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7543400000020

第20章 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主要特征的比较(2)

二、西方建筑:集中的室内空间布局

1)“集中型”建筑布局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之特征”中指出:中国建筑院落组织“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对于中西建筑布局上的差异,李允鉌先生从扩大建筑规模的角度也作了分析,他认为:“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上,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就是‘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面,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以单座房屋为基础,在平面上以至高空中作最大限度的伸展。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上是采取这种方式的,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又高又大的建筑物,取得了巨大而变化丰富的建筑‘体量’(mass)。另一种就是依靠‘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份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是采取这一种方式,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座数极多的建筑群,将封闭的露天空间,自然景物同时组织到建筑的构图中来。”由以上二位先生的研究,已经指出离散型布局和集中型布局的诸多特点。也就是说,离散型布局是由单体建筑在“数量”上的增加来实现的,呈现“数座”、“组群”的特点;而集中型布局是由单体建筑在“体量”上的扩大来实现的,具有“单座”、“大体量”的特点。

考察西方建筑的历史演变,事实上在初期建筑布局上,也曾采用离散型布局,通过这种布局来达到一定的建筑规模。如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遗址,就是通过中央庭院和内部天井将宫殿建筑中的各种房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迈锡尼的梯林斯城堡遗址也是如此。即使在古希腊时期,从米利都的元老院大会堂遗址我们可以看到,它与中国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沿中轴线在正面中央建有一座门廊,进入门廊后是一个由柱廊围合而成的庭院,中央建有一座围廊式建筑,庭院后面是元老院的主体建筑大会堂。古希腊的住宅建筑也采用了庭院式布局,不过它的形制比较自由,还不够成熟,庭院多为一进院,很少有二进院。到了古罗马时期,住宅建筑有了巨大发展,仅类型就有“中庭式”、“公寓式”和“别墅式”三种。其中中庭式是在希腊庭院式住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制更加规整、成熟,既有一进院也有二进院,这种独家住宅在庞贝古城遗址中很常见。然而,在首都罗马及罗马港口城市奥斯蒂亚的住宅却是另一番情景,“4世纪时,罗马城里大约有独院住宅1797所,而集合住宅却有46602所。”在奥斯蒂亚城,“城市人口的增长终结了那种宽敞的单层别墅和房屋,以至于像奥斯蒂亚这样的城镇街道上挤满了多层公寓楼、办公楼、公共仓库和必不可少的浴场,其中公寓楼的底层通常开有商铺,这些高达5层的公寓楼区一般环绕着一个中心庭院来安排,有各自的楼梯提供通道。”显然,罗马住宅建筑的类型及其布局,从中庭式向公寓式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如果说住宅建筑的这种改变还不足以说明建筑布局由离散型向集中型的转变,那么在这时期,由于拱券技术、天然混凝土材料的运用,使这种转变有了实现的可能。罗马人于2世纪初利用这种技术和材料建造了古代穹顶技术最高代表的万神庙,它又是集中式建筑的代表。

随着拱券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罗马人分别于3世纪初、4世纪初又建造了足以代表当时最高建筑成就的卡拉卡拉浴场和戴克利先浴场,它们的主体建筑堪称集中型布局的典型代表。浴场中,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被组织进来,不仅包括一系列的冷水厅、温水厅、热水厅,还有更衣室、洗浴室、按摩室、蒸汽室、休息厅、门厅等,所有功能用房都集中布置在一座建筑物内,并得到妥善安排。从万神庙的单一空间到浴场的复合空间,各种不同大小、形状的空间共融其中,被有序地组织起来。

自古罗马以后,西方建筑很快倾向于集中型布局,把原来离散型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整座建筑,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室内空间,从中世纪的宗教建筑,到文艺复兴的住宅建筑、古典主义的宫殿建筑,再到复古思潮的公共建筑大多如此。虽然它们的建筑类型不同,功能也不一样,但室内各个部分、各种房间,少则数十个,多则数百个,都是采用集中型布局的。需要指出的是,古罗马的公寓、中世纪的城堡、文艺复兴的府邸,大多是围绕中央庭院布置周边建筑,这种布局与中国院落式住宅布局有着很大的差别,仅从形式上看,西方住宅为了增加使用空间,常围绕庭园增建楼层,使住宅向垂直方向发展,建筑体量随之扩大;而中国住宅要是一进院不能满足使用,就会在后面增加一进院,使住宅向水平方向发展,建筑组群随之扩大。

2)集中的室内空间布局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功能的完善,西方建筑在采用集中型布局的基础上,势必带来室内空间布局的复杂化。从古罗马起,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17世纪,西方建筑室内空间的布局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空间布局形式。面对这些形式,似乎很难用模式化的方法把它们归纳起来,并分为若干类型,但其中仍有几种代表性的布局形式值得我们的注意,包括了“集中式”、“拉丁十字式”、“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和“连列厅式”等。

“集中式”:指以主空间为中心,周围布置次要空间,特征是空间集中而统一,具有纪念性。如罗马万神庙的殿堂,以中央空间为中心,周围布置了8个大券,其中7个是壁龛空间,1个是入口空间,虽然万神庙是一个单一空间,但对于集中式布局却具有“原型”意义。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中有许多是集中式的,如罗马的康斯坦察陵墓、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拉韦纳的圣维达尔教堂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集中式则成了人文主义建筑师们爱用的布局形式,一些重要建筑几乎都是这种布局,如佛罗伦萨主教堂已具有集中式倾向,圣洛伦佐教堂的老圣器室是此期第一座集中式建筑,坦比哀多小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后部也是集中式的,而圆厅别墅则是集中式布局在住宅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拉丁十字式”:主要用于教堂建筑,利用纵向比横向长得多的空间,布置教堂各部分内容,特征是空间方向明确,具有象征性、神秘性。这种布局形式由巴西利卡发展而来,形成于早期基督教建筑,代表实例是老圣彼得教堂。到了罗马风时期,已经发展成熟,但哥特时期略有变化,横向空间有缩短的趋势,但基本上是拉丁十字式的,法国的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巴黎圣母院、沙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等,都是这种布局形式的典型代表。

“大厅式”:这种布局形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它后来被早期基督教建筑用来建造教堂,进而发展出拉丁十字式。

这里所说的大厅式指产生于中世纪城堡,后来成为庄园府邸的布局形式,它以大厅为中心,周围布置其他房间,特征是空间宽大高敞,如英国的德比郡的哈登府邸、肯特郡的本肖尔斯特府邸、柴郡的小莫尔顿府邸等。到了16世纪,英国府邸中产生了一种社交空间“长廊”,便取代了大厅,致使原来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厅退居为门厅。

“楼梯厅式”:把楼梯与门厅结合起来,构成整座建筑的交通枢纽,通过楼梯或楼梯厅把上下层空间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特征是上下层空间变得交融变化,楼梯也成为装饰重点。这种把建筑构件楼梯作为空间布局的方法,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较早的代表实例是劳仑齐阿纳图书馆门厅的楼梯,对后世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商堡的双向螺旋楼梯、巴波利尼府邸的螺旋楼梯、梵蒂冈教皇接待厅前的大楼梯、卡里尼阿诺府邸的弧形楼梯、维尔茨堡主教宫的楼梯厅、波尔多剧院的楼梯厅、巴黎歌剧院的楼梯厅等,都是着名的楼梯或楼梯厅设计。

“长廊式”:在大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长廊又具有大厅的作用,便于贵族举行社交活动,通过大厅把周围的房间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特征是空间狭长、明敞、富丽。这种布局形式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府邸,如罕普敦府邸中的大厅,已经具备了长廊的一些特点,而哈顿府邸、蒙塔丘特府邸、哈德威克府邸、奥德雷府邸等都是以拥有长廊而闻名,特别是哈德威克府邸第一次将长廊布置在了顶层,并占据顶层一半的面积,充分显示了长廊的重要作用。法国在17世纪的宫殿中也建有长廊,如枫丹白露宫的法兰西斯一世长廊、卢浮宫的阿波罗廊、凡尔赛宫的镜廊等。

“连列厅式”:将一些房间沿一个方向排列起来,并把门开在一条直线上,房间之间通过门相互连通,形成整体,特征是空间具有多层次、深远的透视感。这种布局形式在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一些建筑中已经出现,到巴洛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较早的实例是罗马的巴波利尼府邸。以后,这种布局形式在宫殿、府邸中广为流行,如孚-勒-维贡府邸、卢浮宫、凡尔赛宫中均可见到,其中凡尔赛宫从中央部分的镜廊,经过战争厅、和平厅向两侧房间延伸,直至南翼、北翼部分的房间,形成壮观的连列厅式房间。

以上仅对西方建筑中的几种空间布局形式作了简要归纳。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西方建筑室内空间的巨大和复杂,使得有些建筑空间布局并不完全采用某一种形式,而是综合了多种形式,如圣彼得大教堂后部以祭坛空间为中心,属于集中式,但前面增加了一个巴西利卡式大厅后,又使整个教堂空间显现为拉丁十字式;凡尔赛宫的中央部分既采用了楼梯厅式、长廊式,也采用了连列厅式。

第二节“适形而止”与巨大高敞

北宋喻皓在其所着的《木经》中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这里所说的“上分”、“中分”、“下分”,实际上就是“屋顶”、“屋身”、“台基”。这种三段式组合方式是中国建筑自孕育期起就已经形成了的。若以同样的三段式分法来看待西方建筑,就会发现,自希腊建筑起也使用了同样的组合方式,也可以分为三部分。可见,在基本组织观念上,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由台基、屋身、屋顶组合而成的内部,即室内空间。而室内空间又是有“大小”和“形状”的。对于一座建筑来说,房间就是我们体验空间的依据,“走到任何一个房间,我们第一件确认的事便是房间的大小。”除此以外,就是房间的形状,它是否适合其功能以及是否令人愉悦也是值得注意的。一般来说,空间的大小,通过空间的长度、宽度、高度共同反映出来,具体地说,空间的长度、宽度取决于“建筑平面”,空间的高度直接受到“建筑剖面”的影响;空间的形状,则通过空间的平面、立面、剖面组合呈现出来。因此,对室内空间大小与形状的探讨,可以从建筑平面、立面、剖面来展开。

一、中国建筑:“适形而止”与长方形的室内空间

1)“适形而止”的室内空间

中国单体建筑平面是以“间”为单位,由若干间并联组成。

“间”,是指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说明建筑平面与建筑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建筑平面实际上就是结构平面。因为在建筑平面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由横向轴线和纵向轴线组成的结构平面网格中的柱网。在建筑平面中,间的水平宽度称为“面阔”,从结构平面来说,两柱间的水平宽度称为“开间”,各开间宽度或者面阔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间的纵向宽度称为“进深”,从结构平面来说,两檩木之间的水平宽度称为“步架”,而各步架宽度或者进深宽度的总和则称为“通进深”。由此,单体建筑的平面大小,即平面的面阔和进深,就可以用结构平面的开间和步架的多少来表示。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建筑平面,在面阔方向上,可以作无限制的延伸,在进深方向上,则要受到梁架材料的天然尺度及力学特征的制约,以此来决定建筑平面的进深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