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综合治疗与康复
7542100000036

第36章 肿瘤的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4)

目前人们对付肿瘤的良策,无非是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热疗、中医药、免疫生物治疗等手段。手术对早期肿瘤有确切治疗效果,但对中、晚期仅能做姑息切除或减症治疗,无法根除病变。化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同样的损害,并存的脱发和严重胃肠道反应,许多患者难以接受治疗。放疗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十分显着已毫无疑问,但也要看到放射反应和损伤的存在。高剂量射线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病人就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果照射剂量不加限制的话,任何肿瘤都可以被杀灭,但此时的剂量将大大超过正常细胞的承受能力,就会出现“玉石俱焚”的情况,这不是放射治疗的目的。放疗只能在正常组织能够耐受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杀死癌细胞的剂量不会使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到损伤。放射治疗可以使肿瘤根治。有的肿瘤细胞的放射线致死剂量与周围正常组织细胞的致死或损伤剂量相似,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严重损伤正常组织。重要器官的放射反应及损伤和防治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限制盐的摄入,给予激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较大剂量的维生素E和肝泰乐等保肝治疗。

研究结果发现某些抗氧化效果好的中药,对放射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效果比较好。近年来电子计算机和影像技术的飞跃发展,医用直线加速器,Co60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可以说适形放射治疗和立体放射治疗技术的建立是放射肿瘤学的一次革命。但新的技术在临床应用需要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以使其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但时至今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发展50余年,不外乎从空间差、时间差去调整射野,规范靶区,以保护正常组织,提高肿瘤治疗剂量。尽管放射肿瘤学家尽了最大努力,充分运用电磁辐射控制和消除肿瘤,可同时又难免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即使是3D立体放射治疗,仍然存在着放射并发症的问题,特别对一些中晚期患者,也无法保证治疗效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7医院全军肿瘤诊疗中心,就如何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拓宽治疗途径,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军事防护医学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对860例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根据患者的部位不同、剂量不同、时间不同、面积不同、病情不同、TDF不同、等效总剂量不同,适度校正CTV,分析不同部位的急性期及远期效应。研究中药防护、热疗与放疗、化疗、中药灌注和适形等综合治疗方法,探讨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在完成综合治疗的同时,一并探讨g、X射线的放射损伤、防护原理,随机研究了g射线、X射线电磁辐射治疗肿瘤与相邻正常组织作用所产生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三种方式引起的急性期和远期效应(晚期反应),对治疗的影响及防护措施,提高病人的治疗质量,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践行了不同器官、不同剂量、不同时间分割与中医外治法——加热的关系,探讨热增敏、热休克、热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应用关系。研究了中药对放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治疗效果。

祖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数千年来为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16~11世纪,我国夏商周时代殷墟甲骨文就有“瘤”的病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我国古典医着《黄帝内经》,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把肿瘤分为筋瘤、肠瘤、骨瘤、肉疽等,得病的根本原因是气虚,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癌瘤的形成中,外界的多种致癌因子固然重要,而人体正气的亏虚却是癌变的基础。东汉时期成书的中医古典医籍《金匮要略》,对肿瘤的描述更详尽具体。其中对胃癌的记述为:“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成胃反”。宋代《卫济宝书》正式开始使用“癌”字,并指出“癌从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内热病”。宋代医家杨士瀛在他的医书中描写“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已对癌的形态有了深刻的认识。到了明代,江苏医家陈实功在其《外科正宗》中描述了乳腺癌发展过程和预后时说:“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不痛不痒,渐长渐大,始生痛疼,痛则无解。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遂成四大不救。”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不仅对癌症的病因、病机、诊断诸方面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治疗上也不断更新,主张内服与外敷相结合,内外夹攻,以消癌瘤。内服扶正固本、活血化淤、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等方面的中药,以便纠正体内的阴阳失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瘤消瘤;外敷峻烈有毒之品,以求以毒攻毒,化瘤散结。相当于西医的全身化疗与动脉介入、与放射线照射相结合,即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给癌瘤造成灭顶之灾。

中医药治癌确有“简、便、廉、验”的特色和优势,故历来深受病家欢迎。近20年来,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中医药在配合手术、放疗、化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术前服用中药,可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后用中医药治疗可减少术后发热、贫血等症发生,促进手术创口愈合,提高和恢复有关脏器的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配合放疗、化疗,可减毒增效,即减轻因放化疗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白细胞下降,减轻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减少因放疗引起的口腔粘膜溃疡、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可增加放、化疗对癌细胞的抑杀作用,从而提高放疗、化疗的疗效。

中医药对癌性发热、疼痛和癌性胸、腹水还有其独到之处。中医通过对癌症病人的全面辨证论治,采用清热解毒、发汗散热、通腑泻下等给癌症毒素出路的办法治疗癌热;采用内外治结合内外夹攻的方法以消瘤止痛;采用化痰逐饮、通利二便和扶正祛邪的方法减少癌性胸、腹水;用扶正培本增强体力的中药来激活免疫机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发展和转移。

中医对中、晚期癌症,尤其是晚期胃癌、胰腺癌、肝癌等棘手问题,有时可提供一线生机,有的经过中医药治疗改善了症状,有的瘤体缩小,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有的瘤体虽然未见缩小,但能行动自如,生活自理,长期负瘤生存。

癌症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已为大量资料所证实。扶正固本疗法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范畴,也是中医药学治癌的特色之一。通过扶助正气、培本固元以达到“养正除积”的目的。运用3D立体放射g(X)线聚焦(SRT/SRS)照射病灶靶区、中药扶正固本、射频微波、药物灌注加温,通过联合多种治疗手段,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

(1)中医外治法——加热,使肿瘤组织上升到有效治疗的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热疗能够有效的杀灭肿瘤细胞,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命,同时热疗可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S期细胞的增殖。低pH和氧贫乏等肿瘤外周环境也是使肿瘤对热温敏感的因素之一,加温可以抑制被光子照射或化疗引起的亚致死损伤的潜在性致死损伤的修复,并与放疗、化疗产生互补的作用,增加肿瘤对化疗与放疗的敏感性,同时又减轻放疗和化疗所产生的副作用。

(2)采用现代超临界萃取技术,运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使自然药物中的有效抗癌活性成分精纯萃取,高度浓缩,并聚集结合成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双效作用的抗癌活性官能团,在热积聚药效应下,强化了抗癌药物的活性作用,使中药抗癌全面提速。

(3)运用现代先进的物理技术,代表了现代医学优化,整合治疗的科学发展方向;在生物层次效应下,肿瘤所在部位自由血液黏稠度降低,抗癌药物容易经穴位、血脉运行,从而将肿瘤组织浸泡包围,并有逐层消灭。

(4)采用了透皮控释给药方法。根据中医经络学说,辨证配穴,灵活施术,直接作用于病灶,有效抗癌药物通过皮肤腠理、毛孔、穴位、经脉持续、恒定对病灶缓慢释放给药,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起到“缓释库”的科学效果,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因素的干扰和降解作用,防止了药物过量引起的肠胃刺激和医学上的交叉感染,剂型合理,治疗无痛苦,方便患者家庭化治疗,达到优化、整合、多重的治疗效果。

(5)活化免疫杀癌作用强。综合疗法对小鼠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加的作用。能够使NK细胞、T细胞数量、活性明显增强,促进低落紊乱的脏腑机能活化,恢复及稳定活性状态和高度的协调性,从而调动全身的抗癌机制,使身体机能处于围歼肿瘤的战斗状态,达到有效遏制肿瘤生长,阻挡肿瘤疯狂的繁殖和转移。

(6)中药协助手术、放疗、化疗提高疗效作用强,缩小肿块,缓解疼痛,消除胸腹水作用显着。中药、加热、灌注、放射等多手段的应用能够优化、整合手术、放化疗的疗效,协同并有效消除手术、放化疗的不利因素,显着增强手术、放化疗的疗效,并巩固已取得的既有效果。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应,结合恶性肿瘤患者在对瘤体的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发症——对正常组织造成的物理损伤(放射病)。通过预防应用和对GTV、CTV、PTV的校正优化,可以减少和降低不良反应——放射损伤的发生,通过预先服用中药,急性期通过电致孔中药离子导入神经根节阻滞治疗,完全可以达到减轻或阻止损伤反应的发生,而降低临床症状,减少损伤阈值,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质量。采用瞬时的高电压脉冲电场电致孔法(electroporation),在细胞膜等脂质双分子层形成暂时的可逆的亲水性孔道而增加细胞及组织膜的渗透性的过程。它主要用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利用电致孔法可以将大分子量的化合物质(plasmids)、DNA等导入细胞,实现了中医药古老脉络理论与现代细胞融合和基因传递(gene transfection)等。电致孔法是崭新的透皮给药新技术,对于采用传统的被动扩散动力和离子导入法无法实现透皮给药的药物,具有巨大的潜力,可望达到理想的促渗效果。但也是通过传统医学的中医熏蒸、热烤或热敷毛孔给药延续而来。电致孔法透皮给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电致孔法是采用瞬时高压电脉冲,对皮肤无损,形成的孔道是暂时的、可逆的;二是电致孔法透皮给药起效快,没有离子导入法透皮给药的滞后效应;三是电致孔法与离子导入法并用,可以大大提高离子导入法透皮给药效率;四是电致孔法采用脉冲方式给药,有利于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程序化给药;五是电致孔法与离子导入法给药,可以减少肝、胃、肠道二次给药效应,降低不良反应,特别对辐射反应的患者提供了重要治疗条件。其主要原理可能与:①应用瞬时电脉冲改变皮肤角质层脂质分子的定向排列,形成可渗透性的孔道,这种孔道是暂时的,当脉冲电场结束时,孔道关闭;②电致孔给药过程中,除了电致孔引起皮肤渗透性增加外,荷电分子也受电场力的作用,在电力作用下运转;③瞬时脉冲电压下产生可渗透性的孔道,这依赖于外加电场的电压,其次维持或扩大这些孔道或分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的运转,这依赖于脉冲时间和脉冲数。由过去的被动渗透,时间漫长,选择吸收发展到今天的快速电子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