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7546200000001

第1章 序(1)

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集体撰写的《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一书正式出版了。我作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作为开展研究并撰写本书的课题组的组长,对它的问世,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部书的意义现在也许还不大能够为人们所认识,但是,随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将“重视老年教育”写入其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得到贯彻,随着《纲要》指导下的老年教育进入自觉发展的新的阶段,随着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为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并逐步展开,这部书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将会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第一,它是我国老年教育创办以来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我也读到过全国各地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研究者所撰写的老年教育学的专着,这些专着也思考过我国老年教育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本书是由名声响亮的8所重要老年大学和学有专长的8位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的“8+8”课题组撰写的,他们又联系着各地数以百计的老年大学以及众多的社区老年学校,其经验总结的广度要大于过去的着作;又由于本书的作者都是工作在老年教育第一线的专家学者或者是具有较强理论研究能力的实际工作者,他们所作的经验总结的深度也要强于过去的着作。

第二,它又是我国老年教育研究工作开展以来的学术成果的全面整合。这在两个意义上是如此。首先,本书的成果涉及老年教育学的诸方面:教育哲学方面,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方面,教育的管理方面,教育的社会发展方面,这是一种相对的全面;其次,本书的成果还是对老年教育学研究中出现的不同见解的梳理。学者们对老年教育本质、目的、价值、规律、理念所发表的意见,有很多是反映事物的这个侧面或那个侧面的,将其连接起来就成为全面的意见了。

第三,它是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奠基作品。我们的课题组对于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建构采取非常积极的态度。我们认为,创立这门学科是符合世界范围内学科建构的规律的,既不可阻挡,又十分必要。我们的态度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建构成学科,必须作长期的坚持不渝的努力,但是它的起步必须不失时机地从现在开始。我们迈出的这一步是较为坚实的。无论就基本范畴的界定而言,就创新原理的诠释而言,就学术框架的搭建而言,我们的这部书,对于后来人的研究是提供了助其登高的宽实肩膀的。

第四,它又是在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长途中较早阶段的着述。其理论观点、学术主张、逻辑构成均具有较大空间的可批判性。我们期待我国教育界的人士来批评,期待全国老年教育系统的人们来批评,这对于我们继续为建构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而奋斗是最大的助力。

上面四点相互联系,形成我们课题组对所作贡献的自我评价。本书从早期论证到深入研究再到整合成书,形成了自身的若干特点。

经验总结和理论探求相互结合是本书的一个显着特点。我们的认知材料,来自老年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实践中的主体体验,尤其来自广大老年学员的切身体验。例如,我们作教育目的、本质、价值的概括,既把握到大量老年学员的个性化体验,又作了对老年学员队伍的多次大数量样本的问卷调查,其可靠性难以否定。我们对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德育论、文化论的阐述,都本于众多老年大学所积累的必须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的经验总结,其创新性较为突出。我们关于老年教育在城乡社区如何发展的教育发展学问题的论述,更是建立在若干个省和直辖市、数以十计的地级市、数量达半百的县(区)的老年教育实证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有效的推进战略,其说服力不同一般。我们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国内外教育学研究的创新成果,运用它们所提供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当我们用这样的较为完善的认知结构去加工较为准全的认知材料并使之相互作用时,科学的论断就涌现出来。

这一显着特点之所以能够形成,其主体基础是我们的课题组是涉老、涉教各学科专家学者和富有老年教育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相互结合的写作集体。而广义地说,曾为老年教育经验积累和理论探求作出过努力的众多老年教育工作者以至教职学员都属于我们的研究主体。我想指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同志,既是社团的领导人又是理论的研究者,他重视老年教育的学术研究,倡导在老年教育界兴“立言、立论”之风,带头实行,成果丰硕。本书对于老年教育内外规律的区分和表述,基础就是张文范会长2001年在广州研讨会上的报告。曾任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和顾问的罗炳权同志,长期担任南京市教育局长,又是出身名校教育系的知名教育学家,他作为我的前辈,虽未能直接参与本课题研究,却早已在一系列学术问题上贡献了真知灼见。他对于老年教育核心理念体系的建构,起了领率的作用。

国家老龄办领导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袁新立同志,积极支持老年教育学术研究,重视实践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他对于本书实践基础的把握起了重要作用。他在2011年西安研修班上提出的“把老年教育当做教育来办”的指导性意见,对于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多元的现实条件下贯彻《纲要》精神开出了一剂良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专职副会长刘平生同志,领导了2003年建立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大中城市老年教育组织实施”的研究,和2008年建立的“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可行性”课题的研究,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写作创造了前提。

现在再来看一下我们这个写作集体的结构。课题组里,有哲学教授、教育学教授、政治学教授、伦理学教授、心理学教授;有各个老年大学的校长、常务副校长、副校长、教务处长、科研处长、教研人员、教师;还有曾经做过老年学员的老干部。其中的一些人,既是各个学科的教授又是老年大学的领导干部,他们一身而二任。这样的具有二重品质的课题组,能够做到既掌握大量实证资料,又富有学术探究精神,把实践和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拿本人来说,我长期从事哲学原理和中国现代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诠释的成立和系统陈述,作出过国内公认的贡献。同时,我在从16岁从军到现在的60多年的生涯中,有47年时间在讲堂上讲课。有了这样的基础,在1998年从事老年教育实际工作并认真进行教育学的“脱毛”之后,我对教育哲学、教育学基本原理就有了较多的理解。这对于我领导本课题组,跟大家一起实行实证材料和理论框架的相互作用,创新和梳理理论原理和实践理念,有着重要的帮助。在我们的课题组中,有多位教授跟我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对本书的研究和撰写都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