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重新找回植物染,找回蓝靛染色的历史,是由位于南投县的台湾工艺研究所的“保存台湾工艺、培训文化产业人才,复兴台湾蓝染工艺文化”的工作开始的。
总体上说,今天“台湾蓝”的初步成功,由两大方面人士的努力所造就。一方面是学术研究机构,如上述台湾工艺研究所以及“农委会”农业试验所、台中县文化中心,还有如台湾大学实验林管理处、辅仁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大叶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大学相关系科,都有相关专业学者,互相配合、推动。另一方面是社区、社团组织和社会热心于染织手工艺人士。如“三角涌文化协进会”、“台湾田野协会-二格山自然中心”、“台湾染色研究室”、“纤维艺术工作坊”、“台湾天然染色研究推广中心”、“台湾蓝染学会”、“泰雅族染织研究中心”等40多家热心于植物染、蓝染同人组合。
另外还有至少28家为植物染、蓝染配套服务的材料商行。
综观台湾蓝染业能够从“无”到小规模产业化的过程,离不开民间组织有完全自主权利,能够自主决策项目、执行和营销形式;同时行政职能部门也有长期持久的相应扶持政策,双方相辅相成,形成蓝染手工艺的“产业化”模式。
(1)民间社团活跃
由于体制原因,台湾民间社团组建手续简单,各种社团甚多。社团成员都是当地社区居民,社区有“社区大学”,都是以相同意趣、相同目的联合组建而成。
社区大学和社团在社会功能性质上有所不同。社区大学重点在普及、提升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应的“社区文化素养”;社团以各项技能为中心,具有经营性质。社区大学、社团在特殊时期,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社会创伤后,都能发挥有效的互助自救工作。在平时,社区大学、社团开展当地文化、经济建设活动,蓝染传统手工艺就是某些社区大学、社团的活动项目之一。
台湾1999年“921”大地震,受损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中寮乡,震后组建了一个植物染小工坊。成员年龄最小不足20岁,最大已过60,年龄差距并不妨碍她们之间的诚信合作。震灾后,行政主管部门都有救急应对措施,但彻底摆脱震灾带来的一切阴影-生命、经济的损失和生者生活、心理压力-归根到底要靠灾民自己努力。震后3年,我到中寮乡还看到很多人居住在行政主管部门搭建的统一制式抗震简易房,但人人都在努力工作。“阿姆的染布店”植物染工坊是当地灾民自发组织的生产自救团体之一,她们利用中寮乡山区繁盛的植物,开创植物染系列用品的设计、制作和经营。
我看到的系列用品已经有文化用品和生活用品两类,只是因为当时经济大环境不理想,小工坊经营困难重重。但工坊成员在困境中未曾放弃努力。2001年中寮乡植物染色商品趋于多元化,各种蓝染产品设计开发、成本分析及营销规划已自有体系、趋向成熟。产品也初具市场竞争力。“阿姆的染布店”工坊永续经营的理念与实践,也及时得到当地补助单位“劳委会”中区职业训练中心的鼓励和肯定。2004年8月中寮乡开办“2004年植物染色技能培训班”,培训有意从事工艺染色的劳工朋友。培训和推广蓝染的目标,是在训练培养蓝染手工艺产业化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为蓝染产业化布下“星火之种”。培训班学员都来自各地,学成之后也回归各地。
蓝染技艺也因之分布各地,使蓝染技艺得到实际上的普及和推广,也就为未来以“个案”小而“数量”众多的模式形成蓝染产业化格局打下基础。事实上,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形式不是大机器的大生产,而正是“小批量、多规格、多品种”为其生成模式特点。中寮乡从自己“走过来”的历史中,深切了解市场经营、企业形象的关键性。于是培训班课程除了必备的植物蓝染的技艺内容外,还有商品陈列、营销、网际销售、包装等课程,让结训人员能学以致用,快速就业,加入市场,推进植物蓝染技能逐渐扩大,相互包容、呼应,形成小型地方产业。
蓝染手工艺能够在高科技大发展的今天,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上世纪经济突飞猛进之后,也面临着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
台湾资讯十分发达,全球网络畅通无阻,能及时吸纳欧美、日本等重要现代工业国家的文化、科技、经济理念及发展动态。对此,台湾文化科技经济界皆有及时反思和反应。面对环保的切实需要,“反发展”(反城市化)文化理念,促成原本已有相当程度现代化的台湾社会中,产生一批有热情的“知识精英”。他们试图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寻找被现代社会遗弃的“文化基因”,唤回渐行渐远的社会良知。台湾工艺研究所出版的《台湾蓝草木情》中说“提倡天然蓝染料结合精致手工以提高工艺染色附加价值”:
最终目标是希望善用此项独特的文化资产,透过传承活用创新,提升当代染织工艺的内涵,藉由自然之赐的“蓝草”、去芜存菁的“蓝靛”、酿蓝成华的“建蓝”等青出于蓝技术三要素,重新开启营造新世纪台湾蓝染工艺多样化、在地化、社区化、生活化的美丽视界,成为未来推动台湾绿色优质文化产业的新利基。
可见“绿色优质文化产业”,即环境保护产业是根本目标。
当然,在追寻这一目标过程中,蓝染业以它特有的“个人创意”,会吸引和激发更多人的兴趣,从而引申到“生活美学”范畴;“个人创意”的独具一格的展示,如构图的巧妙、造型的意味,和浸染蓝色阶多层次变化、映托,又渗入“技术美学”的层面,使参与者对“科技”与“艺术”这一体两面的哲学命题有充分的体验:用庄子语说,是“技”进乎“道”了。
经济的需要和历史基础
蓝染业,特别是蓝印花布项目在历史上本来就属暴利行业,利润甚高。在今天全球化学染一统天下的时候,传统植物染、蓝染以其手工操作和环保特色,其产品也同样是高利润项目,特别是综合运用多种技艺创制而成的蓝印花布及蓝染制品,具有技艺的“唯一”性,更是高档服装、室内装饰的艺术作品,因此才有被挖掘、复原的市场前景。
蓝染本身就是台湾历史上重要手工艺。早在明末清初郑成功的时代,台湾南部的大陆移民就开始种蓝打靛,并输向大陆。此后蓝染业稳步进展,1880年的淡水海关记录当年蓝染贸易量高达21000担,折合1260吨。这些早期打靛的土坑遗迹如今在高雄美浓、平溪等山区仍可目见。而已经野化的山蓝更是分布全岛,蓝染社团在栽种、采集原材料方面,并不困难。今天台湾蓝染社团,在经营方向上其实也有了分工。专营蓝染材料,从栽培、管理到打成靛泥,有鹿谷永合大菁农场、台东鹿野林家木蓝农场。从事蓝染创意的有台北县三峡染工坊、蓝彩染工坊。既从事蓝染创意,也进行工艺教学的有蓝色旗迹工作坊、蕉城蓝衫工坊、天染花园等。蓝染工坊专业重点方向的逐渐分支独立,也是台湾蓝染技艺及其经济市场逐步发育成熟的一个标志。
蓝染社团的迅速涌现,固然有如上述原因,但归根到底,还在于台湾民间自我意识、自我努力、自力更生的能量十分巨大,在有的时候,甚至比“官方”都要表现得更为强势。蓝染手工艺因时得宜,才有如浪初起的状态。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蓝染手工业的产业化过程,并不会脱离市场经济的规律,有市场才能有生存的意义。蓝染手工业属工艺美术行业,一切艺术的设计、造型、色调的要求都要服从和引导市场的需要,所以,有的时候其“商业行为”和“商业标准”要远超过“艺术行为”的价值。只是这种“商业行为”的业者要兼顾到双方的特色,并且,最好能有“文化”的观念,才能在其中游刃有余。因为蓝染产业化不是可使之成就亿万资产的有效项目,它只能为业者个人、团体从中体验到更多“人文”性质的快乐和身心健康。因此,如何保持和不断充实业者的“蓝文化”心态,和如何培育市场、引导市场,将是台湾蓝染产业化未来发展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2)“产、官、学”三者互动
“产”指上述经营性质的社团;“官”是行政主管部门,有属于教育系统、工业系统的不同。还有“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从手工艺行业方面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是沿袭国民党大陆时期“实业部”性质,以振兴、扶持民族产业为主旨。不同的是随着历史变迁,科技高速发展催动市场全球化,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必将走出“经验”性传承、生产的套数,以现代科学手段发掘其科学内核,才能促进传统手工艺达成产业化目标。从这一点看,“文化产业”的性质区别于一般技术改进型的产业,所以,由“文建会”为其服务部门也许更加凸显其“文化”性质。在这个目标要求下,行政主管部门起着必要相关经费的及时编列和联络、服务作用。
主管部门架构和职责
行政主管部门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办公室”负责。
他们借鉴北欧诸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多年推进文化产业的经验,把握这类产业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小型化、分布广,而其就业人口和产值能够一直保持成长,产业进行过程对于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帮助。以此针对台湾本岛经济结构,认为过去几十年来台湾以大规模制造业为主导的生产形态,在今天已渐失去优势,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建立更能适应“后福特”时期的生产组织形态,深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力,十分必要。也就是大陆以前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他们比大陆更早一点时间认识到:
知识经济附加价值最高的类型应该就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尤其是源于艺术创意的设计。当大陆只在笼统地提倡“文化产业”的时候,他们已经明确要把艺术创意设计的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艺术创意的产业,其实范围颇大,凡牵涉到“精神文化生活”的产业,都概莫能外,其核心是指重新设计的,或换言之,是原创艺术的创作与发表,如表演(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装置等)、传统民俗艺术等。他们把重在艺术设计的产业归之为建立在文化艺术核心基础上的应用艺术类型,如流行音乐、服装设计、广告与平面设计、影像与广播制作、游戏软件设计等。还另列创意支持与外围创意产业,指支持上述产业活动而必备的相关产业,指展览设施经营、策展专业、展演经纪、活动规划、出版营销、广告企划、流行文化包装等。
相关部门都是为文化产业业者服务,他们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产业,制定服务、扶持计划。就人才培育、研究发展、信息整合、财务资助、空间提供、产学合作接口、营销推广、租税减免等各个方面提出整合机制,推动专业人士、民间和企业之间良性协作,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他们制定文化产业工作的最高目标是在全球华文世界建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先地位,量化指标是能够在就业人口方面增加一倍,产值增加两倍。
为了有效推进文化产业计划的实施,用法规条文形式明确经济扶持额度和使用比例。如台湾南投地区行政主管的文件规定是这样:
业者提出之研发经费,其中补助款之上限,每一申请人1年度为新台币贰佰伍拾万元,2年度为新台币伍佰万元,且不得超过计划总经费之二分之一。
在经费来源比例和使用比例上也有规定,首先是主管部门来源的经费不得过半。其次:
(一)为避免业者因计划执行造成财务调度困难等影响,所申请之自筹款部分应小于公司实收资本额,亦即补助款≦自筹款≦实收资本额,以利计划之执行。
(二)人事费不得超过研发计划总经费之70%,待聘人员不得超过总研发人数之30%。
(三)消耗性器材及原材料费不得超过研发计划总经费之25%。(未明列之消耗性器材及原材料费不得超过本预算科目经费之20%)(四)技术移转费用不得超过研发计划总经费之60%,技术或智慧财产权购买不得超过研发计划总经费之30%。委托单一对象之劳务费达10万元以上须签订劳务契约。
(五)首次营销广宣费不得超过研发计划总经费之20%。
(六)差旅费:除因接受技术移转所须支出之差旅费得报支外,其他差旅费经费不予补助。
(七)资本支出:“政府”经费不予补助。
(八)申请“经济部”相关补助或奖励核定金额及本次申请计划之补助款,3年内之补助款总和上限为3,000万元;联合申请计划则依个别业者核算补助上限。
到2008年,又有针对“重点传统产业产品示范设计辅导”的扶持计划。该计划主观上是推进民间企业去应用专家学者的艺术创意,把专家学者原创性的艺术成果快速“市场化”,并借此“以主题式引导提升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之契机;期透过地方产业的群聚效应与自我转变的意愿”。所以,它的辅助对象是:“1、依公司法设立之民营公司。2、须为民间传统产业业者,传统产业系指《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第八条所指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以外之制造业,如:自行车、游玩具、医疗用品、手工具、体育用品、文具礼品、游艇等,且具群聚产业特性潜力者为优先。”辅导项目主要是“具产业共通性或关联性之产品创意设计,运用新功能、新造型、新材料、新色彩之手法,营造创新性及独特性之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