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
是目前认为根治CML的标准治疗。骨髓移植应在CML慢性期待血象及体征控制后尽早进行。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组(EBMTG),根据5个移植前变量提出了风险评估积分系统(见表6-1-4),以提示移植相关死亡风险和治愈可能。对≤2分者,因移植相关死亡率≤31%,Allo-SCT可作为一线治疗。对≥3分者,可先行IM治疗,进行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动态观察,治疗无效时再行Allo-SCT,也可考虑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和降低预处理强度,造血干细胞移植(RIC),常规移植患者年龄以45岁以下为宜。
移植后复发的主要治疗方法:
①立即停用免疫抑制剂;
②药物治疗;
③DLI,并发症为GVHD和骨髓抑制;
④NST或二次移植。
IM不增加移植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对Allo-SCT后复发患者仍然有效,有研究提示IM与DLI有协同作用。
(6)CML晚期的治疗
晚期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缓解率低且缓解期很短,可分为a.加速期治疗:①Allo-SCT。②IM。③其他如干扰素联合化疗药物或使用联合化疗方案等。b.急变期治疗:①化疗,髓系急变可采用ANLL方案化疗;急淋变可按ALL方案治疗。②IM。③Allo-SCT。
4.预后
CML化疗后中位生存期约39~47个月,5年生存率25%~35%,8年生存率8%~17%,个别可生存10~20年。影响CML的主要预后因素:①初诊时预后风险积分;②治疗方式;③病程演变。近年来,Allo-SCT和IM治疗CML已经改变了CML的预后和生存。总的说来,对于CML-CP患者,IFN-α±Ara-C优于HU,IM又佳于IFN-α± Ara-C;Allo-SCT是公认的根治方法;IM和Allo-SCT是目前优先采用的治疗方式。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疾病,细胞以正常或高于正常的速率复制增殖,大量积聚在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这类细胞形态上类似成熟淋巴细胞,但是一种免疫学不成熟的、功能不全的细胞。CLL绝对多数起源于B细胞,T细胞者较少。本病在欧美各国是最常见的疾病,而在我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较少见。
(1)临床表现
患者多系老年,90%的患者在50岁以上发病,中位年龄65岁。男女比例2∶1。起病缓慢,多无自觉症状。许多患者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早期症状可能有乏力疲倦,而后出现食欲减退、消瘦、发热、盗汗等症状。60%~80%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较硬,无压痛,可移动。CT扫描可发现肺门、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偶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道或输尿管而出现阻塞症状。50%~70%患者有轻至中度脾大、轻度肝大,但胸骨压痛少见。晚期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由于免疫功能减退,常易并发感染。也常出现自身免疫现象,如Evans综合征、AIHA、ITP等。终末期可出现幼淋巴细胞白血病,Richter综合征和第二肿瘤。
(2)实验室检查
①血象
持续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占50%以上,绝对值≥5×109/L(持续4周以上)。大多数患者白血病细胞形态与成熟小淋巴细胞相同,胞浆少,胞核染色质呈凝块状;少数患者淋巴细胞形态正常,胞体较大,不成熟,胞核有深切迹(Reider细胞),该种细胞增多是CLL血象特征。可见少数幼稚类白血病,常小于2%,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与疾病进展,p53基因异常和12号染色体三体相关。中性粒细胞比值降低,随病情发展,血小板减少,贫血逐渐明显。
②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均减少,伴有溶血时,幼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骨髓活检白血病细胞对骨髓的浸润可呈弥漫型、结节型、间质型和结节/间质混合型,后三种情况下骨髓内常残存部分正常造血。
③免疫学检查
淋巴细胞具有单克隆性。
④染色体
常规显示1/3~1/2的患者有克隆性核型异常。预后较好的染色体核型为单纯13q-和正常核型;预后较差的染色体核型包括12号染色体三体、11q-和17p-;已检出的染色体异常还有6q-和14q+。
⑤基因突变 50%~60%的CLL发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体细胞突变。
(3)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持续性单克隆性淋巴细胞大于5×109/L,骨髓中小淋巴细胞≥40%,以及根据免疫学免疫标志,可以作出诊断和分类。但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①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是多克隆的和暂时性的,淋巴细胞数随感染控制恢复正常。
②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具有原发病淋巴瘤的病史,细胞常有核裂并呈多形性。淋巴结和骨髓病理活检显示明显滤泡结构。
③PLL:病程较CLL急,脾大明显,淋巴结肿大较少,白细胞数往往很高,血和涂片上有较多的(>55%)带核仁的幼稚淋巴细胞。PLL细胞高表达FMC7、CD22、和SmIg,CD5阴性。小鼠玫瑰花结试验阴性。幼稚淋巴细胞<55%、>10%的CLL称为CLL/PL。
④毛细胞白血病(HCL):全血细胞减少伴脾大者诊断不难。
⑤伴有循环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SLVL):为原发于脾的淋巴瘤,血和骨髓中出现数量不等的绒毛状淋巴细胞。
(4)临床分期
分期之目的在于帮助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CLL常用的分期标准包括Rai和Binet分期。
(5)综合治疗原则
根据临床分期、症状和疾病活动情况而定。CLL为一慢性惰性病程,随访结果表明早期治疗并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早期(Rai0-Ⅱ或Binet A期)患者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出现下列情况说明疾病高度活动,应开始治疗:①体重减少≥10%、极度疲劳、发热(38℃)>2周、盗汗;②进行性脾肿大或脾区疼痛;③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或直径>10cm;④进行性淋巴细胞增生,2个月内增加>50%,或倍增时间<6个月;⑤激素治疗后,自身免疫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反应较差;⑥骨髓进行性衰竭;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出现或加重。在疾病进展期(Ⅲ、Ⅳ期或C期),缺无疾病进展表现者,有时也可“观察和等待”(watch and wait)。
完全缓解患者生存期较部分缓解和无效者长,因此应致力于提高CR率和尽可能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
①化学治疗
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喷妥司汀、克拉曲宾、环磷酰胺、COP方案或CHOP方案。
②免疫治疗
阿来组单抗,抗CD52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
③化学免疫治疗
FC联合rituximab(PCR)治疗CLL,是迄今获得的最佳治疗反应。
④HSCT
⑤并发症治疗
因低g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及老龄,CLL患者极易感染,严重感染常为致死原因,应积极治疗。反复感染者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并发AIHA或ITP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且脾大明显者,可考虑切脾。
(6)预后
CL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病程长短不一,有的长达10余年,有的仅2~3年,多死于骨髓衰竭导致严重贫血、出血或感染。CLL临床尚可发生转化(Richter综合征),或出现类似幼淋巴细胞白血病血象,如出现大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结构,中位生存期仅5个月。不到1%的CLL向AL转化。
第二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表现为难治性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的血液病。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约80%患者大于60岁。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许多患者还伴有感染、出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MDS的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MDS见于烷化剂、放射线、有机毒物等密切接触者。
通过G6PD同工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克隆分析技术研究发现,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异常克隆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障碍、出现病态造血,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导致无效造血。部分MDS患者可发现有原癌基因突变(如N-ras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如+8、-7),这些基因的异常可能也参与MDS的发生和发展。MDS终末细胞的功能,如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水平、碱性磷酸酶也较正常低下。
二、分型及临床表现
法美英(FAB)协作组主要根据MDS患者外周血、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比例、形态学改变及单核细胞数量,将MDS分为5型: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和骨髓象
50%~70%的患者为全血细胞减少,一系减少的少见,多为红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度多在活跃以上,1/3~1/2达明显活跃以上,少部分呈增生减低。多数MDS患者出现两系以上病态造血。
(二)细胞遗传学改变
40%~70%的MDS有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多为缺失性改变,以+8、-5/5 q-、-7/7 q-、20q-、最为常见。
(三)病理检查
正常人原粒和早幼粒细胞沿骨小梁内膜分布,MDS患者在骨小梁旁区和间区出现3~5个或更多的呈簇状分布的原粒和早幼粒细胞,称为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
(四)造血组细胞体外集落培养
MDS患者的体外集落培养常出现集落“流产”,形成的集落少或不能形成集落。粒-单核组细胞培养常出现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集簇/集落比值增高。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血细胞减少和相应的症状,及病态造血、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学改变、体外造血组细胞集落培养的结果,MDS的诊断不难确立。虽然病态造血是MDS的特征,但有病态造血不等于就是MDS;MDS的诊断尚无“金标准”,是一个除外性诊断,常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常须与RA鉴别,RA的网织红细胞可正常或升高,外周血可见到有核红细胞,骨髓病态造血明显,早期细胞比例不低或增加,染色体异常,而AA无上述异常。
(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和病态造血,但PNH检测可发现CD55+、CD59+细胞减少,Ham试验阳性及血管内溶血的改变。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
MDS患者细胞病态造血可见巨幼样变,易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混淆,但后者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补充后可纠正贫血,而MDS的叶酸、维生素B12不低,以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无效。
(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CML的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为阳性,而CMML则无。
五、综合治疗原则
MDS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是依据患者血细胞减少的数量、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及染色体核型评价预后,是指导治疗的一个基本工具。
低危零分;
中危-1(Int-1)0.5~1分;
中危-2(Int-2)1.5~2分;
高危≥2.5分。
对于低危或者Int-1级患者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质量,采用支持治疗、促造血、诱导分化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治疗,而Int-2级和高危组MDS主要是提高存活,采用AML的联合化疗方案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贫血和有出血症状者可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和缺乏者应注意防治感染。长期输血者应注意使用除铁治疗。
(二)促造血治疗
能使部分患者改善造血功能。可使用雄激素,如司坦唑醇。11庚酸睾丸酮等;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红细胞生成素等。
(三)诱导分化治疗
可使用全反式维A酸和1,25-(OH)2-D3,少部分患者血象改善。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联合Epo)也有诱导分化剂作用。
(四)生物反应调节剂
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对5 q-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免疫抑制治疗低危组MDS目前尚有争论。
(五)去甲基化药物
MDS抑癌基因启动系存在DNA高度甲基化,可以导致基因缄默,去甲基药物5-氮杂胞苷能够减少患者的输血量,提高生活质量,延迟向AML转化,但对总生存率没有影响。地西他滨作用机制与5-氮杂胞苷类似,CR率约14%。
(六)联合化疗
对于脏器功能良好的MDS患者可考虑联合化疗,如蒽环类抗生素联合阿糖胞苷,预激化疗部分患者能获一段缓解期。MDS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要注意加强支持治疗和隔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