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7545500000075

第75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天文历法(1)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这种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我们的天文历法在世界古代史中是比较完善而准确的,它是近代世界科技史重点研究的对象。中国少数民族的天文历法是中华文明史上古代优秀文化的典型,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

第一节 历法的含义

一、历法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用表格形式表示星期和每月、日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特殊纪念节日,尤其是那些不同年份有不同日期的节日所在日期的一览表,叫作日历。

定出年、月、日的长度,是制定历法的主要环节;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历法的内容。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其中多数的历法是想把朔望月或者回归年分为编号的日数。按其侧重点不同,历法大体可以分三类:一类叫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二、历法与历书

“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问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三、阳历、阴历、农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历法

一、伊斯兰历

伊斯兰教历在中国的传统称法,亦称“希吉勒历”、“回历”,系阿拉伯历的一种,属于纯阴历,为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等民族普遍采用的历法,伊斯兰教节日和斋戒、朝觐等宗教活动和传统纪年都以此历为据。回回历以“希吉勒”为纪元,“希吉勒”是阿拉伯语“迁徙”一词的音译,系指公元622年9月24日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往麦地那。17年后,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决定以“希吉勒”为纪元的起点,并以此年阿拉伯太阴历纪年岁首(公元622年7月16日)为纪元元旦。回回历的计算原理是:太阴(月亮)圆缺一周为一个月,历时29天又12小时44分2.8秒。新月初见为各月的第一天,12个月为一年。单月为大月,30天;双月为小月,29天,全年354天。双月所余积分,至3年左右,多出一天。为解决此余数,采用置闰年调整,即在30年中选定11年为闰年,闰年全年为355天。回回历每年比公历约少10至11天,积2.6回归年,二者相差一个月,积32.6回归年就会差一年。回回历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天。回回历于元世祖至元四年(l267年)由扎马鲁丁从阿拉伯传入中国。该历对中国从元到清的历法,有一定影响。

二、傣历

傣族人民的传统历法,也是阴阳合历的一种。用的是太阴历法月,单月为大月30天,双月为小月29天,19年置7个闰月,固定闰于九月,傣语称闰年为“双九月之年”。平年12个月,全年354天,闰年13个月,全年384天。隔5~6年有一次八月大月(30天),称作“八月满月”。傣历纪元从公元639年3月21日(春分)开始,每年第一个月为六月,约相当农历三月,公历4月。以后顺次。其一月,相当农历十月。傣族同胞的诞辰、喜庆、节日等活动,仍以傣历为依据。傣历年的交替以泼水节为标志,一般在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推移,具体日期,根据太阳运行位置决定,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即清明节后7日内的一天。

三、彝历

彝族太阳历一个月三十六日,一年十个月分为五季,一季两个月,双月为雌、单月为雄。它以太阳运动定冬夏,北斗柄指向定寒暑;它一年各月的日数整齐,季节准确。

彝族十月历的月、季分雌雄的阴阳观,是道、儒、墨、法、阴阳等诸子百家和医学、炼丹术的阴阳概念及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数学的渊薮。中国古史中有些难题如《管子》的“五方十图”,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的成数“三十六”和“七十二”等,都赖彝族十月历给予揭谜。综合十月历两种观测方法的三层圆台金字塔形彝族向天坟,在世界考古天文学领域别具一格,有美洲玛雅金字塔与之类似。

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特点:

(1)十二属相轮回纪日,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十个月。彝族十月太阳历以十二属相轮回纪日。三个属相周为一个时段(月),即一个月三十六日;三十个属相周为一年:即十个月为三百六十日;十个月终了,另加五至六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平年“过年日”五天,全年为三百六十五天。

每隔三年即到第四年多加一天,即闰年(闰日)为三百六十六天。如此调正岁差之后,每年平均为365.25天,此与回归年(太阳年)密近。

(2)一年五季分别以土、铜、水、木、火代表,一季两个月,月分公母,即月分雌雄(阴阳);五行亦分雌雄;亦即万物分雌雄(阴阳)。十个月分为: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一年五季,分别以土、铜、水、木、火五原素表述。

(3)十月历以观测太阳运动定冬夏,及以北斗柄指向定寒暑。观测太阳“运动”达最南点(日南至)为冬至,达最北点(日北至)为夏至。冬季傍晚观测北斗柄正下指时(农历腊月)为大寒,夏季傍晚(农历六月)北斗柄正上指时为大暑。在大寒时附近过“十月年”,在大暑时附近过“火把节”。有些地区,以大寒为岁首;有些以大暑为岁首。何者为岁首,何者为岁末,各地区各从其俗。

(4)凡四年一闰为一个“八方年”,两闰为两个“八方年”周期。彝族年历介于365日和366日之间,用其传统“八方年”的纪年方法,使其密近于回归年365·2422日。其八方为大四方(东西南北)和小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彝族的花纹图案多反映这“八方”概念。其忌日的排列就是以八年为一个循环周期,每间隔三年,即第四年多加一天过年日,即凡四年一闰日。由此得到的回归年周期便达到365·25日,它与回归年的时间长度365·2422日接近密合。

这种历法,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恒为三十六日整。由于每月日数相等,不分大小月,便于使用和记忆。而由属相纪日,每月为三个属相周,只要当年元日属相既定,则该年每月首日属相与元日的属相全相同,下年元日属相只需往后推五或六属相即可。

历法根据天文点(冬至、夏至、大寒、大暑)定季节,根据太阳“运动”定冬夏,斗柄指向定寒暑,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规律。这规矩而整齐的历法,比我们应用的农历和通用的公历都方便、整齐,准确而便于记忆。它不仅有应用上的便利,正像上面曾经指出的,而且用以比勘我们的传统文献,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千载之谜。如《幼官图》中的“五方十图”和“三十个节气”。每相隔“十二”而一个节的记载都可以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