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近代文人生存现状与小说研究
7547100000035

第35章 近代小说家的论政情怀与(6)

李平书并不以思想家着称于世,但是从他关于启蒙问题的吉光片羽中,仍然可以看出其思想的深邃性。有些议论,即使与王韬、郑观应等当时最着名的改良思想家相比,也熠熠生辉,毫不逊色。

第三节政治小说

政治小说,是近代社会全新的产物,是“小说界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1902年《新小说》创刊之始,即把“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放在了首位。晚清各大报纸、杂志也都刊载或译介了政治小说。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学界对政治小说重视不够,研究成果较少。阿英、欧阳健等在晚清小说史及文学史对政治小说的概念分类、起因、特点、价值等基本问题,点到为止,论述不多。对作品的研究集中在《新中国未来记》《宪之魂》《自由婚姻》《洗耻记》《狮子吼》《黄绣球》等几部上,而且重在思想内容论述上,对其艺术特征以“水平不高”而忽略不论。近来有人开始对中国政治小说与西方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如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郭延礼《近代外国政治小说的翻译》,方长安《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麻贵宾《中国近代小说形成之比较》,姜启《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与日本的明治文学》等,论述了国外尤其是日本政治小说对中国政治小说创作的影响,但还有深入的必要。

一、政治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政治小说”这一类型,最早源于英国,政治小说作家最初是政治家而非小说家,代表人物是曾两度出任过英国首相的迪斯累里和曾任过英国国会议员的布韦尔·李顿。在日本维新第二个十年翻译文学勃兴时期,以上两位作家的近20部政治小说被译为日文,成为日本翻译文学中最走红的作品。在此影响下,日本一部分政治家兼新闻界人士也开始写作政治小说。1871年织田纯一郎翻译发表了英国布韦尔·李顿的《花柳春话》,并把“政治小说”概念引进了日本。此后,有大量仿作、创作出现,掀起了政治小说热潮。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当推柴四郎的《佳人奇遇》和矢野文雄的《经国美谈》。中国近代政治小说是从日本输入的。1898年冬,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在该报第1册(1898)上发表了着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文章说:“政治小说之体,自泰西人始也。”

关于政治小说的定义,尚无定论。有人说是指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小说;有人认为,政治小说是以写观念为主的一种散文故事,比如说关于立法机构,及关于经济活动的理论。其中,作者的主要目的,是宣传政党、改良社会或是暴露支持政府的人们的生活及构成政府的诸势力。也有人认为,凡是叙述本国或外国政治史、革命史、革命家等,介绍新政治的先辈先例,以鼓舞对于革新的热情和掌握国际外交等的时事问题、陈述意见,以唤起一般舆论的反映,或是处理妇女问题、女子参政等问题,指出将来应该解决的方式的小说,都可以称为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小说。这个概念的外延就更宽泛了。梁启超则认为,政治小说是“专欲发表区区政见”而作,解释道:“政治小说者,着者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于幻想。”“着书之人,皆一时之大政治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固不得专以小说目之。”意思是说政治小说是那些在小说中发表政治议论的作品。从他的《新中国未来记》可以看出,政治小说也就是处理有关政体、政府、政策等一般政治问题,表现作者对于政治的主张即政见的小说。

关于近代政治小说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的原因,应该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以及文人的政治化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使沉浸在天朝迷雾中的国人警醒,产生了民族危机感。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在“救亡图存”的爱国浪潮中,小说受到“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社会精英的青睐,他们企图借助小说浅显易解、娱乐多趣的艺术特点,开启民智,使之自觉承担起改良群治的时代任务。梁启超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定一提出引进政治小说:“今日改良小说,必先更其目的,以为社会圭臬,为旨方妙……然补救之方,必自输入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始盖中国小说中,全无此三者性质,而此三者,尤为中国小说全体之关键也。”小说翻译大家林纾早年就认为:“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之小说始,故尝与通译友人魏君、王君,取法皇拿破仑第一、德相俾士麦克全传属稿。”举人出身的邱炜爰认为:“欲开凡民智慧……一在多译政治小说,以引彼农工商新思想。”以上的看法基本代表了当时文坛对政治小说的态度。所以阿英说:“一般言之,在翻译小说初起时,目的只在作政治的宣传,故所谓‘政治小说’之风甚盛。”

在中国近代,政治小说热只持续了十几年,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潜在的深远影响,那就是它使小说创作呈现泛政治化的倾向。陈平原发现:“纯粹‘借以吐露其所怀之政治理想’的政治小说,本身成绩并不可观;可影响于‘谴责小说’的写时事与发议论、‘言情小说’的借男女情事写时代变革、‘社会小说’的政治热情与寓言式象征……以至在晚清大部分小说中都隐隐约约可见到政治小说的影子。”即使五四时期的小说大家鲁迅先生,也无不受其浸染。周作人曾说,鲁迅在求学时期,“梁任公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当初读了的确很有影响,虽然对于小说的性质与种类后来意见稍稍改变,大抵由科学或政治的小说渐转到更纯粹的文艺作品上去了,不过这只是不侧重文学之直接的教训作用,本意还没有什么变更,即仍然主张以文学来感化社会,振兴民族精神,用后来的述语来说,可说是属于为人生的艺术这一派的”。

二、政治小说的主要内容

政治小说的类别,就其内容来说,一般分为改良派小说和革命派小说两类。改良派小说,是指在原政体不变基础上实行一些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目的的小说,主要有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春风的《未来世界》、佚名的《宪之魂》等;革命派小说,就是坚决摧毁旧的政治体制,重新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小说,主要有张肇桐《自由婚姻》、“汉国厌世者着,冷情女史述”《洗耻记》、陈天华的《狮子吼》、怀仁《卢梭魂》、羽衣女士的《东欧女豪杰》等。当然,也有在上述两者基础上,增加一类的,如阿英增加了“反对立宪”一派,如黄小配《宦海升沉录》《大马扁》,吴趼人《立宪万岁》等。裴效维则把既不属于改良又不属于革命或说介入两者之间的政治小说称之为“其他政治小说”,如《黄绣球》《六月霜》等。我们认为,有些所谓的政治小说与梁启超提出的“政治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只是以当时的社会情况为创作背景来揭示社会问题,应该称之为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小说”。

1.新中国想象

作为晚清维新变革失败后先进知识分子为获得社会广泛响应、实现政治启蒙而寻求到的一种表达方式,政治小说与其他小说类型一起承担起了现代民族国家主体和现代个人主体的双重建构的任务。不少作家意在构筑未来,提出一套套完备的强国方案,描绘了一幅幅对未来资产阶级合理政权的构想图卷。

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里,梁启超就开启了有关“新中国”的想象,他幻想50年后(即1962年)的中国已摆脱了危机,成为世界强国。小说一开始就描述大中华民主国的公民正热烈庆祝中华民族政治改革50周年纪念,并在庆祝大会上邀请了着名学者、孔子第72代后人孔宏道讲解中国民主建设的历程。列国皆来祝贺,齐集南京,场面非常热闹。尽管新中国还是比较模糊的影子,但是在形式和主题的构思上,小说已剔除了传统小说从历史中寻找创作真实的艺术原型,而把目光朝向未来,营建了充分民主自由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