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颅内生殖细胞瘤的病因不明,少数有家族倾向。有许多假说,如胚芽移行异常学说、胚胎细胞剩余学说、错构瘤学说和发育不良学说等。目前,更倾向于胚芽移行异常学说,认为胚胎早期原始生殖细胞移行异常残留在松果体区和鞍上区等,原始生殖细胞在胚胎发育至3cm时才出现,此后从卵黄囊原始系膜向生殖泌尿嵴迁移,沿途残留细胞巢,即成为生殖细胞肿瘤的来源。多数学者认为原始生殖细胞异常增殖即形成生殖细胞瘤,原始的未分化细胞向上皮分化则构成错构瘤,向卵黄囊分化则构成卵黄囊瘤或内胚窦瘤,向绒毛膜细胞方向分化则构成绒癌,向3个胚层分化则构成畸胎瘤,上述未分化或各种分化成分混合则构成混合性生殖细胞瘤。但最近Sano通过对153例生殖细胞肿瘤的跟踪随访研究,发现若根据上述理论,生殖细胞瘤分化最差恶性度最高,绒癌和内胚窦瘤分化较好,但实际情况却是绒癌和内胚窦瘤恶性度最高,生存率很低。
二、病理诊断
颅内不同部位的生殖细胞瘤的组织病理结构基本一致。生殖细胞瘤为高度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并可沿脑脊液播散性种植。
1.大体观察肿瘤可如鸡蛋大小,一般呈灰红色,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质软而脆、易碎,外观呈细颗粒状或胶冻状,可见钙化,少数有出血囊变和坏死。但松果体区肿瘤表现为钙斑常增大,为影像诊断的一个重要特征。尸体解剖表明,肿瘤向周围脑组织以直接蔓延的方式生长,沿脑室壁扩展。
2.显微镜下观察瘤组织由两种细胞构成,一种细胞体积大、浅染的上皮样细胞,胞浆呈云雾状或透明的空泡状,染成淡红色,胞核圆形,核膜清晰,质稀疏,多核分裂像。另一种细胞体积较小,为深染的淋巴样细胞。胞浆少,淋巴细胞常密集分布于血管周围,肿瘤细胞呈小片状或灶状坏死,并有小出血灶。
3.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类似于无性生殖细胞瘤和精原细胞瘤。肿瘤细胞(上皮样大细胞)含有一个或多个大而圆的轻度嗜锇酸颗粒的核仁,胞浆含大量颗粒状内质网及少量形态变异的粗面内质网。肿瘤的支持细胞成份为淋巴细胞,并可区别出浆细胞、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细胞。
三、临床表现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除成熟畸胎瘤外均可通过脑脊液转移到脑室系统和脑膜。颅外的生殖细胞肿瘤也可转移至颅内,绒毛膜上皮癌有很高的颅内转移倾向。有报告颅内恶性生殖细胞瘤通过脑室腹腔分流转移至腹腔。根据颅内的位置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肿瘤位于鞍上区,病人可表现为由于视交叉受损出现视力视野的损害,为双颞侧偏盲、同向性偏盲,眼底检查可发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丘下部-垂体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尿崩、生长发育迟缓,部分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最具有代表性的症状为尿崩症,该区肿瘤进展相对缓慢,病史长可为数年。
肿瘤位于松果体区可压迫中脑顶盖,患者可表现Parin-aud综合征,即眼球上视不能,伴瞳孔光反射消失,中脑导水管受压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椎体束征阳性。肿瘤压迫四叠体下丘及内侧膝状体而出现双侧耳鸣和听力减退;肿瘤向后下方发展,可压迫小脑上脚和上蚓部,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辨距不良、动作不协调等及听觉障碍均为该区的重要征象。青春期性早熟在松果体区肿瘤病人中出现较为常见。
肿瘤位于基底节及背侧丘脑,其传导通路受损,表现为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脱落的细胞学检查生殖细胞肿瘤中除成熟畸胎瘤外均可通过脑脊液转移至脑室系统和脑膜,其检出率低,如在脑脊液中检出脱落的肿瘤细胞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肿瘤标记物检查生殖细胞瘤相关的标记物有胎盘碱性磷酸酶、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胚胎癌具有两种标记物包括促性腺激素及甲胎蛋白。肿瘤标记物均可在血清和脑脊液检测出。在脑脊液中的检测比血清敏感。在治疗开始时肿瘤标记物可迅速下降,在显示肿瘤复发时明显下降。
五、影像学检查
以CT和MRI最有影像学诊断价值,CT平扫肿瘤呈低密度、等高混杂密度或均一稍高密度病灶,无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可分叶,但边界清楚;瘤体本身钙化少见,典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常见肿瘤包埋松果体钙化灶。MRI检查T1加权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或高信号,肿瘤较大后可以出现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呈中等至明显的强化,并能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头颅X线平片有一定的筛选价值,当松果体钙斑直径大于1cm,应考虑存在生殖细胞瘤的可能。
六、综合治疗原则
治疗生殖细胞性肿瘤应采用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在内的综合性治疗。国外常用的疗法,即先化疗观察肿瘤标志物的降低情况,之后施行放疗,然后复查MRI,如仍有残余肿瘤存在,则施行手术治疗,术后化疗。这种方法明显提高病人生存率,但其手术方式、放疗时机和剂量等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由于颅内肿瘤多好发于松果体区、鞍区、基底节区等部位,其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的解剖结构,限制了肿瘤的完整切除,尽管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有了很大进步,死亡率和病残率已显着降低,但仍有5%的死亡率。手术切除肿瘤其目的在于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明确肿瘤的病理性质,为制订放疗、化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并能迅速解决脑干受压,降低颅内压,缓解肿瘤对血管、神经及重要功能区的压迫。
Sawamua等报道,29例经手术和放化疗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疗效显着,但与手术切除的程度无关。如因肿瘤阻塞脑室Monro孔出现明显脑积水的病人可先行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可留取脑脊液标本行肿瘤标记物检查。待病情稳定后行肿瘤切除手术。Robinson等采用内窥镜对4例松果体区肿瘤行三脑室造瘘术,同时行肿瘤活检,及脑脊液的细胞学和肿瘤标记物检测,优点是创伤小,改善脑积水,避免肿瘤通过分流管向腹腔转移。对于鞍区的生殖细胞性肿瘤,目前倾向于手术全切除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可疑的鞍上、松果体区生殖细胞肿瘤应在明确病理诊断后再行放射性治疗。
颅内生殖细胞瘤对放疗敏感,可以在没有取得病理诊断的情况下采用诊断性放疗,尤其对松果体等深在部位的肿瘤,可以先设肿瘤局部小野照射20Gy后复查,如肿瘤消退或大部分消退,临床诊断生殖细胞瘤成立。但对于非生殖细胞瘤的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肿瘤切除非常必要,尤其对那些放射抗拒的和外科能够治愈的肿瘤(如畸胎瘤、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
放射治疗技术:如果采用单纯放射治疗,全脑全脊髓预防照射+局部肿瘤区域推量照射为通常采用的照射技术。局部补量时采用适形调强照射方式或全程适形调强照射。
照射剂量:全脑预防照射通常给予30~36Gy,全脊髓24~30Gy,根据年龄大小给予适当调整,小于6岁儿童给予18~24Gy或者合并使用化疗。
肿瘤推量50~54Gy左右,根据肿瘤对放射治疗的反应以及可能获得的肿瘤为非单纯生殖细胞的证据,可以适当提高照射剂量到60Gy。
目前的趋势是,对于病理证实的单发颅内单纯生殖细胞瘤,全脑或脑室照射(30~36Gy)+局部肿瘤推量照射(14~20Gy)是合适的选择。对于无脑脊液播散证据或细胞学检查阴性者,建议给予全脑室照射。
化疗:尽管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放射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发病年龄偏小,有一部分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如生长发育和对垂体内分泌轴的影响,得到较多关注,进行了较多探索,目前联合用药尚无标准方案,多数研究机构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或三药联合化疗方案,如顺铂和VP-16,对多发、伴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者及脊髓播散者部分研究机构加用异环磷酰胺(IEP方案),但单纯化疗远期疗效差,并且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大。目前多数作者认为单纯化疗不能作为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主张采用放化综合治疗,诱导化疗2~4周期后可以采用局部扩大野放疗,多采用全脑室照射技术加或不加局部补量,全脑室剂量40~50Gy。
Kawabataz报道全脑室照射联合化疗的8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92%。但也有学者对放化疗结合方式的益处提出质疑,Eom KY比较了放化疗结合与单纯放疗的临床结果: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100%;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9%、92.5%;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1%、100%。
非生殖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一般预后差,大部分不超过3年,多采用术后放化综合治疗,根据术后肿瘤残存情况,照射剂量应该达到55~60Gy。
七、预后
预后良好组:单纯生殖细胞瘤、成熟畸胎瘤;预后中等组:生殖细胞瘤含有合胞滋氧层巨细胞、未成熟畸胎瘤、畸胎瘤合并有恶性转化,主要由生殖细胞瘤和畸胎瘤构成的混合型肿瘤;预后不良组:绒癌、卵黄囊肿瘤、胚胎癌、主要由绒癌卵黄囊肿瘤胚胎癌组成的混合型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