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不断,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科举制度被废除,文人“四民之首”的地位被颠覆,被彻底边缘化。这些影响了文人的生存方式和心态,也改变了人们的小说观念,出现了“小说大发展”的繁荣景象。读小说、写小说成了当时最时髦的事情。这时期“新小说”的发展催生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迅速成熟。所以,我们选择生存状态与小说发展这个切入点,研究近代文人知识分子和此期的小说发展的关系,从而分析近代小说的价值是很有意义的。
文人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提法,不同的研究者也有自己的定义,士、士人、文士、士大夫、知识分子、知识人、文化人等概念都在使用,但其意思与“文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就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略高的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的人。
文人与小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我们关注的是近代(1840-1919)这个特殊阶段,文人的群体特征、思想心态、生存状况、角色转变,以及这些对近代小说发展变化的关系。我们采用文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以小说创作的发展线索为经,以作家活动为纬,探索近代文人的理想追求、生活情况、文化心态以及这些因素对该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等问题,为现代小说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变,中断了封建社会自身的发展进程,国家逐步丧失了主权;传统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文人失去了“四民之首”的优越感,被迫转变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经历了痛苦的纠结,为了救亡,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小说。文人使小说地位由街谈巷议的“雕虫小技”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使小说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事情;同样的,小说也为文人提供了理想的精神避难所和展示心灵的舞台,也成了这些边缘群体的粮仓银库,为他们提供物质支撑。
其次,文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的心态和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传统文人忧时伤世、救亡救世的心态在有些文人的言论行为中体现了;更多的文人身上体现了面对新时代新现实的矛盾、孤独、淡漠的末世情怀和边缘心态,也有些人能尽快融入社会,表现出开放、接纳的心态。在近代这样特殊的社会里,文人选择了特殊的生存方式。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帝王之师”的职业理想、琴棋书画的闲情逸致和“悠然见南山”般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境界,已经成为历史。没有固定收入的文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午餐和家人的衣食奔波。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良好文字功底的文人看到了希望,便纷纷投入报界,充当新闻工作者或职业作家。一些着名的报人和作家在享受比较丰厚的物质回报的同时,也放纵着文人固有的浪漫。他们着书立说把文人的政治理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将狭邪冶游、诗酒风流写满了近代上海的大街小巷。
再次,近代文人确立了新的小说观。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文人接受西方小说观念,大力提倡“小说界革命”,使之成为宣传革命的工具。不管是翻译的外国小说还是自己创作的小说,数量极大,类型丰富。尤其是政治小说、科学小说、侦探小说等一些新类型的出现,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小说既是“文人论政”传统的延续,也是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主动接受外国思想的结果。在政治小说中,文人表达了自己富国强兵、治国安邦的观点,也勾画了未来新中国的蓝图。鲁迅先生命名的“谴责小说”也可以看成政治小说的一个小类。小说家们利用小说强烈批评弊政、抨击时弊、讽刺愚昧,留下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优秀的作品。
一些旧的小说类型在近代也有了新的发展。侠义小说是中国传统的小说样式,但是在近代这个新的时代里,侠义小说却得到了大发展。千古文人侠客梦,侠义行为,侠客形象中给予了作者梦想和无奈。冶游狭邪是中国古代文人闲情追求的方式之一,但是,在近代上海这个商业大都市里,文人的狎邪之游少了传统的风流和雅致,多了铜臭和商品交易的俗气。近代风靡一时的狭邪小说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这些被人诟病的东西,更有文人逃避现实、反拨社会、表达理想的内涵。优秀的狭邪小说就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其中的嫖客形象就是那个时代文人的写真。
本书从一个新角度观照近代小说,寻找近代小说产生、发展的根源,但是由于近代小说数量大、发表载体情况非常复杂,原始资料缺乏,有些想法比如小说作家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等最能说明生存状况的问题却因资料难找而难尽如人意,有的研究设想因为自己才疏力薄,难以驾驭而割舍,这些都只好作为后续研究的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