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级财务会计学
7543700000004

第4章 总论(4)

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企业拥有资产,就能够排他地从资产中获得利益。一项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对于企业来说,即拥有其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对于一些由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虽然企业对其不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对其进行实际控制,也应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所谓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资产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方式多种多样。资产之所以成为资产,就在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果某项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应当作为损失或费用进行核销,不能再确认为资产。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和各种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存货等。

长期投资是指不可能或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或收回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其他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以外的各项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等。

(2)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既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1)负债的定义及分类

负债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①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负债作为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已承担的义务。

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如企业与银行达成2个月后借入200万元的借款意向书,该交易就不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应确认为企业的负债。

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无论负债以何种形式出现,其作为一项现实义务,最终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具体表现为交付资产、提供劳务、将负债转为所有者权益等。对此,企业不能回避;如果企业可以回避,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负债。

负债按偿还期长短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企业将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2)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既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来源和构成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1.4.2 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1)收入的定义及分类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等。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

②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在会计实务中,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此时,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③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导致了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所以不应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收入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可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建造合同收入等;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又可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2)收入的确认条件

一般而言,收入的确认至少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费用

(1)费用的定义及分类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如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

将费用界定为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②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鉴于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

③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如某企业用银行存款100万元购买原材料,该购买行为使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了100万元,但是该流出没有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不应确认为费用。

按照费用和收入的关系,费用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其中,营业成本是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它又可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财务费用是指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

(2)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至少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利润

(1)利润的定义及其来源构成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而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

(2)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以上六大会计要素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1.4.3 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1.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是指企业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支出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我国基本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情况,对投资者等财物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原因是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此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