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
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是保证教师如何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它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它使得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实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可能;自我发展意识还会弥补过去教师教育设计只从教师群体一般需要出发,而不考虑教师个人需要的不足;当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下成为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时,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教学方法的挑战。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尽快增强课程组织、管理和适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提高师德水平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务必树立崇高的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的: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既是良好的师德,又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正气。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实施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呼唤着崇高的师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也呼唤着师德。要大力倡导教师职业道德八条规定,弘扬人民教师的浩然正气。弘扬师德、弘扬正气,对教师来说,就要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小学教师的崇高使命和中心任务,体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和精髓,更要发扬光大。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将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份量,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这场改革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适应能力,促使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专业重大成就知识发展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确立环境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也是在过去教师工作提及较少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引入课堂教学中。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学生一道探究问题、设计方案、寻找答案、得出绪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要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
(三)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等三方面组成。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将促进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四)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合作
新课程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将促进教师间的紧密合作。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的合作。课程改革增加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五)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具体做法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利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外的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因此,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体验去实践,在活动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
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
(七)让教师学会学习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把“学会学习”列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既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也是终身教育实现的条件。因此,学会学习是教师终身教育观念形成与实现的保证。所以教师自己学会学习并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成为当今教师的重要教育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非常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显然教师自己应首先学会学习,教师应当了解获取新知识技能、更新思想观念的途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识记策略,具备资料的收集归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研究能力就成为必需。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务必不断学习,努力拓展自己知识面,更新教育观念,加深学科专业知识。在组织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八)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改革创新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需要广大教师去认真研究,努力实践。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对这门课程的适应能力,增强课程的研究能力和开发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科学的探究者、新科学的发现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既有教的活动也有学的活动,教学活动是不可分的,教师和学生自然都应参与到活动来。没有教师或没有学生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常常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新主题,解决许多问题,获得许多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塑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问题讨论]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该由谁来担任?
2.怎样发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3.如何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功能?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5.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