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7542400000107

第107章 中医内科(13)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丹参15g,赤小豆15g,生黄芪15g,党参15g,怀牛膝15g,益母草15g,泽兰12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风水泛滥证咽痛明显者,可用通用消肿散或冰硼散吹喉,亦可用银花甘草汤嗽口或当茶饮。成药可用六应丸或牛黄消炎丸口服,成人每次10粒,1日3次。

2.湿毒浸淫证如疮疡尚未破溃者,可用野菊花、紫花地丁煎汤外洗;或用银花露或菊花露或丝瓜叶汁调和如意金黄散、玉露散外敷,或调磨紫金锭外涂。疮疡溃破者,用九一丹渗太乙膏盖贴,每日换2次或3次。若皮肤湿疮者,可用青黛散外扑。

3.水湿浸渍证用生黄芪50g(最好用生芪皮),墨鱼或鲫鱼300g,葱2根,生姜3片,煮开后加水炖2小时,吃鱼喝汤。每日1剂,分2次服用。肾衰竭病人忌用。

4.湿热壅盛证

(1)卢氏消肿丸。牵牛子65g,红糖65g,老姜500g,大枣62g,共研细末,泛丸。

分3天服完,每日3次,饭前服。

(2)商陆5g,五花肉100g,加水煮成300ml。每日服3次,每次100ml。

5.气虚水溢证

(1)黄芪薏米粥:用生黄芪60g,生薏仁50g,煮成稀粥,长期食之。

(2)黄芪鲤鱼汤:生黄芪50g,鲤鱼1条500g左右,生姜3lg,葱62g,炖汤不放盐,喝汤吃鱼。水毒潴留者忌用。

6.气滞水停证可配服木香散,理气逐水。木香、大戟、白牵牛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次用糖开水冲服3~6g。体实者可用,以一泄为宜。

7.脾阳虚衰证用花生、赤小豆、红枣、黄豆、薏米煮烂常服,或服鲫鱼汤、子鸡汤,皆有很好疗效。

8.肾阳衰微证同气虚水溢证及脾阳虚衰证。若见呕恶,口有尿味者,亦可用灌肠方,通腑泄浊。用生大黄15g,熟附片10g,生牡蛎60g,六月雪30g,加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9.气阴两虚证

(1)芪龟汤:生黄芪30g,龟甲50g,薏苡仁50g,每日1剂,水煎服。

(2)薏苡米粥:生薏苡仁、花生米、赤小豆等量煮粥,长久食之。

(3)黄芪山药汤:生黄芪60g,山药60g。每日1剂,煎汤服。

10.血瘀水阻证

(1)琥珀2g,生姜20g,赤小豆10g,小儿剂量减半。将赤小豆压为末,把生姜捣碎,与赤小豆搅拌并压成饼状,再将琥珀撒其上,用热水调匀敷于脐上,然后用纱布外敷固定。每24小时换1次,水肿重者可8小时换1次,一般5天为1个疗程。同时服用辨证方药。

(2)益肾汤。组成为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益母草、板蓝根、金银花、白茅根、紫花地丁。每日1剂,水煎服。

【转归预后】

(1)一般来说,阳水者预后较好,治疗及时可在3~7天消肿。肿退后,善后调理,正气渐复,可达治愈。部分阳水患者亦可因失治、误治或调理不善,致正气渐虚,水肿反复迁延,日久则可转为阴水。

(2)阴水患者病起日久,正气已虚,但经正确治疗,细心护理,注意摄生和善后调理,可致水肿渐消,食欲日增,精神渐复,脉象和缓,病情好转。

(3)治疗不要急于求成、轻易改法易方,应谨守病机,稳步前进,才能见效。

(4)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彻底,水肿反复发作,此时正虚邪恋,缠绵不愈,或水肿虽退,而脏气不复,脾肾虚弱,脾虚不能化生水谷,肾虚不能固藏精微,一时难以恢复,渐渐转入虚劳损途。虚劳重证,表现为脏腑气血阴阳亏损,迁延难复。治从健脾补肾,益气填精,长期调养,力求好转与长期稳定,部分患者也可痊愈。

【预防调护】

(1)患者要充分休息,保证睡眠,避免疲劳。

(2)防止感染。严防感冒、扁桃体发炎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要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皮肤感染。卧床病人应经常变换体位,保持床上平整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4)应在病情稳定2~3年后再考虑结婚,婚后也要节制房事。

(5)注意精神调养,要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二十七节病

病又称证、癫疾,俗称“羊风”,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西医的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七情失调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更易因惊恐而发生本病。

2.先天因素母体突受惊恐,气机逆乱,精伤肾亏。母体精气之耗伤,必使胎儿发育异常,出生后易发生病。

3.脑部外伤跌仆撞击,出生难产,导致颅脑受伤,使神志逆乱,昏不知人,气血瘀阻,则络脉不和,肢体抽搐,发为病。

本病以头颅神机受损为本,脏腑功能失调为标。先天遗传与后天所伤是为两大致病因素。由于痰、火、瘀为内风触动,致气血逆乱,清窍蒙蔽故发病。

【诊断】

(1)起病急,常有先兆。①大发作: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②小发作:动作中断,手中物件落地,头突然低下迅速抬起,或两目上吊,短暂恢复。

(2)多有先天因素或家族史。

(3)脑电图检查有阳性表现。

【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本病应该根据病情的轻重,正气的盛衰进行辨证治疗。初期发病,正气未衰,痰浊不重,故发作时间短,间歇时间长,如果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痰浊不化,愈发愈频,使正气更衰,互为因果,病情也越重。在治疗上宜分清标本虚实,频繁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息风开窍定。平时以治本为主,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为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病的基本原则有两方面:一是消除病因,平降逆气、醒脑开窍、息风定惊、稳定脑神以控制发作;二是调整脏腑、气血、脉络功能以巩固疗效。

2.分证论治

(1)风痰闭阻

症状: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

方药:定丸加减。

天麻12g,全蝎10g,僵蚕6g,川贝母12g,胆南星6g,姜半夏6g,竹沥12g,菖蒲12g,茯神15g,远志12g,丹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

(2)痰火扰神

症状: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龙胆草15g,青黛6g,芦荟12g,大黄6g,黄芩12g,栀子6g,姜半夏6g,胆南星6g,木香10g,枳实10g,茯苓15g,橘红6g,人参15g,菖蒲15g,当归12g。水煎服,每日1剂。

(3)瘀阻脑络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有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脑发育不全。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12g,川芎10g,桃仁12g,红花12g,老葱5g,地龙12g,僵蚕6g,全蝎10g。水煎服,每日1剂。

(4)心脾两虚

症状:反复发,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方药: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人参15g,茯苓12g,白术12g,炙甘草6g,陈皮6g,姜半夏6g,当归12g,丹参15g,熟地黄15g,酸枣仁15g,远志15g,五味子5g。水煎服,每日1剂。

(5)心肾亏虚

症状: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

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方药:熟地黄15g,山药12g,山茱萸6g,菟丝子15g,枸杞子12g,鹿角胶15g,龟甲胶15g,川牛膝15g,生牡蛎15g,鳖甲15g。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治法】

1.中成药

(l)镇痫片:成人每次10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证。忌忧思恼怒,孕妇忌服。

(2)羊痫风癫丸:每次3g,每日2次。适用于证。孕妇慎用。

(3)癫痫宁片:每次4~6片,每日3次,姜汤或白开水送服,适用于证之痰热实火者。忌羊肉、酒辛。虚证勿用,实证亦不宜长期超量服用。

2.简易方

(1)丹参30g,赤芍12g,红花4.5g,夜交藤30g,酸枣仁15g,地龙9g,珍珠母(先煎)30g。水煎服。适用于病瘀血阻滞,心神不宁者。

(2)党参24g,白术15g,茯神9g,山药9g,薏苡仁9g,制半夏15g,桂枝15g,制附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病偏脾虚者。

3.外治法

(1)附子9g,研细末,用面粉少许和好做成饼,把饼放在气海穴上。并用艾绒团灸数次。适用于证发作期。

(2)吴茱萸适量,研为末,撒入脐窝内,外用胶布固定,7~10日换药1次。适用于证猝然抽搐、不省人事,发作频繁者。

【预防调护】

优生优育是减少本病发生的重要环节,控制诱因是防止发作的重要措施,要注意避免感冒、惊恐、强烈刺激。本病患者不宜从事高空、驾驶及水上等工作,生活中也应注意安全,以防意外。

患者当避免劳欲过度,尤其保持心情舒畅,饮食适宜。发作时,立即让患者平卧,头侧向一侧,将压舌板缠上纱布,塞入上下臼齿之间,以防病人咬伤舌头;及时除去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发作时不可强按病人,以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