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许多学者纷纷把目光集中在了历史文化的研究上,不仅涉及本民族文化,也涉及其他文化。其研究意义正如德国历史学家约恩·吕森(Jro Rsen)在《历史思考的新途径》(Neue Wege des historischen Denkens)中所说:“全球化进程对历史思考提出了新的挑战。跨文化接触在不断深化,所以,必须把握形成和确定文化认同的新维度和新条件,而历史思考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异于我们的陌生世界,也有利于理解我们自己的世界,尤其是当我们对既有差异性又有共性的不同文化进行研究时,历史思考能够增进我们的理解。”
的确,跨文化历史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该确定和选用怎样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呢?纵观20世纪科学与人文研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众多炫目的文化研究中,许多学者把研究对象集中在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上,西方文化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正在对世界范围内其他文化产生广泛的影响,这就使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许多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则选用了跨文化的比较方法,试图通过比较,更清楚地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更客观地评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异同。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尝试从室内设计专业的角度,把研究对象确定在19世纪末叶以前的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方面,选用比较的方法,对两者间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中国和西方室内设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就中国现代室内设计而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无论是设计实践、理论建设,还是教学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设计实践上,还存在着不少模仿、抄袭、生搬硬套的现象,既有模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也有效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更有生搬硬套西方现当代建筑风格的;在理论建设上,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就目前所见出版物,主要以各种汇编式的资料集为主,而研究性的专着相对较少;在教学工作上,如果与其他相关学科相比,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中国室内设计史教材,而这与我国数十年来室内设计的教育事业是极不相称的。即使是西方室内设计史研究,直到2003年,才由东南大学刘先觉教授把美国普拉特学院教授约翰·派尔(John Pile)所着的《世界室内设计史》(A History of Interior Design)译介成中文,使我们对西方室内设计的演变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中国学者在西方室内设计史研究上所作出的贡献,实在是因为该书作者积多年教学经验和突出研究成果,撰写了这部图文并茂的室内设计通史,所以刘先觉先生在“译后记”中写道:该书“是第一本全面系统的有关该领域的专着”。当然,这本着作也有它的缺陷,名为“世界室内设计史”,但却没有包括中国室内设计部分。
针对中国一些建筑师至今还存在某种忽视中国传统的倾向,吴良镛先生曾做过深入剖析。他指出:“至少是由三个障碍造成的:一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和它们卓越的艺术成就还缺乏了解(这有其历史原因,如1955年后中国建筑传统的教学一般削弱了,改革开放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理解,但食而不化,相应地对传统的学习也有所削弱);二是对其中深蕴的文化内涵还缺乏深入的探究;三是对西方的研究也不够系统,不能与中国研究结合起来。”
面对当前中国室内设计的实践、理论、教学现状,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对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进行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其一,通过对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正确理解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演变,客观评价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优秀传统和不足之处,以史为鉴,为克服我国当前室内设计实践中种种不良现象,更加健康地发展,提供历史参照和历史依据。其二,通过对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主要特征,深入阐释引发这些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室内空间设计的本质,探寻室内空间设计的一般规律,为改变中国当前室内设计理论建设匮乏的现状尽微薄之力。其三,通过对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汲取和借鉴西方建筑文化的有益成分,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为寻求我国当前室内设计的发展之路作出些许贡献。
第二节关键词的界定
一、中西建筑
本书所称的“中西建筑”,是指“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
从字面上看,似乎“中国”和“西方”并不存在对等关系,中国是指一个国家,而西方是由多个国家组成。但从“文明”的角度来说,中国是一种文明,西方多个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大体相同,也属于同一种文明。例如,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ArnoldGottfried Spengler)在《西方的没落》中把世界文明分为“8种文明”,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在《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把世界文明分为“21种文明”,他们都是从文明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了研究。
根据斯宾格勒、汤因比着作中对“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划分和称谓,本书所指的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也存在着这种对等关系,因此可以进行比较。至于什么是“建筑”以及该用语的起源,在学界可谓众说纷纭。《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认为:“汉语‘建筑’是一个多义词。它既表示营造活动,又表示这种活动的成果——建筑物,也是某个时期、某种风格建筑物及其所体现的技术和艺术的总称。”“英语architecture 一词来自拉丁语architectura,可理解为关于建筑的技术和艺术的系统知识。”根据这种解释,本书所指的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泛指中国和西方的营造活动、建筑物以及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总称。
针对本书研究的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在时间、空间范围上作如下界定:时间范围上,将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时段定位在19世纪末叶以前。因为从19世纪末起,中国和西方两种建筑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说:“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是民居市廛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李允鉌先生在《华夏意匠》中说:“在西方建筑史上,‘现代建筑’的产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传统的形式’同样是一种很大的阻力。致力于‘现代建筑’的建筑师或者学者们做了不少‘理论’工作,加上和技术发展的客观形势配合,‘现代建筑’是到了二十世纪之后才逐渐地被承认下来。”空间范围上,中国建筑主要指以古代汉族文明为主导的中原地区,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此,也兼顾少数民族文明的地区;西方建筑主要指在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影响下的欧洲部分,特别是从巴尔干半岛向西北延伸的西欧部分。
二、空间
在现代汉语中,“空间”通常是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展性的表现”。这一概念在很多学科中都有使用,因此“空间”一词具有多义性。如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er)1974年在他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着作中,着重渲染了“空间”这一命题,他把空间分为如下诸种:绝对空间、抽象空间、共享空间、资本主义空间、具体空间、矛盾空间、文化空间、差别空间、主导空间、戏剧化空间、认识论空间、家族空间、工具空间、休闲空间、生活空间、男性空间、精神空间、自然空间、中性空间、有机空间、创造性空间、物质空间、多重空间、政治空间、纯粹空间、现实空间、压抑空间、感觉空间、社会空间、社会主义空间、社会化空间、国家空间、透明空间、真实空间以及女性空间。这种不厌其烦的列举,直白地表明了一种观点:“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
本书所指的空间,隶属于建筑学范畴。自从意大利着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在他的名着《建筑空间论》(Architecture as Space)中强调了“空间——空的部分——应当是建筑的‘主角’”后,一般认为,建筑的目的就是创造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空间。可见,空间在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在这以前,中外学者都曾对“空间”这一概念有过重要的论述。例如,我国先秦时期着名哲学家老子在他的《老子》一书中第十一章有一段现在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这段话中用车轮、陶器、居室作比喻,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其中,涉及了建筑空间。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最深刻地论述了建筑空间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英国建筑理论家彼得·柯林斯(Peter Collins)在对大量论文考证的基础上认为:“直到18世纪以前,就没有在建筑论文之中用过空间这个词。而将空间作为建筑构图的首要品质的观念,直到不多年以前还没有充分发展。”“从19世纪开始,就有许多德国的美学家在现代建筑的意义上使用‘空间’这个术语。最好的例子是黑格尔,他的《艺术哲学》(基于1820年代的讲课内容)里,就大量地使用了这个术语。”除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以外,还有康德(Immanuel Kant)、希马索(A.Schmarsow)、立普斯(Theodor Lipps)等人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建筑空间的诸问题。受哲学、美学领域的影响,空间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有着明确含义的建筑术语,于19世纪末在德国建筑领域出现,随后又流传到英语国家。以后,建筑空间从更广泛的空间概念中被抽象出来,成为建筑学领域中的一项首要工作,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们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探索和研究着新的建筑空间概念,并赋予建筑空间更多的意义。
总之,空间作为建筑的主角,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明确指出:“建筑学与大千世界的辩证关系,归根到底,集中于建筑的空间与形式的创造。”
三、室内空间设计
建筑空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和层次。布鲁诺·赛维说:“每一个建筑都会构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内部空间,全部建筑物本身所形成;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由建筑物和其他周围的东西所构成。”事实上,从建筑空间的层次来说,一座建筑除了“内部空间”、“外部空间”这两个层次外,还有第三个层次,即“灰空间”。这种多层次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中国人的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生存空间之间横亘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多重屏障,两极之间的多层次中性空间正是中国建筑群多层次的具体表现。”这里所说的“檐下空间”、“廊下空间”,其实就是灰空间。因此从空间层次上,可以把建筑空间分为三种类型:室内空间(或内部空间)、室外空间(或外部空间)和灰空间。
本书研究的是建筑空间之一种——“室内空间”。它是由“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建筑要素围合、限定而成,所以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此三者乃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建筑师“就是在地面、墙壁和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地创造建筑空间的”。从实体与空间的关系看,这三种基本要素可以看成是限定建筑空间的“实体”部分,而由这些实体的“内壁”围合而成的“虚空”部分,即建筑的室内空间。
关于“设计”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现代汉语中的‘设计’一词有两种含义:1.广泛应用的一个通用词,它的含义是‘设想’和‘计划’。2.英语‘Design’在现代汉语中的对译词。但英语Design 一词,除了有‘设计’的含义外,还有谋划、构想、图案等含义。”根据这种解释,本书使用的“设计”一词,与“Design”一词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通用,泛指人类为获得建筑空间而进行的设想、规划、方案等创造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