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综合治疗与康复
7542100000009

第9章 总论(7)

中医接触西医“病”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并不是就不能治疗,只是切入点都是从辨证入手而已。而且,在近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也已探索出了一些针对西医“病”有效的解决方案。20世纪50年代北京流行乙型脑炎,中医古代并没有乙脑的概念,而只有温病学方面的临床知识。中医临床大师蒲辅周就是根据温病学理论,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来研究北京的气候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并进行辨证施治,采取了宣解湿热和芳香透窍的治法,从而取得了让西医也感到惊奇的疗效。周恩来总理也称赞蒲辅周是“高明的中医,又懂辩证法”。2003年非典流行,中医在抗击非典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2003年10月8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国际研讨会”。WHO基本药物和药物政策司传统医学负责人张小瑞、传染病监测反应部全球预警反应“SARS”临床医学官员西蒙·马代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WHO驻华代表Henk Bekedam说,传统医学作为在全球医疗体系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一直为WHO所认可,中国将传统医学整合融入中国医疗体系的做法,可以作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的,其潜在效益主要是:减轻SARS病人的乏力、气短、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可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减低血氧饱和度SaO2低下的风险,使异常波动的SaO2趋于稳定;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恢复、提高T细胞亚群的水平;减少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减少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BUN和尿素氮异常发生率,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的;单纯的中医治疗组治疗费用较单纯西医治疗组低。辨证施治只是中医在临床上的一个“操作程序”。要更好地回答以上问题,我们还要从中医的医学思想谈起,中医药最重要的健康思想就是自然和谐。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整体论医学思想,《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这种观念。无论在养生中还是在临床治疗中,中医都十分强调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上下相连、内外相通、整体协调统一的有机体。某脏腑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和五行关系相互传变,反之也可以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行调治。治疗的目的也是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相当于西医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通过改善自身免疫力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在治疗中还特别强调人体正气的作用,《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西医也发现淋巴细胞呈持续下降,对肿瘤患者而言,多预后不佳。中医师在临床上除了要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以外,更强调通过调节人体的正气来防御病邪的侵犯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也就是常采用“扶正祛邪”的治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医这种强调鼓舞正气以抗邪治疗的思路,可称得上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高明办法。2003年的非典流行后,按现代科研的思路就是专心于研究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这种做法往往是在针对某一特定病毒的疫苗还没有研究出来,病毒又变种了,也就是说即使研究出来了,这种疫苗也没用了。可见,现代科技虽然已非常先进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科研速度就是快到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也还是超不过病毒变种的速度。这种现代科研思路既耗人力和物力,又费时间和金钱,弄不好到头来还是白干了,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如果现代科研接受一些中医药的理念,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入手,也许成就还会更大。当然了,如果中医药在具体的诊疗上,能够具有更强有力的措施,同时再提高一些精确度,也许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这充分说明了互补的重要性,综合治疗的迫切性。

近几十年来,中医师和中西医结合医师对西医的“病”进行“辨证”探讨,也创造出了一些临床科研成果。根据中医药专家近年来的研究和比较,认为中医药在病毒感染性病变、功能失调性病变、原因不明或病因病理复杂的病变以及心因性疾病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治疗优势。需要说明的是,即使被认定为是中医临床治疗优势的病种,也并非都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有的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的就不一定,尤其是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疑难疾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在都还不能完全治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就不错了。因此,这里所说的优势,是与其他非中医方式比较相对而言的。还有专家指出,以上虽为中医优势病种,但对有些病种却只是在疾病的某些治疗阶段或对疾病某些方面的治疗具有优势。如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其降糖作用并不占优势,但对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中医对中风的治疗主要体现在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但在中风早期的降血压和快速消除血肿等方面则是弱项。此外,中医对肺结核、脑出血等疾病尚处于相对劣势。由于不同的专家站的角度不同,或他们所处的医疗机构的专长有所不同,因此他们提出的以上优势病种,也不一定就十分全面和权威。不过,大致也能反应中医在临床治疗上主要的现状和优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从2007年12月开始了第三批中医优势病种临床项目的研究。最近该院还修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通过充分论证,拟从全院各医疗部门中筛选出30个临床疗效好、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病种,如心血管疾病、肿瘤、肛肠疾病、血液病、糖尿病、骨伤科疾病、眼科疾病等,将重点对中医的治疗方法与方案进行规范研究。为了彻底“摸清家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于2007年11月16日发文要求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梳理总结本项目重点病种的临床诊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中医认清自我,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兵力,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并逐渐扩大临床擅长的范围,努力增强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帮助广大患者在临床就医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六节 肿瘤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肿瘤的治疗已进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新时代。保留机体以及各受累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QOL)是当前受到广泛重视的课题。非手术综合治疗,尤其是放化热疗与中医药的综合治疗使很多处于中晚期的肿瘤患者的治愈率,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实验和临床表明有很多新的研究课题正在开展。

目前肿瘤治疗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但在临床上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仍存在一定的经验性及一定的盲目性。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放射敏感性、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方法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治疗前预测这种敏感性差异,将有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以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外放射敏感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株和体外培养临床肿瘤活检组织细胞,主要研究方法有:离子辐射后细胞生存和复制能力的检测;染色体畸变数量的检测;辐射损伤后细胞修复能力的检测;辐射后细胞凋亡的检测。其中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的检测是衡量放射敏感性最重要的指标,它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其方法主要分为四大类:辐射诱导DNA损伤试验,如G2期辐射试验、诱导微核试验、彗星试验;DNA修复直接测试,如期外DNA合成试验;修复动力学直接测试试验,宿主细胞复活作用实验;DNA修复相关的遗传变异的检测。预测肿瘤化疗敏感性的方法有:体内实验包括裸鼠皮下移植药敏测定法、小鼠肾包膜下移植法;体外实验包括放射性标记代谢物前体掺入法、快速荧光分析法、MTT比色法、细胞团法、三磷酸腺苷法、人体肿瘤细胞集落测定(HTCA)。在NSCLC的研究中,与NSCLC放疗疗效密切相关基因有:凋亡相关基因如促凋亡基因P53及抑凋亡基因Bcl-2;DNA修复相关基因如损伤识别基因;ATM、单链损伤修复基因;XRCC1、双链损伤修复基因;XRCC3等。与NSCLC化疗疗效密切相关基因有: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与顺铂敏感性有关,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M1)与吉西他滨敏感性有关,有丝分裂素(Stathmin)与紫杉类及长春碱类药物的敏感性有关,&beta-微管蛋白Ⅲ(&beta-tubulinⅢ)与紫杉类药物的敏感性有关,EGFR突变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敏感性有关。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是目前认为最适于发现肿瘤早期转移的方法,已被用于实体瘤微转移细胞中mRNA的表达。RT-PCR法检测外周血肿瘤基因标志物(如CK19 mRNA、CK20mRNA)可以预测肿瘤转移及复发。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和CK20mRNA表达,周清华等应用巢式RT-PCR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微转移,15左右的I期、25左右的Ⅱ期、45左右的Ⅲ期NSCLC存在微转移,葛明建等应用PCR技术检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亦有类似结果。另外还通过研究外周血细胞因子(如NK、CD44、CD3、CD4、CD8等)与肿瘤分期、转移以及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相关性,从而协助诊断,并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FCM定量检测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CD44的水平,与正常人及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肺癌患者外周血CD4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研究还发现,CD44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类型不呈相关性,但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相关。文献报道,通过检测肺癌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并将肺癌中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肺癌转移组CD3、CD4阳性率明显低于未转移组,CD4/CD8比值比正常组及未转移组低,而未转移组CD8低于正常组及转移组。可见,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并且细胞免疫功能随病情进展逐步受到抑制。以上这些研究都对指导临床开展个体化综合治疗有益。

同步放化热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一种形式,是肿瘤临床经过十几年的探索而形成的治疗模式,目前同步放化热疗已成为一些临床常见肿瘤的标准治疗模式。

同步放化热疗的生物学基础:①空间协同作用,放疗和化疗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解剖部位和身体的不同空间位置,放疗作用于局部和区域病变,化疗的作用是预防远处转移,热疗的作用是肿瘤组织、血循环不良热蓄积的部位,三者具有相互协同的作用。②时相协同作用,当二或三种治疗手段同时给予或在一个短时间间隔后给予,对所治疗的病变将起到联合作用。③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细胞周期处于 G2/M 期时对放射线最敏感,处于 S 期时对放射线最抗拒,有的化疗药物对 S 期细胞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而热疗对S期细胞同样敏感,因此,三者联合对肿瘤细胞具有互补性杀伤作用。④选择性作用于乏氧细胞,很多肿瘤中存在着乏氧细胞,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抗拒,对某些化疗药物如MMC对乏氧细胞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而热疗对乏氧细胞绝对敏感。⑤细胞动力学协同作用,因处于细胞周期不同时相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不同,G2/M期时对放射线最敏感,某些化疗药如紫杉类能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从而提高放射敏感性,而热疗对于不同期时相的放化疗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敏作用。⑥热疗能促进再氧和,诱导化疗能缩小肿瘤体积,改善瘤内血供,从而改善细胞的乏氧状态。⑦对DNA损伤和修复的影响,一些化疗药物或热疗能够协调抑制细胞对放射损伤的修复,而增强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如DDP、5-FU能增加DNA的损伤,拓扑异构酶能抑制放射损伤的修复。⑧促进凋亡。

解放军第107医院全军肿瘤无创诊疗中心,通过不同分组,对3332例患者。纳入标准:①肿瘤经病理学、CT或MRI等影像学确诊,根据国际卫生组织(WHO)临床分期标准均为Ⅲ~Ⅳ期。②ECOG评分2~4分。③术后复发或淋巴神经细胞浸润转移,需内科综合姑息治疗或不能承受大剂量放化疗。④纳入患者均对检测和治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结核、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或早期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②肿瘤为良性者。③入院后接受高强度超声聚焦(HIFU)、915MHz微波治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