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综合治疗与康复
7542100000034

第34章 肿瘤的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2)

2.化疗和放疗的辅助治疗研究

中医药与放疗和(或)化疗合用有减毒增效作用。化疗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以及影响心脏、肝脏、肾脏的功能,放疗本身会造成明显放射线损伤的同时也有与化疗类似的副作用。中医认为这是化疗药物和放射治疗损伤人体气血精津,损害五脏六腑功能所致。临床上应用健脾和胃,补气养血,滋阴清热可以改善和减轻上述副作用。在增效上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免疫功能、增加肿瘤的近期缓解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上。体外研究发现,部分补益和活血化淤中药虽然对肿瘤细胞没有直接的抑制杀伤作用,但与某些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就可以明显提高这些化疗药物的杀伤性,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鼓励了补益中药的临床使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点由增效减毒上升为增敏减毒,并明确提出了中药增敏剂的概念,形成了中医药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主流。在临床用药方面,扶正和活血化淤已成为中医用药的两大基本法则,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有人在用四物汤配合常规化疗治疗一组弥漫型、多发散在的晚期肿瘤患者后,发现5年生存率达12%。此外,在动物实验中,也观察到与临床类似的结果。将传统的十全大补方剂制成冲剂与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配伍进行动物抑瘤实验,发现十全大补冲剂有较强的增敏减毒作用。益气养阴中药在体外能提高小鼠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在临床上以活血化淤中药配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白血病,有效率达87.5%,比西药对照组高出30%。实验研究发现,人参、茯苓等补益药与环磷酰胺等细胞毒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国外有人试图将人参皂苷、三尖杉酯碱联合制成新型抗癌药。这些结果进一步推动了中药增敏剂研究的广泛开展。

3.抗转移复发的研究

中药抗肿瘤转移机制不同于西药,从某单一环节来讲作用不如西药,但中药治疗是多靶点、多组分的综合治疗效果,可从多方面分别抑制转移的各个环节,且毒副作用小,如扶正中药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清热解毒中药主要作用在基因调控,使癌细胞早期修复;活血中药可改善微循环和高凝状态,降低血小板黏附,防止癌细胞对血管的黏附和穿透作用,防止癌栓形成,减少转移率,诸药合用,可以达到综合治疗效果。实验研究表明,三参冲剂(主要成分川芎嗪、苦参)可抑制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抑制黏附因子CD44、CD49的表达,减轻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对Tiam-1基因有调控作用,可减轻肿瘤转移。有报道,消瘤平移合剂对Ⅱ、Ⅲ期肿瘤术后患者1年转移或复发率影响,与单纯化疗作对照,结果表明,肺、胃、乳腺癌转移率各治疗组为11%、0和10%,对照组为66%、55%和54%。但总的来说,中药抗转移复发的研究仍处于基础研究的初级阶段,已有人从补益类、活血化淤类、燥湿类、清热解毒类和软坚散结类中药入手进行实验研究,单味药的研究有冬虫夏草、云芝多糖、黄芩、丹参、蜂蜜、海浮石、水蛭、蝮蛇、赤芍等。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研究发现某些活血化淤药丹参、赤芍、当归、红花又能促进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

4.晚期肿瘤的治疗

对于癌症晚期,已不适于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的患者,临床证实,经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稳定瘤体、延长生存时间。如朴炳奎在益气养阴、扶正培本的基础上兼用清热解毒中药研制的肺瘤平膏,刘嘉湘用益气温阳,滋阴生津法治疗晚期肺癌患者对于提高免疫力,减慢瘤体生长,延长生存时间,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冠庭等用扶正抗癌冲剂治疗Ⅲ、Ⅳ期胃癌249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化疗组和中药加化疗组,结果中药加化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未手术者1年、2年、3年生存期较单纯化疗组有明显提高;体内外动物实验也证实,该方有扶正和抗癌双重功能。安替可胶囊治疗晚期胃癌、肝癌和食管癌258例,PR率7.4%,能显着止痛,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免疫功能。另外康莱特、华蟾素、榄香烯对于晚期肿瘤的治疗也都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目的已由尽可能控制肿瘤的发展,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发展到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相关概念及研究将在本节后详述)。

二、中医对肿瘤的综合治疗

肿瘤的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医综合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成分,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特有的,在抗肿瘤治疗上有独到的优势,但由于以往中医治疗肿瘤的确切疗效一直没有客观的临床实验作为依据,其作用未能被国内西医界普遍接受,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医治疗方法本身日渐丰富,为了正确运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并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近年来提出中医综合治疗肿瘤的概念,即在肿瘤治疗全过程中,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技术有机结合,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各种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力争中医在肿瘤的全程治疗,恢复机体动态平衡,以期提高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使获得根治性治疗的肿瘤患者完全治愈,使晚期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延长带瘤生存期。强调了在肿瘤治疗中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相结合和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我国肿瘤治疗的优势,提高综合治疗水平。这一概念的提出,符合国际肿瘤学发展趋势,促进了肿瘤各学科的发展与沟通,提高了我国肿瘤学的综合治疗水平。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指导思想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传统特长,从而对世界医学作出贡献。

1.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理论

虽然许多中药具有细胞毒作用,但原生药中所含抗癌活性成分是很有限的,而且作用缓和,起效慢,效果差,无法与西医相比。西医的主体治疗目标是“瘤”,在手术、放化疗来消除瘤体、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机体的严重损伤,手术后的合并症、放化疗的各种毒副反应、治疗后整个机体功能的衰弱状态,促使了肿瘤的再次复发或转移,这些都是西医治疗之所短。而中医辩证地看待局部与整体,以留存生命、改善生存质量、调动机体内在抗病能力为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抑杀癌瘤。这些都是西医无法比拟的,西方生命科学基本上走了一条还原论的路子,即从巨象到细微,从人体到器官、组织、细胞、分子……过度地强调对微观的分析有时有可能会失去对整体综合性的把握。再者,西医往往忽略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只要病种相同,分期相似,就可以采用大体相同的治疗方案,缺乏辨证的观点,势必影响疗效和耐受性。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个体,结合临床肿瘤的状况、并发症以及合并病、体质特点、心理情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最适合病人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对于那些未知病因或已知病因但无合适药物治疗的疾病,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却可以根据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测疾病的内在变化,通过辨证论治来诊治疾病,收到很好的效果。虽然理论基础不同,但是人们已经发现现代生物学与中医药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如平衡与整体概念同系统生物学相对应;基于症状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对应药物遗传学;君臣佐使,扶正祛邪,使用多种不同但又互补的治疗成分则对应多靶点和药物的协同作用;药物基因组学提出为每个人治病“量体裁衣”、个体化治疗;环境基因组学提出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问题,这些都与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吻合得很好,中医、西医并不排斥,正是因为现在既有西方医学长期系统的科学研究基础和已经建立起的多种大科学研究平台,同时又有几千年来中医药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生命科学。综合治疗恶性肿瘤,比单纯用西医或单纯用中医治疗恶性肿瘤都更有优势,这应是我们今后中医科研的必由之路,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中医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2.综合治疗的原则和基本思路

中西医有机结合与中医治疗的基本思路:中医与西医手术、放化疗的有机结合,手术是切除原发和继发病灶的主要手段。术前,中医治疗应着眼于减轻症状,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切除彻底、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等方面;放化疗前的中医治疗也宜增强体质,或减轻肿瘤症状,增强机体对肿瘤的耐受性,预防或减轻毒副反应。不宜使用或单纯使用祛邪攻癌药,以免反伤正气而降低病人对手术和放化疗的耐受性和影响手术后和放化疗后机体的康复。治疗应以扶正(健脾滋肾)、调理(调整胃肠功能、调和气血)中药为主。手术后和放化疗后癌灶已基本清除或缩小,但机体阴阳气血却受到相当的损害,脏腑功能削弱和紊乱,中医治疗应以扶正为主,配合活血化淤、解毒散结、祛痰化湿等方法,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及消灭残留癌细胞,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3.临床实践原则

综合治疗原则有两点:合理性和有计划性。合理性是指根据患者病理分期与分型、体能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生活习性、本人意愿等因素,结合循证医学最新成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诊疗计划。有计划性是指对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及使用先后次序等,应考虑长期治疗计划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并结合自己所长专业,统筹安排好以取得最好疗效。应强调治疗手段的合理性、有计划性,就是要事先多与患者商量沟通,充分估计病人对各种治疗的耐受性,最大的危险是局部复发还是远处播散,当前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扶正还是祛邪,进行辨证论治,最大限度地做到合理安排,给病人带来裨益。

4.中医特色的辅助治疗

(1)针灸:主要是通过刺激穴位,调动机体内在的免疫因素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具有密切关系,内源性阿片肽受体是神经系统功能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物之一,可以发挥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淋巴细胞表面已证实存在有阿片肽受体,受体活性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针灸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能与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阿片肽密切相关。内源性阿片肽中β内啡肽(β- EP)是具有广泛作用的免疫调节剂,它主要分布于脑、垂体、肾上腺和其他组织,血浆中的主要来源是垂体和肾上腺,其免疫调节作用如刺激NK细胞活性,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增强淋巴细胞的转化和产生IL-2,IL-2在淋巴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轴心作用,它激发和维护淋巴细胞的生长,最终导致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研究发现,艾灸关元穴、大椎穴等可使荷癌小鼠已趋萎缩的垂体和肾上腺增生,促进荷癌小鼠的垂体和肾上腺分泌β-EP,显着提高血浆中β-EP水平并维持较长时间,以利于β-EP发挥免疫调节活性。艾柱直接灸大椎、肺俞、脾俞等穴,可提高癌症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针刺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可使食管癌和肺癌手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百分率升高,尤以CD4+细胞升高最明显。艾灸可使癌症患者明显低下的NK细胞活性得到显着增强,对K细胞AKCC活性似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足三里、曲池、气海等穴后,可使恶性肺癌患者外周血中低下的IL-2及NK细胞活性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

(2)按摩:按摩可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脏功能。在背部膀胱经上下按摩可增加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同时可使心脏负担减轻,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说明按摩可能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反射性地引起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提高,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延缓衰老。这和中医认为按摩可增强卫气卫外能力,即抵御外邪侵袭能力,延缓衰老的观点一致。中医的按摩手法所起的良性刺激作用,类似于生物物理疗法,具有调节阴阳平衡的效应。按摩人体特定部位,产生一系列生物物理变化,影响神经的兴奋性、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改变神经体液的调节效应,从而兴奋或抑制某一组织器官的功能,也就是起到平衡阴阳的作用。按摩不仅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散淤结,更重要的是它的生物力学效应可反射性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血管、微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功能,促进伤病痊愈和延缓衰老。实验研究表明,按摩可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增加、主动脉排空系数减少;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增大,加强血液循环及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按摩还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开放,血流旺盛而皮肤温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