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29

第29章 四诊(2)

皮肤属肺所主,为人体之屏障。肺主皮毛,卫气循行于肌表,脾主肌肉,观察皮肤形色的变化,可以了解肺、脾的病变。望皮肤,主要应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和外形的变化。

在患病前及病变过程中,皮肤会随时向人发出各种疾病的信号。望皮肤主要包括望皮肤的色泽和皮肤的形态。

1.色泽观察皮肤的色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皮肤发赤:皮肤发赤,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热如火灼者,为丹毒。发于头面者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者名赤游丹。发于上部者多由风热化火所致,发于下部者多因湿热化火而成,亦有因外伤染毒而引起者。

皮肤发黄:面目、皮肤、爪甲俱黄者,为黄疸。其黄色鲜明如橘皮色者为阳黄,为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而发。黄色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为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皮肤发黑:皮肤黄黑晦暗,面额色黑者,多由劳损伤肾所致。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肾阳虚衰的病人。

皮肤白斑: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者,为白驳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荣肤所致。

2.形态正常人皮肤润泽、柔韧光滑而无肿胀。

润燥:皮肤润泽,为津液未伤,营血充足。皮肤干枯无华,多为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肌肤失养。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称为“肌肤甲错”,常兼见面色黧黑,属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肿胀:周身肌肤肿胀,按有压痕,为水肿病,其中头面先肿,继及全身,半身以上肿甚者,多属阳水;足跗下肢先肿,继及全身,半身以下肿甚者,多属阴水。

此外,还要注意皮肤的一些常见病,如斑疹、痈疽、疔、疖等。

斑疹:斑、疹均为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两者虽常常并称,但实质有区别。

凡色深红或青紫,多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者为斑,有阳斑、阴斑之分。色多红紫,形似锦纹、云片,兼有身热烦躁、脉数等实热证表现者为阳斑,多由外感温热邪毒,内迫营血而发。色多青紫,隐隐稀少,兼有面白肢凉、脉虚等虚寒证表现者为阴斑,多由脾虚血失统摄或阳衰寒凝气血所致。

凡色红、点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者为疹,有麻疹、风疹、瘾疹等。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发际颜面,渐延及躯干四肢,后按发出顺序逐渐消退者为麻疹,因外感风热时邪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症状轻微者为风疹,为外感风邪所致。皮肤上突然出现淡红或淡白色丘疹,形状不一,小似麻粒,大如花瓣,皮肤瘙痒,搔之融合成片,出没迅速者为瘾疹,为外感风邪或过敏所致。

三、望舌

望舌诊病是中医诊病的内容,俗话说“观舌诊病,中医一绝。”中医看病很注意舌,舌诊常作为中医医师诊断疾病,观察病情,决定治疗,估计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

望舌,又称舌诊,舌诊可以及时提醒需要注意体内的变化,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包括舌质、舌苔等)以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诊察方法。舌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现代医学也证实,舌是人体唯一暴露于外而能被人看见的内脏组织。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

舌是人体的一个运动器官,不仅饮食和说话不可缺少,它亦是机体唯一的味觉器官。中医学认为舌是反映内脏功能的一面镜子,舌通过经络与内脏及其他组织密切联系,全身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的信息均及时传递到舌,出现多种舌象变化。

望舌诊病的基本原理就是舌与脏腑的相应关系。舌通过经络系统中的经脉等分支直接或间接与脏腑联系,脏腑化生的精气通过经脉输送给体表的器官和组织。脏腑功能正常,化生气血充盛,体表器官和组织就能得其荣养而外现华彩,表现在舌象上可见舌体红活荣润,充满生机。反之,体表器官或组织有病时,也可通过经络影响内在脏腑;内在脏腑发生病变,影响精气的化生与输布,也必然会反映于体表器官和组织。

所以,望舌可以诊察和推断内在脏腑的病变,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舌象的变化可看作是机体的一种输出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即可分析和判断机体内部的情况,因此,中医学形象地把舌比喻为“外露之脏腑”。

我们还应进一步从脏腑理论分析,舌尤其与心、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心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联系于舌,由于舌体的血脉极为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情况,并判断心主血脉功能的盛衰。另一方面,也可从舌体的运动、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观察心主神明的功能。简单地说,心有病变,也容易从舌上反映出来,如果心阳不足,可见舌质淡白胖嫩;心火上炎则常见舌尖红赤,甚至糜烂生疮;又如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此外,若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舌窍失其所主,还可出现舌的运动失常,如舌强、语言不利或失语等。舌又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苔的形成与胃气密切相关,是由胃气上蒸于舌面而形成的,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

(二)望舌的方法和内容

1.望舌的方法正确地望舌,首先要心平气和,尽量做到敏捷迅速,准确细致。

一般要求病人取正坐位,如为卧床可取仰卧位,面对亮光,最好取自然光源,患者应缓慢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展平,舌尖略向下,并尽量张口,以充分暴露舌体,注意尽量缩短时间,并在食前或饭后2小时以上进行为宜。

临床上望舌主要观察两方面的内容,即舌质和舌苔。舌质是指舌的本质,舌苔是舌面上的苔垢,两者在临床上的意义有所侧重又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察舌质,重在辨脏腑的虚实;察舌苔,重在了解邪正的盛衰。但实际上它们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舌质有变化可影响到舌苔,反之,舌苔有变化也可导致舌质发生变化。对于初学者,首先应分别观察舌质和舌苔各自的变化,然后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为辨证提供可靠的依据。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的色、形、态和舌苔的色和质。舌质的色,即颜色的变化;形主要是了解舌质的荣枯老嫩及形体的变化情况;舌态主要是观察舌体运动的变化。舌苔的色,即是苔的色泽;舌苔的质主要是观察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脱以及有根无根。

2.正常的舌象要正确掌握舌诊,首先必须了解正常人的舌象。正常舌象,指一般无病之人最常见的共同舌象表现。我国(黄色人种)常人的正常舌象可概括为:舌体大小适中,颜色淡红,活动自如,舌面布有一层薄而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通常简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3.舌的各部分与脏腑的关系中医学认为,各脏腑的病变在舌面上都有其特定的反应区,即舌的一定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相联系,并能反映相应脏腑的病理变化。一般把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属不同的脏腑。舌尖部分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分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分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边部分反映肝胆的病变。这种以舌的分部来诊察脏腑病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生物全息论的分析,任何局部都近似整体的缩影,舌也不例外,上面所述的脏腑分属就符合这个道理的。

4.假苔舌诊时还要注意排除各种因素造成的假象,特别是极易影响舌象的饮食。

如进食后由于食物摩擦舌面,会使舌苔变薄;进食过热或辛辣的食物,会使舌质偏红;吃过冷的食品会使舌质变得淡白或青紫。此外,许多食物和药品可使舌苔染上颜色,掩盖了原来的苔色,称为“染苔”或“假苔”,如牛奶、豆浆等可使舌苔变白变厚,蛋黄、橘子等可将舌苔染成黄色,橄榄、乌梅、桑椹及补中益气丸等能使舌苔染成灰黑色,丹砂制成的丸散、山楂等可把舌苔染成红色,某些嗜好,如常饮酒、喝茶、吸烟的人,往往有较厚的黄苔或灰黄苔。上述所列的例子均不是舌的本质,属于假象,观察时应注意鉴别。

(三)望舌质

望舌质,主要是察其颜色、形态的异常。

1.望舌神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荣”就是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故称为有神,虽然病了也是预后良好;“枯”就是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故称为无神,这为恶候,预后不良。

2.望舌色正常舌质呈淡红色,不深不浅。常见的舌色如下。

(1)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偏于白色,称为淡白舌,多由于阳气不足或气血虚弱所致,提示阳虚或感受寒邪或气血虚证,常见于现代医学疾病中的贫血、营养不良、慢性肾炎内分泌功能不足等疾病。

(2)红舌:舌色较正常红色偏深,甚至呈鲜红色,这是由于热盛而气血上涌所致,中医认为此为感受阳热之邪所引起的各种实热证或阴液耗损所致的阴虚内热证。另外,舌边发红,常见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高热;舌尖发红,常因工作时间过长,经常失眠,心火亢盛致消耗过多,体内缺乏维生素等所致。现代研究认为,红舌常见于高热证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等。

(3)绛舌:绛为深红色。外感热病时,提示热邪已入里,为热性病的严重阶段(热邪已进入营血分);久病、重病之人见此舌象,提示津液亏耗,虚火内盛。

(4)紫舌:舌质淡紫或舌见紫斑、瘀点,前者多提示阴寒内盛,后者多提示血脉瘀阻。

现代研究发现,长期青紫舌是恶性肿瘤最多见的舌象,肿瘤越接近中、晚期,青紫舌的发生率越高。此外,慢性肝炎患者活动期也以舌质暗红、青紫者为多。值得注意的是,青紫舌不是一种疾病的特殊症状,许多妇科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也会出现。在正常人群中出现青紫舌的比例也不很低(约占普通人群的1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青紫舌比例还会逐渐升高。中医认为主要与血瘀有关,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3.望舌形主要是观察舌质的荣枯老嫩以及形体的异常变化。

(1)荣、枯: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荣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为枯舌。

舌质的荣枯,是衡量机体正气盛衰的标志之一,也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2)老、嫩: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者为老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嫩舌。舌质老嫩是舌色和形质的综合表现。老和嫩是疾病虚实的标志之一。舌质坚敛苍老,多见于实证;舌质浮胖娇嫩,多见于虚证。

(3)胖大舌:舌体比正常舌体大而厚,甚则伸舌满口,称胖大舌。一般提示气虚或水湿内停。常见于肾炎及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

(4)齿痕舌:舌体的边缘有牙齿痕迹,犹如女性裙子的边缘,舌色多淡白,舌形多胖大,称为齿痕舌。一般提示脾虚湿盛。常与胖大舌并见,是由于体内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引起舌的水肿。

(5)瘦薄舌:舌体瘦薄而小,称为瘦薄舌。提示阴液不足或气血亏损。现代医学认为瘦薄舌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多伴有全身消瘦。

(6)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称为裂纹舌。

此多由于气血阴液亏损,舌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所致。一般提示热盛或热盛损伤津液。

(7)芒刺舌:即舌生芒刺。舌面的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称为芒刺舌。中医认为热邪亢盛。较多见于舌尖或舌边,是心肺火盛所致,常见于高热或肺炎。

胖大舌、齿痕舌、瘦薄舌、芒刺舌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4.舌态

(1)痿软舌:指舌体软弱,伸缩无力,转动不便。提示气阴两虚或阴液亏损,筋脉失养。常见于唾液分泌减少、神经系统疾病、舌肌无力等症。

(2)歪舌:指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提示风痰阻滞经络,可能发展为中风。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舌下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等症。

(3)舌强:指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伸缩不方便,致使说话时语言不清楚。见于外感热病时,提示热入心包;见于内伤杂病时,多为中风的先兆。常见于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性脑病、脑血管意外、脑震荡等症。古人认为舌强直发硬,转动不灵是一种危象,应引起重视。

5.望舌苔正常生理状态下,舌面上有一层薄苔,清洁薄润,不滑不燥。若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邪气挟胃气上蒸而形成各种病苔。

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颜色,简称苔色。不同性质的邪气所致的病证反映于舌,会出现不同颜色的苔,而且随着疾病的变化,苔色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望舌苔可以从苔的变化和病邪的性质来推断病情的轻重进退。提示疾病的苔色主要有白、黄、灰和黑4种。

(1)白苔:白苔指舌苔呈白色,主要提示病人患有表证或寒证。此外,还要注意苔的厚薄与干腻,不同的情况,所提示的证型不同。如舌苔白而薄,提示感受外邪,邪还在肌表,尚未入里;白苔比较湿润黏滑厚腻,多提示寒湿证或有痰湿内阻;白而厚的苔,多提示饮食停滞;白而干的苔,多提示外感温热燥邪并损伤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