座落在几片狭长山谷中,非常适合发展地铁这种线路较少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较少的线路便能够具备较强的客流聚集能力。首期线路可考虑2015年开工,2030年建成全部线路。未来2号线南段还可延伸至湟中县,3号线北段也可向北延伸至长宁镇,1号线东段可延伸至曹家堡机场及海东地区平安镇。

4.9徐州

4.9.1徐州市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新动态

大力争取城市轨道交通等5项事关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期推进项目。此外,还公布了徐州市部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轨道交通1号线线路、站点、车场等规划方案已基本形成。

4.9.2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徐州市城市概况

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微山湖南岸。北邻山东省,西靠安徽省,东接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现状城市建成区面积114平方千米、人口120万人,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徐州都市圈的核心。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端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和铁路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徐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地方立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