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021

第21章 病因与发病(4)

3.多发为情志病情志刺激易导致机体气机逆乱,气血失常,伤及内脏致水湿、痰饮、瘀血形成,从而能引起各种病证。但在临床上,情志因素引发的疾病,仍以情志病为主。因情志刺激首先是影响到心神的功能,再影响到有关的脏腑产生疾病,故情志失调多发为情志病,如痴呆、癫狂、惊悸、脏躁、健忘、失眠、昏迷等。

4.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情志异常波动,不仅可导致或诱发人体疾病,而且还可使原有病情迅速加重、恶化。如素有肝阳上亢的患者,过怒可致阳升无制,血气上逆而发生眩仆、昏厥,或半身不遂、口眼斜等。所以调畅情志,对于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发生和传变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饮食失宜

中医学认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若饮食失宜,则是导致内伤病的致病因素之一。饮食失宜,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一、饮食不节

饮食应以适量为度,饮食不节,是指饮食明显低于或超过本人适度的饮食量,前者称为过饥,后者称为过饱。过饥是因摄食不足,化源缺乏,气血衰少所产生的病证。

过饥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引起脾胃虚弱,见食欲不振,心下痞满,胃脘疼痛,嘈杂吞酸等症;全身导致气血虚弱,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出现面色不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全身消瘦,易于感冒诸症,小儿可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可致早衰。过饱因暴食暴饮,或长期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或中虚脾弱而强食,脾胃难于消磨,均可致病。过饱首先损伤脾胃,形成食积,出现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吐食等症,正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二、饮食不洁

食用不洁的或被污染过的食物,败坏胃气,郁腐肠道,致脾胃失于升降,小肠失于泌别清浊,引起上吐下泻,伤津耗气。进食陈腐变质食物,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症。

三、饮食偏嗜

饮食不应有偏嗜,这样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饮食偏嗜易使机体营养不足或某些营养成分过剩,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饮食偏嗜引起疾病的因素可分成三个部分:五味偏嗜、饮食偏寒偏热、偏嗜饮酒。

1.饮食五味偏嗜古人对食物营养作用的认识,是建立在五味入养五脏的理论基础上的。人的精神气血都是由五味资生和资养,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易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之气偏盛,久之则损伤其他脏腑,破坏五脏的平衡协调,产生疾病。

2.饮食偏寒偏热

(1)饮食偏寒:是指过食生冷寒凉之品,伤及脾胃阳气,运化功能紊乱,寒湿内生,症见腹痛、腹泻,严重时还可造成泄泻不止、滑脱不禁。

(2)饮食偏热:是指过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积热,症见口臭、腹满疼痛、便秘、或致痔疮。严重时,积热过久可伤及津液,症见口干、消谷善饥等。

3.偏嗜饮酒偏嗜饮酒,是指长期、过量的饮酒,既可产生醉酒,亦可由慢性酒精中毒而造成机体功能紊乱,产生多种疾病。

第五节劳逸失度

人们在生活中早已熟知,养生的秘诀是劳逸结合。劳逸结合,是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利于气血的流通,增强脏腑的功能和体质;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

劳逸失当,是指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过劳和过逸属内伤病的致病因素之-。

一、过劳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方面。

1.劳力过度又称“形劳”。是较长时期的劳力过度,损耗机体之气,而积劳成疾。

引起过劳的原因常有两个方面:①体力劳动负担过重,时间过长,或过大的体育运动量,超出了体力所能承受和支持的限度,并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以恢复体力,以致积劳成疾;②由于素体虚弱,或病后元气未复,而又用以强力,以致难以支持而积劳成疾。

过劳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耗损机体之气。临床表现,轻则耗伤形体,致肢体酸胀、疼痛之症;重则耗伤元气,见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精神疲惫、形体消瘦等症。根据损伤脏腑不同,表现症状有别。如心气虚,见心悸怔忡;肺气虚,见气短乏力、自汗神疲、动则气喘;脾气虚,见倦怠、面黄、食少腹胀、便溏;肾气虚,见腰膝酸软、形体疲惫、耳鸣耳聋、小便清长、遗精或滑精。由于肺为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所以劳力过度尤以耗伤肺脾之气为主。《素问·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这是医家对过劳致机体之气损耗的论述。

2.劳神过度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劳伤心脾所致的病证。临床表现为:

①心血不足。心主血脉,劳神过度,心血暗耗而致心血不足,神失所养,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舌淡红、脉细弱等症状。②脾气虚弱。脾志为思,过思过虑致脾气郁结,损伤脾气,脾虚失运,水谷不化,见精神疲乏、纳呆、腹胀、大便溏泄、四肢倦怠、面色萎黄等症。③心肝阳亢。劳伤心脾致阴血亏损,心阳独亢,还会引动肝阳上升,见烦躁不眠、头目眩晕、易怒等症状。④心肾不交。心阴血不足,心阳亢盛,不能下济肾水,致心肾不交,可出现遗精、心烦、夜寐梦扰、口咽干燥而疼痛、舌红而干、脉细数等一系列虚性亢奋的症状。

3.房劳过度主要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耗伤肾精而引起的病证。导致房劳的原因:①房事不节,性生活过度。因肾精的作用除有生殖发育的功能外,还能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此,肾精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密切关系。若因恣情纵欲,房室过度,就可耗伤肾精产生一系列衰弱劳伤之症,如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萎靡,或遗精、早泄、阳痿、或月经不调,或不孕不育等。②与早婚有关。年少,体质禀赋薄弱者,再有房室不节,即可引起严重精血亏损,并对心身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③手淫恶习,邪念未遂,也常致肾气亏损,肾精伤耗。

二、过逸

过逸是长期过度安逸。长期不参加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可致气血运行迟缓,脾胃气滞的病证。导致过逸的原因:①好逸恶劳,影响脏腑气血运行。②生活起居失常,如“久卧伤气”。《景岳全书》曰:“久卧则阳气不伸,故伤气”。③对养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休息太过,致气血运行迟缓,产生疾病。过逸的表现:①气血不畅。运动太少,气血运行迟缓,日久气虚血瘀,可见心悸气短、胸闷疼痛等症。②脾运失调。

过度安逸,可使脾虚不运,水谷不化,出现食少腹胀、精神不振、肢体困倦等症;或脾虚不运,水湿停留,出现形体虚胖、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③全身虚弱。长期好逸恶劳,多卧少动,可使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正气不足,抗病力低下,反复发病,全身衰竭,变生他病。

第六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发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水湿痰饮的相同点:四者皆为阴邪,都是津液代谢障碍停留于体内的病理产物。

不同点:①湿邪,多成弥散状态布散全身,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以分泌物、排泄物量多黏浊,头重如裹或四肢酸重,病程缠绵为其特点。②水邪,质地清稀,多溢于体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其特点。③饮邪,较水邪稍稠,质地仍清稀,根据停留部位和表现的不同,《金匮要略》有痰饮(狭义)、支饮、悬饮、溢饮之分。④痰邪,质地稠浊,随气流行,外而皮肉筋骨,内而经络脏腑,无处不到,广泛伤害人体,症状变化多端,为全身性疾病。

水湿痰饮虽有一定区别,但四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湿痰饮不能截然分开,常以“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统称。

水湿痰饮具有下述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的运行水湿痰饮为有形之病理产物,易停留于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中,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

2.流于经络,致经气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见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症。若停于咽喉,见梅核气,自觉咽中有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或结于颈为瘿瘤;或留于皮下见痰核或阴疽流注。

3.留于脏腑,致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如痰在肺,肺失宣降,见胸闷、咳嗽、喘促等症;痰在脾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症;痰在心,心血不运,神明不主,见胸闷、心悸、神昏等症;痰在肝,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见胸胁胀满、眩晕昏冒等症;痰在肾,肾失气化,见腰膝痹痛、足冷,甚则水肿。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痰饮为病,致病广泛,原因有二:①病位不一。痰饮可随气而升降,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全身任何部位,无处不到,影响多个脏腑组织,症状表现各异。②病因不同。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六淫、七情、饮食劳逸均可诱发,表现出病类繁多、症状怪异的特点。

痰饮为病,不仅致病广泛,而且变化多端。①变化快,症状杂。如痫证,因痰而发,平时如常人,发时突然昏仆,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发后诸症顿失。②性多变,可转化。痰饮停留体内,病变发展可以伤阳化寒、郁而化火、化燥伤阴、挟风挟热,故古人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

5.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痰饮之邪本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阻滞气机,影响脏腑的功能,困阻脏腑气化,加重水液代谢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故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另外,水湿痰饮本性重浊、黏滞,也可使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6.易扰乱神明是指痰浊之邪易上扰神明,影响及心,出现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